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的基本题型和解题技巧-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材料中的典型事例、基本事实或主要问题作为“引子”;所谓“成金”,是指从典型事例、基本事实或主要问题中引申出富有警醒意义的观点、见解来。这样经过“点化”,就使一般的材料具备了生命和活力,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贵重价值,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二)论点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论点是文章的主宰和灵魂,起到统驭全篇的作用。
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论点的提出,最好是简单明快、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所要论述的主题。论点的提出,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以为,申论考试可以考虑用“三段式”的方法:即事件——论点——意义。
(三)论据
论据就是论点的根据,是论点的展开和延伸。文章内容是否深刻,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论据部分的写作。
论据的写作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认为,在申论的议论文写作中,论据有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为什么”,即为什么论点是正确的,阐明论点所以正确的根据;一是“怎么样”,即怎么样解决论点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四)结论
结论指的是经过论证之后,对论点正确性得出的结论。结论部分一般包括两层:一层是归结全篇,强调和深化主题(论点);一层是抒发感慨或发出号召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般议论文最通用、最简易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
三、例文解析
2006年申论考试第三题:“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论证合理。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之间。”
下面,我们以表格形式对该题的“参考例文”给予解析。
提 纲 例 文
标题:中心
一、论点:
事件
主题
意义
二、论据
(一)原因
1、由常设机构官员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决定
2、由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
3、由常设机构官员本身的状况决定
(二)对策
1、任用称职的官员
2、对常设机构官员进行培训
3、要求常设机构的官员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准备
三、结论
总结全文
展望未来 在其位必称其职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年的“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氢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侵袭,不断发生的矿难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对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迫切地呼唤,必须迅速提高各级政府常设机构官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在其位必称其职!否则将无力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更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之所以要求常设机构的官员“在其位必称其职”,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其一,是由常设机构的官员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人所共知,政府代表党组织的力量,在突发事件中,党组织的力量比无序的民众更能有效地抑制突发公共事件的蔓延。而在政府机构中,官员是行政首长,其决策直接决定着政府行为的有效程度。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的制约,各级政府常设机构的官员具有更大的行政权力。可见,常设机构的官员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其素质和能力将对事件的处理效果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
其二,是由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谓突发性公共事件,就是指事件的发生,既带有突然性、爆发性,又带有公共社会性。如果担负处理此类事件主要责任的官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其后果不堪设想。就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天灾”来说,包括海啸、地震、飓风等,这些灾难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料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主要官员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具备挽狂澜于既倒的魄力和能力。就“人祸”来说,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如由于下岗分流导致的静坐、游行、示威,因征地引起农民的集体诉讼、集体上访等。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既有爱民之心,又有缓和矛盾、化解危机的理政能力。
其三,是由常设机构某些官员自身的状况决定的。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不尽如人意。在各级政府中,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其位而不称其职。他们中有的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有的尸餐禄位、无所作为;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干部,处理一般政务尚不称职,怎么可以想象,依靠他们去处理好突发性公共事件呢?
既然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千钧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呢?首先,要任人唯贤,任用称职的官员。应建立正常的官员晋升机制,把最有能力的干部放到重要的岗位上。要奖惩严明,及时调整那些不称职的干部。其次,对各级政府常设机构的官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方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处理好经济正战功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再次,要对常设机构的官员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充分准备:(1)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2)建立预警机制和常态性预防机制,搞好组织分工,协调合作;(3)搞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普及性常识教育;(4)必要的财力准备和物质储备;(5)加强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法规建设。
俗话说:在其位,要谋其政。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多事之秋,在位者只谋其政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要“谋其政”,而且要“称其职”。治国者必待贤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更需贤才。我们相信,经过精心选拔和在位者的励志磨炼,大批“称其职”的贤才一定会接踵而至。
第二节 评 论
评论作为一种文体,是指那些说理性的文章,它属于议论文的一种。评论有两个大的分类,即立论性评论和驳论性评论。考生写出的评论文章,可以是立论性的,也可以是驳论性的,采用哪种类型写作评论,取决于考试要求和考生的写作习惯。由于评论属于议论文的一种,所以本文所论及的议论文写作步骤、基本结构、写作模式等,也大体上适用于评论性文章。
一、立论性评论的写作特点
所谓立论性评论,是指主要运用正面论述的方式,倡导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事件、经验、观念的评论类型。立论性评论具备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 突出说理
所谓突出说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用笔墨,突出围绕中心论点所阐述的几方面道理中的最重要的方面,以防止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二是在阐述各方面的道理时,把笔墨集中于解释问题的要害,即问题的本质所在。这样就不致使文字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隔靴搔痒,而把问题说清说透。
(二) 适当运用驳论
在立论性评论中,适当运用驳论,就是通过批驳所立观点的对立面,来论证所立观点的有效性。这其实是一种“反证法”。这样做,可以增强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的表现效果;还可以强化正面说理,起到支持正面观点的作用。
(三) 例文解析
2005申论考试第三题第2小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从给出的文章题目《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来看,属于正面论述的题目,适合写作立论文。下面,我们通过对“参考例文”的剖析,来说明立论文的写作特点。
提 纲 例 文
题目:中心
一、论点:两种思路
二、论据
(一)第一种思路的实质—指向了结构、体制问题
1、户籍制度的危害和实质
2、现行分配格局的实质
(二)第二种思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三、结论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而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发展差距。解决农民问题,缩减城乡差距,国家出台了多种政策、办法。概括起来就是两种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一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必须改变。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农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农民背着“农业户口”的身份,怎么参加市场竞争。这种落后的过时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见,以国家扶持为主,帮助农村发展生产,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城乡两种对立的户籍制度,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使农民尽快变为非农业户口,特别是为那些具备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随意克扣工钱或拖欠工资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