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我问她:“你还调座位吗?”
她说:“不调了。”
不调了以后,她就老是等着人家喊她是猪,她好来回击一下,体会一下后发制人的快感。可是结果很失望,她后来才发现人家同桌,本来就是有嘴无心的那种人。她回来就跟我说:“老爸,我老是等着机会锻炼锻炼,结果老是没有机会。”
我说:“同学对你都是挺友好的,是吧?”
她说:“是啊,我突然感觉这个同学对我也挺好的。”
我告诉她,人与人之间的诸多矛盾,可能是误解造成的。人是多面的,不可能都是你想象的那么好,很多时候也不是你想像的那么不好。这就是社会,就是生活。
学会耐心
学会耐心
女儿在小学数学一直很好。初中,我也一直认为她的数学很好,其实进入初中后,她数学是走下坡路的。
上了初三,第一次考试,我让女儿把成绩单拿给我看,看完成绩,我很惊讶,分数低不说,解题思路也乱七八糟。我一下子就火了,就在办公室,当着两三个老师的面,把她斥责了一顿。斥责完了以后,我心里也难受。中午,俩人往家走,我一句话没说,不过快到家的时候,我的气也消了。
到了家里,我说:“老爸现在了解你的数学水平了,这样吧,老爸给你好好补补,好不好?”
女儿当时就哭了。
进入高中以后,我开始辅导她的数学。我发现,我辅导别人的孩子,人家不会,我也能笑眯眯地讲一遍又一遍。但是,我辅导自己的孩子就压不住火,总觉得这个东西很简单,一看就会,又给你讲了,你怎么还不会呢?情绪就上来了。辅导别人孩子可以耐心,这是职业性的习惯。辅导自己孩子,自己最亲近的人,有时反而没那么耐心了,可能这就叫做人性的弱点吧。
其实,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强势的。我把那么多学生送进了清华北大,甚至送进耶鲁、剑桥、牛津等国际名校,对孩子未尝不是一种压力。而且,用女儿的话讲:老爸一路打拼过来,性格自信,这种自信给他带来很多好处,但是有时也会导致他习惯拿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有时也会对女儿产生误读。这时候,作为他的女儿来讲,压力就挺大的。
后来我发现,我越是着急,孩子在我面前就越有点儿怕,越有点儿怕就越听不进去了。我觉得,这是我的失误。
于是,我开始思索,开始降低期望值,把女儿当成普通学生对待,这样一来心态就缓和多了,我慢慢学会了容忍女儿一些低档次的错误。粗心差不多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点,但在我看来,女儿属于格外粗心的学生。有些题,全班同学都不会,就她一个人会。但有些题,全班都不会出错,而偏偏在她这儿就会出现错误。
以前发现她的低级错误,我有时候会发火。但后来,我修炼到什么程度?我不仅不火,还能面含微笑,还能跟她开几句玩笑。她每次考试成绩出来,考得不好,我装不知道;考好了,我就会说:听说咱们倩倩同学大获全胜,可喜可贺!她得到我的鼓励后,非常开心。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是需要欣赏和鼓励的。
我们家长是给了孩子一些东西,但其实我们也得到了不少东西。至少,我从帮助女儿成长过程中,磨炼出了耐性
买书不是为了安慰自己
买书不是为了安慰自己
高二期末,女儿数学又没有考好。卷子发了以后,她主动给我看,说:“老爸,这学期我感觉数学学得不行。”
我说:“这事好办,今年寒假,老爸给你补补课。”
她说:“不用你补课,我自己学。”
我说:“那也行,你怎么学?学什么呢?”
她说把手头的书和资料再看看。我说:“你的书已经看了一遍了,手头的资料也过了一遍,你重新再做一遍,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人都不愿做重复性的事情。我给你推荐一本参考书怎么样?”
她说行。
于是,我来到西单图书大厦,想给她挑一本适合她的数学参考书。图书大厦的参考书、课外复习资料多得是,可以说泛滥成灾。而我整整挑了一上午,只挑到一本合适的,叫做《数学同步作业本》。
回家后,我跟女儿说:“学数学有个方法,就是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你觉得高二数学没有学好,就要把高二内容重新过一遍。怎么过呢?我建议你做一下这本《数学同步作业本》。你可以半个小时做一套题,一天做三套题,这个假期,你就能把这本书全部做完。开学以后数学肯定能上来。”
她问:“就这么简单?”
我说:“就这么简单。我把这本书的答案放到我这儿。你做完以后自己批改,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我。”
女儿采纳了我的建议。寒假里,每天拿出一个半小时做三套题,就把《同步作业本》很轻松地做完了。开学一考试,她数学成绩就进了班里前十名。
记得到西单图书大厦给女儿买书那天,我看见有一个家长推着一个小车,看见高中的辅导书就往里面装,一会儿车就装满了。她孩子跟在后边说:“妈,你给我买这么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看完?”
他妈妈说:“你期末考试考得那么差,你再不多看书多做题,什么时候成绩能上来?”
你看这家长,说得貌似有理,可是我觉得理在孩子这边。你买这么多书,他怎么看?怎么做?他本来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书,可是家长呢,反正给你买了一大堆书,她心理上就得到安慰了,她知道孩子学的效果怎么样吗?
电视和手机
电视和手机
孩子上高三时,我们把家里的电视封上了。我们约定,打开电视需经三人同意。就这么坚持到大年三十晚上,因为想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才同意打开电视机,看了春节晚会。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8点多钟,我还在睡觉,女儿就推醒我,说:“电视机打开了,我得上你办公室学习去。”
我说:“行啊。”
我们父女俩就到我的办公室里,从早上8点多学到中午了,我说:“咱们回家吃饭吧。”
女儿说:“回家电视开着,又要想看电视了,干脆咱们中午饭也在这儿吃吧。”
我说:“那好。”我回家拿了两桶方便面,俩人每人泡了一桶,就在办公室吃。她一直学到晚上8点多。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她:“今天学得怎么样?”
她说:“今天过得很充实。昨天晚上看春节晚会挺热闹,挺高兴。但躺在床上,就觉得有些失落。今天学了这一天,感觉心里特踏实。”
我曾经问过学生:“你在家学习的时候,父母干什么?”
学生说:“父母看电视。”
我问:“你父母看电视,你学习受不受影响?”
学生说:“肯定受影响。”
想想看,如果父母在一边看电视,孩子学习是什么状态?如果父母也在那儿学习,孩子又是什么状态?家庭成员之间其实是最有感应的。
女儿学习状态上来后,对电视、手机之类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自控力。记得那是高二期间,我跟女儿说:“人家同学都有手机,要不给你买一个?”
她说:“不要。”
我问:“为什么?”
她说:“人家同学拿手机,是为了与父母联系方便。我就住在学校附近,有什么事情就找你们了,还要手机干什么?再说,要有了手机,别人给我发短信,我不给人家回吧,没礼貌;给人家回吧,又耽误时间。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没手机,我也没那些烦恼,所以我不要。我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考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