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什么是八股文 >

第6部分

什么是八股文-第6部分

小说: 什么是八股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1 陶福履:《常谈》,《丛书集成》初编本0897,页16。又见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书义矜式》提要”。
  2 如焦循认为,八股之入口气代人论说,是源于金、元之曲剧。破题则唐律、试赋起处也叫“破题”。比更可溯至南朝骈文乃至于先秦诸子。
  3
  如朱筠认为制义是原于唐五经正义,见《笥河文集》“安徽试卷序”。又如金克木在“八股新论”举《论语·季氏》首章“季氏将伐颛臾”为原始八股结构之例,见《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129~137。
  4 其次我还怀疑是否有可能明确系年,理由如后。
  5 由于八股文的综合性,从其某个成分、某个特点或某些方面的形式结构着眼,都有可能溯至久远。
  6 本文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来理解什么是八股文的。
  7
  以上虚线表示容有较大变动者,如“入题”有时隐入起讲,“出题”不一定都在起股后,束股的二小比时而略去,或放在其他股之间,但这样冒、比、结三部分的结构以及中间主体部分必须由比偶组成则一定不易。
  8 倪士毅:《作义要诀》自序。
  9 《四库全书总目》“《论学绳尺》提要”。
  10 南宋朱熹,明末清初顾亭林等均有过最好停几科科举之说,以扭转某种积重难返之势,此当另论。
  11 《日知录》,“试文格式”,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页739~740。
  12 四书义明代规定300字,清初550字,康熙20年增100字,乾隆43年定700字,自是不变。
  13
  这大致是以代入语气、体用排偶即谓之“八股”,此其一。其二,如果对《明史·选举志》标点如上文,则也可把《明史·选举志》朱、刘“所定”理解为只是指定“科目”及“以四书五经命题”,而下句“其文”则是流变而成。
  14 《明会典》卷77,《科举·科举通例》。
  15 题出《论语·季氏》。
  16 收在《钦定四书文》化治文卷二。
  17
  题出《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至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天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8
  明祖之专制可从另外的方面见而不必由此。洪武中曾停科目十年,继又与吏员荐举并用;康熙据说也是因厌薄八股才废过两科八股,较有实际治国才能的君主可能都不会太喜欢八股一类容易流于浮华的文字。
  19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载胡适、周作人《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页45。
  20 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21 中仅一程文,余均为墨卷。
  22 区分不易,点评更难,故主要征引前人评论,盼识者指正。
  23
  俞长城∶《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序》:“世人所谓才者,倾倚偏驳,奔放纵横,其气外轶,其理为绌。虽足以惊世骇俗,然卒不能久,鹤滩之文,发明议理,敷物治道,正大醇确,典则深即,至名物度数之繁,声音笑貌之末,皆考据精详,摹画刻肖”,“文章衣被天下,为制义极则。”
  24 收在《钦定四书文》化治文卷二。
  25
  题出《论语·里仁》∶“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乎?我末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6 收在《钦定四书文》化治文卷六。
  27 题出《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28
  俞长城∶《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序》:“制义之有王守溪,犹史之有龙门,诗之有少陵,书法之有右军,更百世而莫出者。前此风未开,守溪无所不有,后此时流屡变,守溪无所不包,理至守溪而实,气至守溪而舒,神至守溪而完,法制守溪而备。”
  29 收在《钦定四书文》化治文卷六。
  30 同上。
  31 收在《钦定四书文》正嘉文卷三。
  32 题出《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 见《钦定四书文》正嘉文卷三。
  34
  《明史·文苑传》:“有光制举,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与德清胡友信齐名,世并称‘归胡’”,明代举子业最擅名者,前则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思泉。”又俞长城∶《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序》:震川“贯通精术,穷极理奥,而连以《史》《汉》八大家之气,其古文已成家,更深于制义,力挽颓风,跻之古人,使天下复见宋人之旧,厥功茂焉。”
  35 收在《钦定四书文》正嘉文卷六。
  36 题出《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
  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37 如不按句读而按现代标点符号,则只是一句。
  38 张行简:《塾课发蒙·文式五则》。
  39 具体代法可参见前引张行简书。
  40 二例均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23。
  41 《艺概》“经义概”。
  42 《红楼梦》中贾宝玉开笔后不久先学破题,第84回中有贾政问他破题及修改的一大段讨论,见该书长沙岳麓书社1987版,页685…686。
