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股文-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法可入史,自然更可入文。八股古代即称之为“代言”,盖揣摹古人口吻,设身处地、发为文章。宋人四书文自出辩论,明清两代好的八股文则揣摹孔孟情事,真是栩栩如生,其善于体会,妙于想象,于杂剧传奇最相通,最接近,故焦循等以八股与元曲比附,认八股源于元曲,56
因而,一些作八股觉拘谨、呆板、无话可说者,常被指点从曲、剧、传奇中讨生机、得启发。57
我们又可将“代”比之于现代西方学者常常讨论的、是为当代一大课题的“identity”(认同、自居),此认同自然是向历史认同,向圣贤认同,一人自幼习举业,持久自居,始终认同,焉知“代者”与“被代”不会渐渐接近?又焉知假借既久不会成为己物?这大概也正是方苞所言“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群归于正也”的意思。58
由此亦可见出“代”在传统社会中“一道德”的功效。59
比
八股文也叫八比文,破承起讲的“冒子”后,即为比的部分,是为全文的主干及华彩部分(如果文章作得有华彩的话)。商衍鎏说∶“比者对也,起、中、后、束各两比内,凡句之长短,字之繁简,与夫声调缓急之间,皆须相对成文,是为八股之正格。”60
文章每两股成一对,单看一股,就像散文,但若再看与之对应的另一股,则字句长短、虚字实字,人名地名乃至声调平仄都与之相当。意思也常常是单看一股则偏,再看一股则全。一般全文有八比(八股),即起二比(也叫起股或提比)、中二比(中股),后二大比(后股),末二小比(也叫束股或束比),但二小比亦有提前用于起比之后,或中比之后者,有时也径直略去,这样全文就是六股了,蔡元培说∶至晚清,六股已是很普通,61
这一点我们也在阅读晚清朱卷中得到了印证。这有助于突出大比,集中精力在大比中发挥。但是,比太少又可能失去变化起伏,62
故八股文一般以六比、八比为正格。朱彭寿说∶“余昔从事举业时,窗下所作课艺,每篇无不为六比者。戊子乡试,题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余遵文公集注,以诗书、礼乐、易象春秋,劈分三比;乙末会试,题为《主忠信》,复以主忠、主信、主忠信,劈分三比,皆获中式,盖同中见异,阅者较易刮目耳,然实非正格。凡抡元之作,例不取偏锋也。”63
比、对偶在诗文中是源远流长、司空见惯。梁天池认为,比是本事物“阴阳奇偶之理”,而排偶之法,“汉晋以来,无人夫不讲此。即四书五经中对偶之句层见叠出,时代愈近则其辞愈妍,其势使然。”64
有比偶易见文彩,自然也增加了难度,刘熙载说∶“《易系传》言‘物相杂故曰文’《国语》曰‘物一无文’,可见文之为物,必有对也。”65
比股的作法,一般是提二股用来原题,以提起题意,宜虚而不宜太实,点到即止,一般四、五句即可;中二股要正发题意,要切实,但还要留有不尽之意;后二股是推廓题意,要努力另发心思,别开生面,束股一名缴股,是总一篇之局而收束之股,要短,但笔法要紧严,是比的部分归宗结穴之处。此两小股也可用于提股之后,这时叫“虚股”,用来点出题面,或者也可径直略去。这样的情况下,后股也就要有收束之意了。刘熙载说文之出对比有七法:“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66
又有分股立柱之法,即于股首或创一意,或拈一字,或提一事,用为一股之绳,领股中意义。有从题意立柱者,如理学题用‘致知力行’分股,仕进题用‘致君泽民’分股。有从题面立柱者,如‘忠信’题以‘忠信’分股,‘致中和’题以‘中和’分股。有就注语立柱者,如‘夫何为哉’题,以‘绍尧得人’分股,‘至道不凝焉’题,以‘聚’字‘成’字分股等等。67
比的例子自然比比皆是,下仅略举二例:如前1868年会试题“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第5名郑训承的破题是“更徵君子之所畏,由天命而兼及之也。”,其前四比是∶68
(起二比)惟大人中无不诚,立其命于真实无妄,日用伦常之地,人人所当共尽者,大人独先自尽之,本身作则,纯粹精也,故巍巍者大人之望,自足表率于群伦;惟圣人德无不备,凝其命于保合太和,民彝物则之原,人人所当共明者,圣人独先自明之,吐辞为精,明辨皙也,故洋洋者圣人之谟,自足范围乎百氏。(中二比)然则大人天命之所归也,君子即以畏天命畏之。昭为大德,畏焉而敬守典型,布为大猷,畏焉而恪循轨度,明物察伦,大人独至之,诣正君子欲至之诣,人之畏大人在势分,君子之畏大人在性功也,则契合真也;然则圣人之言,天命之所寄也,君子亦以畏天命者畏之。切近之言,畏焉而不愈于易,精微之言,畏焉而不阻于难,至德要道,圣人垂训之,书皆君子律己之书,人之畏圣言在法语,君子之畏圣言在师资也,则策励深也。
起二比分别提起“大人”、“圣人”,中二比方点出“畏”字,说明为什么要畏,君子之畏与一般人之畏有何不同。本房于此文加批曰∶“气体文华,词旨精到,方家举止,庶几接迹归胡,非揣摩风尚者能与之争工拙。”再看第16名许景澄的破题是∶“继天命而言畏,畏愈显矣。”其前四比是∶
