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

第3部分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第3部分

小说: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买铜钱和书了。渐渐地孩子看一些课内书了,成绩也在上升,还立志要考大学学古钱。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最终考入了重点大学的历史系。
  从一个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到名牌大学的学生,是父亲根据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的结果。假如这位父亲不是引导孩子,而是严厉地责骂、无情地否定,这个孩子还可能成功吗?有些父母在发现孩子的特点后,就加以严厉地管教。这样,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越是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他们偏不做。所以,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才有可能找着他们正确的成长道路。
  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特点,才能正确地理解孩子,增进亲子关系。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了,有的孩子居然敢公然对抗父母。感叹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反思自我:我了解孩子吗?我尊重孩子了吗?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不尊重孩子,就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特点,教育就可能出现问题。孙云晓教授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憨厚淘气,非常可爱。可他却是一个在学校里出了名的“坏孩子”。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因为好动,每天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常常撞倒好孩子,老师经常批评他,并且还叫其他的小朋友离他远点。有一天,老师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还说他是寄生虫。


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2)


  直到小学,他还是别人眼里的坏小孩。他曾经在一篇日记里写道:“坏孩子怎么努力也变不成好孩子,这种感觉真让我觉得像冻冰棍似的那么冷。我真是坏孩子吗?可我实在不想当坏孩子!”
  这篇日记道出了一个孩子真实的心声。老师没能理解孩子,没有尊重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有些父母也这样,一旦孩子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时,就认为一定是孩子做错了,不问青红皂白就责骂、批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情况,只是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其实,如果没有了解作为基础,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一道阻隔双方交流的无形的墙,融洽的亲子关系就只能是奢望。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尊重孩子的特点。
  北京市第三幼儿园张菁老师班上有一位名叫赵姗的小朋友,她特别不爱说话,非常内向,做事情时动作也极其缓慢。有一次,张老师请她把《萤火虫找朋友》的故事复述给伙伴们听,她明显地表现出胆怯。张老师问她故事听明白了吗?她摇摇头,其实这个故事大家已经听了许多遍。张老师知道这是姗姗羞于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原因,于是在她耳边轻轻地说:“你不愿讲没关系,晚上你把故事磁带拿回家,再仔细听听……”第二天,姗姗的父亲拿来磁带,说姗姗愿意将自己讲的故事放给大家听。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张老师鼓励姗姗复述故事,孩子可能会更加害怕,由于说不好故事,又会越发自卑。而张老师采取了巧妙的教育方法,尊重了孩子的特点。如果我们父母能从正确的教育观出发,尊重孩子的特点,就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有效、更加艺术。
  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特点,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特点。
  如何才能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特点、尊重孩子的特点呢?我的建议是:
  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特点。有些父母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会有出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的孩子并不喜欢读书,如果一味强求,也很难有大的改观。因此,在平时,父母应该多多观察孩子,看看他对什么最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有天赋,及时地发现孩子的特点。
  承认差别的存在。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许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总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实际上是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差异。父母应当接受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把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父母发现孩子的特点后,不要打击和压制它们,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孩子不断地发挥与运用,鼓励孩子将自身的特点变成特长。
  与孩子多交流。父母应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因而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了孩子的喜好,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1)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父母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父母与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康女士就很聪明,她是这样跟孩子交谈的:
  有一天,女儿颖颖回家晚了,妈妈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女儿吃饭,告诉女儿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妈妈告诉颖颖,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颖颖回来。颖颖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颖颖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咪,你真好!”
  康女士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母亲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母亲在地位上的平等。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可很多父母往往扮演着过来人的角色,对孩子事事进行“专政”,认为孩子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然而,这不平等的方式却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2)


  有一对西方的夫妇周末要单独外出,但是要说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等候是一个大难题。我们看看这个父亲是怎么做的:
  他先蹲下身来,取得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甚至有点仰视),然后,一本正经地同孩子谈判:
  “先生(他称自己的孩子为先生),妈妈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应该轻松一下?”
  “是的。”孩子点点头。
  “我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荣幸,让她陪陪我,顺便也轻松一下呢?”
  “那好吧。你什么时候还给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亲想了想说,“如果你能说服阿姨允许你晚睡的话。”
  “好,你把她带走吧。但你要答应我照顾好她。”
  “交给我好了。顺便说一句,宝贝儿,我为你骄傲。谢谢!”
  这个孩子在与父亲的交谈中,人格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此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父亲失望。
  有的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为孩子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却一味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与父母发生冲突、伤害感情,而且会压抑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
  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父母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地和孩子说话呢?我的建议是:
  在和孩子说话时,注意用语。有些父母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语气,像“你为什么不……”、“你赶快给我……”难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每当父母发现孩子欠缺的时候,可以给出一些委婉的建议,像“如果”、“不妨”、“试一试”、“或者”等。还要注意不能说伤害孩子感情的话。
  定时召开家庭会议。在家庭会议上,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让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参与家庭讨论。虽然有时有些事务与孩子没有关系,但成年人可以和孩子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孩子和你一起分担。
  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但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孩子去面对,而是让他感受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能得到父母的尊重。这样,不但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健康成长。
  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个父母都曾经有过童年,也有过不被大人理解的岁月。回想自己小时候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最喜欢做的是什么,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1)


  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
  父母生怕孩子落后于人,又是请家教,又是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孩子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别想睡觉,连双休日也被安排得满满的。有的孩子只有十来岁就已经考取了好几十种证书,这样的孩子已经被无情地打磨成了一台学习机器。
  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家长王龙君就巧妙地抓住了孩子的这种特点:
  孩子害怕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完作文题,他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有一天,他又坐在桌子前苦思一篇作文,王龙君凑上前一看,才写了一个作文题目“有趣的一件事”。他想了一会儿后,对孩子说:“走,我们去玩。”孩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与父亲准备工具一起去捉黄鳝。孩子按照父亲的方法,好不容易捉着一只大黄鳝,兴奋得眼中放光。有了亲身的体验,孩子马上就很自如地写出了一篇饱含真实情感的作文。
  通过一次亲身的体验,孩子写出了文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