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

第4部分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第4部分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 

    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 

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 

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质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 

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 

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 

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尔后,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做“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老师教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 

满天下”了。 



                          “傻瓜”一词的由来 



    为何把“愚蠢”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 

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意思。在古代,秦岭地 

区有一地取名“瓜洲”,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 

族人非常诚实,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不声不响 

地埋头苦干不歇手。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而把愚蠢的人叫做 

 “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 

 ‘瓜子’(即是瓜洲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衍化而来的。 



                          “东西”一词的由来 



    宋朝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盛正提一篮子准备上街, 

他们互相打过招呼后,朱熹问道:“你上哪儿去?”“去买东西”。朱熹又 

问:“难道不买南北?”因为当时通行把东西南北中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称 

之为“五行”。盛温和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类、木类的我这 

个篮子就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类、火类,这个篮子就装不得。所 

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东西”一词由此而来。 



                          “目的”一词的由来 



    唐太宗的生母窦氏,原是北周要官窦毅的女儿。窦女长大后,有女中丈 

夫的气概。公元581年,隋高祖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周静帝流寓失所, 

窦女无限悲愤,倒在床上哭骂着说:“可恨我不是男子汉,不能解救舅舅家 

的灾难。”窦毅急忙掩住女儿的嘴巴,叫她不要乱说,心中却钦佩女儿的胆 

量,立意为她选择一个好丈夫。于是,他就在屏障上面画了只孔雀,遍贴布 

告,说前来求婚的男子,首先射箭,倘若箭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儿嫁给她。 

一时,满城哗噪,贵胄王孙,争相角射,但是,这帮纨绔子弟竟没一人射中 


… Page 13…

孔雀的眼睛。 

    消息传到李渊的耳里,他便携弓搭箭前来。李渊连发二箭,一箭射中孔 

雀左眼,一箭射中孔雀的右眼。窦毅十分欢喜,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目的” 