(起二比)非必震人以势分也,第觉至德无为,克膺天位,神功广运,可代天工,瞻视有由尊,实鉴观有由属也,则俨恪难宽也;非必耸人以听闻也,第觉传为心法,天理常存,若为民彝,天经悉备,德音有由播,实帝谓有由通也,则率循罔越也。(中二比)惟君子以纲常名教,斯世贵有完人,而无党无偏,皇极早端及趋向,故天威钦咫尺,瞻觐者倍懔森严;惟君子以才智聪明,克念皆堪作圣而是彝是训,先民早示以准绳,故天道阐精微,诵习者弥深警惧。
以上起比与中比比较平均,起比先从反面引出为何要畏,但并不多着笔,并不实写,中比方点出“君子”。
连接全篇
八股虽然有骈有散,有虚有实,有朴有华,却讲究浑然一体。破之后有承,承之后小讲,小讲之后又再入文题,然后是起二股,一般起二股之后又再点出题目,再中二股,后二股大段发挥,这其间又可能有过接,之后或嘎然而止,或再用二小比束股,然后收结,如系引申出文题下文的意思则叫“落下”。总之,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之间,各比之间、以及冒子与比、与收结之间都要有一种紧密的有机联系,不仅在语气上能顺得过来,使人有一气呵成之感,而且要收一种整篇有理有法、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之效。有人将八股文譬之於人:“破题犹冠也,承题犹发也,起讲犹首也,入手犹项也,起股犹两臂也,中股犹腹背也,后股犹两腿也,束股两足也,中间之出落呼应,犹通身之筋脉也。”69
所以,古人讲究全篇起承转收连接之法。
承题如遇长题,不能逐句承出,宜择关切重大者笼括之。承题最忌平头并脚。平头者,领头数字与破题头数字相同,如破题领头用‘圣人’,承题领头亦用‘圣人’。并脚者,煞尾数字与破题煞尾数字相同,如破题煞尾用‘而已’字,承题煞尾亦用‘而已’字。破题于圣贤帝王诸人,须用破讲,承题则直言之,如尧、舜则真称尧、舜,孔子则直称孔子,其余诸人皆因题直称,无复避忌。起讲扼一篇之纲领,而发其大旨,故最宜浑融,不宜刻露。起讲妙处,全在包笼大势,虚而不泛,既能发全题之神,复能养全篇之局。一则安顿上文有法,不至令书义颠倒;二则能留余地,不至将题意说完,后幅可免重叠之病。
后来有些作者还有意在一股之内“起承转收”,但此不免过于琐碎,而因小失大,吴侣白说∶前辈之文,一篇中多有十数股者,其股体短,或四五句,或五六句,本股无起承转收,以通篇为起承转收,所以其体圆,其神隽,有古文意。若今之长比排偶自为起承转收,则四比成四截,神气不贯,全无古文意。70
下面我们可以举光绪6年庚辰科(1880年)沈曾植、李慈铭的会试卷来说明八股文之连接全篇∶71
沈曾植,嘉兴人、同治癸酉科顺天乡试第22名,会试24名,殿试三甲97名,用刑部主事,当年会试首题是:“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出自《论语·为政篇》,沈氏的破题是:“有深会圣言者,如愚所以不愚也。”,承题是:“盖其会圣言也不深,则其发圣言也必浅,即其私而退省之,不愚者不诚赖如愚哉?”起讲兹略,然后是代入孔子语气之起二比:“高坚前后之程,吾与回言无不尽,顾何以言所以,言所已及,回与相近,言所未伸,回并不与,……言动视听之则,吾与回言且无余,顾何以言之偶传,质疑有待言之时,示偏觉索解无闻……”然后是出题:“如是焉而言已终日也,噫,愚矣,愚于进安,必其不愚于退也,而吾且省之。”然后是二小比:“燕私之地,不假提撕,体诸心有验诸身,而亦前亦趋欲从者其志;启发之机,不关愤悱,积乎中以形乎外,而无施无伐不惰者其神。”随后“盖违而发者恒情也”是一句过接,然后是中二比:“夫孰知不违而亦发也,……;夫孰知不违亦足以发也,……。”后二大比:“而后知回之明悟独深也,……;而后知回之涵养独粹也,……。”最后以简明扼要的两句收结:“回愚乎,回不愚乎?”
第二题是∶“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题出自《中庸》,沈的破题是:“效有极于四方天下者,柔怀所以治外也。”紧随承题:“夫四方归之,天下畏之,岂非有国者所欲得诸天下者哉,柔焉怀焉,其效斯在。”然后起讲:“且王者体天出治,昭其德者,云瞻日就;服其令者,雷厉风行,……”(以下代入口气)“臣请进子来而言柔怀,今夫有分土者无分民,故王泽之隆,不遗远者,定一尊者大一统,故风同之盛首戢强侯,请以四方天下观。”然后起二比:“谓盛朝不尚招携,何以戎狄蛮闽职方怀方隶其数;谓王者不矜控制,何以山川种族四荒四极纪其名……谓强藩之悍戾难驯,何以弓矢戎兵神武昭,而天下之材能尽戢,谓封建之事权易散,何以躬桓蒲糓朝仪肃,而天下之意气皆平,……”以下略。
第三题是“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所谓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沈曾植破题为∶“论人者必论世,不徒颂读也已。”承题略,起讲首言:“尝思阅世生人,阅人成世,此古今之人所由判也……。”然后起二比:“琴梦有不言之隐,上观千古,下观千古,音尘隔者神理自通,善不限于方隅,善何容限于人代也。……;丹青有不实之文,十世可知,百世可知,际会绝者心源自接,并我生者,其人不可轻,先我生者,其人犹可爱也……。”此比有欲与古人心灵相通意,今日读之亦“犹可爱也”。然后是二小比:“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