  43 《艺概》“经义概”。
  44 见《清代硃卷集成》册28…32,依会试名次排列,括弧内为籍贯和会试名次。当年与会试者尚有洪钧
  (吴县225、殿试状元),陶模(秀水130)、张人骏(丰润237)等名人,惜缺文章。
  45 题出自《论语·季氏》第8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6 明破如以“孝弟”破“孝弟”,“道德”破“道德”,暗破则以“伦”代“孝弟”,以“理”代“道德”。
  47 如“学而时习之”,先破“学”后破“时习”是顺破,反之是逆破。
  48 转引自唐彪:《读书作文谱》,岳麓出版社1989年版,页111。
  49 《清代硃卷集成》册32…35,题出自《论语·学而》。
  50 虽然所破可能已属“边锋”,名次较靠后,为第267名。
  51 董其昌《论文九诀》,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经义部”。
  52 还有一种揣摩则是指揣摩风气,揣摩考官,兹不论。
  53
  转引自唐彪《读书作文谱》页91,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又见《儒林外史》中的高翰林批评补廪二十四年,考过六、七个案首却不能中举,多年选文的马纯上(马二先生)说∶“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若是不知道揣摩,就是圣人也不中的。”马纯上全然不知此中的奥妙,“他就做三百年的秀才,考二百个案首,进了大场总是没用的。”由此亦可见小试与大场的一个区别。见《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页333。
  54 《谈艺录》页33,中华书局1984年版,又见页361补订二。
  55 参《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165…166。
  56 焦循《易余籥录》卷十七,又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三“答戴敬咸进士论时文”亦说八股通曲。
  57
  贺子翼《激书》卷二“涤习”∶“黄君辅学举子业,游汤义仍先生之门。每进所业,先生辄掷之地,曰‘汝能焚所为文,看吾填词乎。’乃授以牡丹记。闭户展玩,忽悟曰∶‘先生教我文章变化,在于是矣。’由此文思泉涌。”又张诗
  《关陇舆中偶忆编》记王述庵语,谓生平举业得力于《牡丹亭》,读之可命中,而张自言得力于《西厢记》。而其弊则流于“以俳优之道,抉圣贤之心”。参钱钟书《谈艺录》页32,360…361,中华书局1984年版。
  58 《钦定四书文》“序”。
  59
  “一道德”在传统社会中似不仅可行,还不能不如此行,于是,历史的问题就不在要不要“一”,可不可“代”,而在其所欲“代”之义理,所欲“一”之道德是否合适了。
  60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页233。
  61 不仅小考,乡会试中也是如此。
  62 两扇题、三扇题,虽然看起来比少,但大比中又有小比,实际上还是不少。
  63 《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160。
  64 《书香堂笔记》。金克木认为《论语·季氏》即有破有比,相当整齐。
  65
  《艺概》“经义概”。清代所建的昆明面对滇池的大观楼,上面长联的作者大概也是八股高手,而明、清科场广泛流传的讽剌考官、乃至讥刺八股的丰富的幽默文学看来也受了八股训练之赐。
  66 《艺概》“经义概”。
  67 转引自唐彪《读书作文谱》页118…119,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68 《清代硃卷集成》册32。
  69 见光绪廿四年六月十九日《申报》文“八股辩”。
  70 唐彪《读书作文谱》,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页112…118。
  71 收在《清代硃卷集成》册46。
  72 见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页12。
  73 我们在此只谈能力,不谈知识积累和学养。
  74
  当然这三种能力不是完全分隔的,也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一面。另外,据周作人说:“八股文里含有重量的音乐分子,……做八股文的方法也纯粹是音乐的。它的第一步自然是认题,用做灯谜诗钟以及喜庆对联等法,检点应用的材料,随后是选谱,即选定合宜的套数,按谱填词,这是极重要的一点。从前有一个族叔,文理精通,而屡试不售,遂发奋用功,每晚坐高楼上朗读文章(《小题正鹄》?),半年后应府县考皆列前茅,次年春天即进了秀才。这个很好的例可以证明八股是文义轻而声调重,做文的秘诀是熟记好些名家旧谱,临时照填,且填且歌,跟了上句的气势,下句的调子自然出来,把适宜的平仄字填上去,便可成为上好时文了。”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载胡适、周作人《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页77—78。
  75 参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载:《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清华大学出版(1947.11)。
  76
  以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及“附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页227…228。当然,陈寅恪并不是有意联系八股,而是从中国语文的特性考虑的,但这也恰好显示了八股与中国语文特性的联系。当时之哗然足已见当日学生之水平,今天自然就更不可论了。今天语文中考、高考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语文知识测验,其中许多内容仍是以西方色彩浓厚的语法和繁琐的词义(且须紧扣教科书)考学生,再好的作家、学者不专门准备大概也是考不好的,而能通过记诵考好者也很难说就能写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