一词源出于此。意思是把眼睛当作箭靶子。“目”就是眼睛,“的”就是箭 

靶子。 



                          “大头”一词的由来 



    花钱或送物帮助别人,被帮助者不但不领情,而且认为理所当然,甚至 

反过来嘲笑施舍者,这施舍者就被称为“大头”。 

     “大头”一词源于如下传说:宋朝有个姚姓富户的公子哥,有些疾呆, 

长得头大身小,人称“姚大头”。姚大头和其惜钱如命的父亲恰恰相反,平 

日挥金如土,随便为别人花钱,周围人无论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姚大头帮忙, 

保证有求必应。有些人好吃懒做,去找姚大头出钱下酒馆,姚大头从不推辞, 

有的人拿了姚大头给的钱去吃喝玩乐,还自鸣得意地说:“这是姚大头给的 

钱,不花白不花。”后来人们花从姚大头那里要来的钱,索性就称:“大头 

钱”。姚大头死后,“大头”一词就流传下来了。 



                          “刀笔”一词的由来 



    古代的人们把诉状或写诉状的人叫做刀笔。后来多指写状子的事 (多含 

贬义)。“刀笔”最早是指写字的工具。在我国历史上尚未发明纸之前,人 

们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子削去,因此,刀和笔成了极其相关的书写 

工具。古代有刀笔吏,《史记》一书中载:萧何曾做过秦国的刀笔。后来有 

人把公牍也称之为“刀笔”。宋朝时期的杨亿曾经撰写过一本名为《中外制 

刀笔》的官府文集。后来,一些办理公文案卷的人,即那些给人写诉状的讼 

师,代人所写诉状,笔法尖刻辛辣刁钻,上状必伤人。例如有“一字之差, 

可要人性命,或倾家荡产,或救人一命,或可视为无罪”等说法。所以后来 

 “刀笔”一词在原来意义的基础上逐渐变成了诉状和“讼师”的代名词。 



                          “闹猛”一词的由来 



    苏州、上海一带的人常用“闹猛”来形容非常热闹、繁华。其实,“闹 

猛”应写作“闹网”,它的由来是这样的:苏州城东北十里,便是有名阳澄 

湖,盛产鱼、虾。湖边聚居着不少渔民。相传很久,渔民中有个姓干的,年 

纪很大了。一次他出湖打鱼,连着几天都是空手而回。有一天,他正准备撒 

完最后一网,不想,拉网时总觉得沉甸甸的,起网一看他惊呆了。原来满网 

尽是活蹦乱跳的鱼、虾、足有百十来斤。其他渔民见了,都羡慕而又开心地 

说:“闹网哉,闹网哉!”此后,渔民每天出湖捕鱼时,都要高声道:“闹 

网,闹网。”以讨口彩,但愿当天捕鱼时网网“闹网”。 

    此后,“闹网”便引伸为热闹、繁华之意,并取吴语谐音,说成“闹猛”。 


… Page 14…

                          “雷同”一词的由来 



    雷同指随声附和,亦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现一般在文艺评论中使用,表 

示某人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相近,何以称“雷同”?溯其源,古时有一种说 

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毋剿说,毋雷同。”汉代 

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意 

思是说,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已语,像万物 

闻雷声而应那样。因而,“雷同”有“随声附合”之义。《汉书·刘歆传》: 

 “或怀妨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雷同”的这些含义虽然 

在今天不常用了,但人们借用此词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则 

是十分恰当的。 



                          “下榻”一词的由来 



    旅游者在外地游玩,总免不了寄宿。如贵宾住进饭店,这句话中“住进” 

应改写“下榻”。说起下榻,这里还有一段典故呢! 

    早在宋朝年间,豫章郡 (今南昌市)太守陈蕃,为官清明,重视贤才。 

他平时不喜欢接待宾客,但是家里却预备了一张床,专门为一位贫穷的读书 

人准备的,只要那位读书人来访他便热情接待并留宿。平时,陈蕃就把那张 

床吊起来存放。 

    那位读书人就是很骨气的徐稚,徐稚不愿作官,自己种庄稼过日子。因 

此,陈蕃非常尊重徐稚。只有徐稚到陈蕃家里来,陈蕃才把吊着的床放下来, 

留徐稚在这张床上就寝。后来人们便把陈蕃这种举动叫做“下榻”,表示对 

贤者、贵客的尊重。 

    从此“下榻”一词从尊称演变为“寄宿”的意思。如《桃花扇·闹榭》: 

 “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现在“下榻”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普遍了。 



                          “打尖”一词的由来 



    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这个说法,在古典作品 

中常可见到。如陆陇其《三鱼堂日记》、“(戊午四月)十七,至本家庙打 

尖。” 

    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不知在那个朝代之前,人们将一天 

三餐之中的中顿饭,因其正值日中之时,所以称为中火,后引申为旅途中之 

餐曰打火。叫来叫去,不知何时何原因,又将打火叫成了打尖。 

    这个考证见清代福格所撰 《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 

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 

 《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 

这个考证是有根据的。《水浒》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叫庄客安排饭 

来。”再有元杂剧中也多有此说。如马致远《黄梁梦》:“兀那打火的婆婆, 

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张国宾的《罗李郎》:“恰离 

了招商打火店门儿,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打火店是供旅客吃饭的店铺。 


… Page 15…

                          “解手”一词的由来 



    把大、小便说成“解手”是由明代初期山西洪洞县的迁民事件引来的。 

    据 《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 

民不聊生。两湖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为恢复中 

原经济,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招当地居民,迁徒冀、鲁、豫、 

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古槐一株,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槐为记, 

含泪告别故乡。以后历年久远,子孙蕃衍各地,追溯祖元,均以大槐树为籍。 

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差怕人们半路上 

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联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 

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 

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 

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 

    到了新的驻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虽然再无束手之绳了,大小 

便不需再喊官差“解手”,但由于迁徒路上那段生活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 

深的烙印,也由于已经说顺了口,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 

代用词了。 



                          “吝啬”一词的由来 



    吝啬是小气、鄙吝的意思。“吝啬”一词源于如下传说: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一个叫吝,一个叫啬。一天,吝先生遇到啬先生, 

两人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约定好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 

但两人都十分小气。中秋节两人按约准时来到了乌有山子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