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黄土下的帝国 >

第5部分

黄土下的帝国-第5部分

小说: 黄土下的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婺>攀粲凇罢薄5闭秸己螅街Р慷踊ハ嗯浜希霸擞弥睿婧跻恍摹薄U庵终蠓ㄔ谥惺兰偷呐分菀脖还惴河τ茫梢匝萆龊芏嘀肿稣椒椒āA榛畹脑擞貌煌谋肿楹希残砭褪乔厥蓟誓芄辉诙潭�10年时间里夺取战争胜利的法宝吧。
  即便到了今天,《孙子兵法》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它已经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孙子兵法》诞生好几百年后,秦王嬴政才开始缔造自己的庞大帝国。是以,秦的军队很可能运用的正是这种“奇正之变”的战术形势。
泉台集旧部
  这8000兵马依次排开,面朝东方,虎视中原。一方面来看是排兵布阵的讲究,兵书中说“三军出阵,右负山陵,左前水泽”,兵马俑的右侧,也就是正南方耸立着高高的骊山,左侧,则靠着涓涓的渭水,不难想像,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只装备精良,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王者之师”,秦军作战一定所向披靡。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死后会有一个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带到地下,他在阴世间的生活会与生前一样。于是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陶制兵马俑正是秦始皇阴间的护卫者,他们面朝东方,随时准备开拔,“旌旗十万斩阎罗”,为秦始皇打造他在阴间的另一个庞大帝国!
火焚之谜
  今天,如果我们去位于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你会发现只有部分兵马俑是已经修复,可以供人们参观欣赏的,更多的陶马陶俑是呈现四分五裂的姿势躺在泥土中。而在用夯土筑成的土隔梁上,到处都是木炭燃烧过的遗迹,种种迹象表明,兵马俑在被发现之前,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损毁。破坏的始作俑者会是谁呢?为什么他对这些完全没有威胁的泥塑怀有这么大的仇恨?
  考古学界对于兵马俑被破坏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沼气自燃”现象造成的。有根据《汉书》中“。。。。。。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棺椁”的记载推断是牧童找羊时,手持火把不小心烧毁的。不过目前多数考古学家比较支持的一种说法是,兵马俑是被项羽的楚军焚毁的。
  祖父项燕死于秦军攻楚,楚国也随后灭亡,怀着“国仇家恨”的项羽入关后,由于秦始皇已死,他只得把满腔的怒火转移到秦始皇的墓地。史书中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样看来,有可能是项羽在复仇心理的驱使下,焚烧了秦陵外墙的兵马俑。
  可惜坑内的士兵不会说话,要不然,他一定愿意讲诉那个埋藏了2000多年的故事。到底是谁纵火焚烧了兵马俑坑?好奇心令所有人都期待着真相大白的一天。
兵器的故事
  兵马俑坑目前出土的秦代青铜兵器共计40000多件。从兵器的类别看,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短兵器、长兵器和远射程兵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出土的兵器几乎囊括了秦代兵器的所有类型,其中绝大部分是青铜镞,另外有剑、戈、矛、戟、铍、殳、钺、弩等。
  尽管已经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它们中的许多却依然光亮如新,不见一丝锈迹,仿若一位驻颜有数的女子。
  都说青铜是有灵性的器物,在他们不老容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传说?
青铜剑篇
  冷兵器时代,当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在挥舞着不同兵器的时候。唯有剑,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的隔阂,形成了统一的格式。剑就是勇气和智慧,剑就是权力和威望。于是有人说:剑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
  还是司马迁,在他的那本《史记》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荡气回肠。。。。。。
  英雄的名字叫荆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当时的天下,多极化的格局已不存在。“战国七雄”中的韩、赵已经成为秦王嬴政的囊中之物,“唇亡齿寒”的燕国上下被亡国的阴云笼罩,由于势单力薄,弱小的燕国自认为无法取得与秦军面对面交锋的胜利,只得另辟蹊径。经过一番谋划后,不甘坐以待毙的燕太子丹决定先发制人;企图用暗杀的手段摆脱困境。他在国内遍寻勇士,终于遇到了荆轲。
  带着秦军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主动割舍以示求饶的城池地图,荆轲出发了。在易水河畔,面对前来送行的燕太子丹一行,荆轲击筑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为胜利的一方,嬴政在他巨大的咸阳宫中招待燕国的特使荆轲。荆柯向嬴政呈上了燕国的地图,并慢慢的打开,“图穷而匕现”,荆轲操起匕首,抓住嬴政的衣袖,一剑刺了下去,只可惜没有刺中,要不然恐怕整个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
  俩人围着咸阳宫中巨大的柱子转起了圈,情急之下,嬴政随身的佩剑怎么也拔不出来,这时手下的一名大臣大喊“王负剑,王负剑”,嬴政这才醒悟过来,将宝剑拔出,只见寒光一闪,左腿被砍断的荆柯顿时倒地,行刺计划终告失败。燕国也没能逃脱亡国的命运。。。。。。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迁素以治学严谨著称于世,《史记》中的许多记录也都被后来的考古发现一一证实。可是,这一次,人们不禁对其中的记载产生了怀疑,怎么会有拔不出来的剑呢?又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宝剑能够一挥断腿?
  这许多的疑问终于随着兵马俑坑内一把青铜剑的出土得到了满意的解答,《史记》的真实可靠也又一次得到了有力的映证。
  剑作为兵器的一种曾经一度兴盛,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剑是西周时期的一把青铜短剑,这把剑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第206号西周墓,长仅27厘米,形状犹如一片柳叶。很明显只能用于自卫防身,不能用于冲锋陷阵。
  到了春秋时期,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长度也越来越长,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其他出土的一些青铜剑达到了60多厘米。可是这样的长度,按道理来说,还是不难出鞘的,难道说,秦王的宝剑要比60厘米还长吗?
  在大家的期盼下,一把秦代的青铜剑终于出土了。经过仔细的测量,考古人员发现,这把剑长度竟然达到了91。3厘米,以赢政的狂傲性格,加上书中所载大概1。9米以上的身高,可以推测他的佩剑可能比考古发现的这把秦剑还要长,这么长的宝剑在危急之中,的确很难抽出。司马迁的记述看来并非虚构。
  秦剑出土后,曾有专家作过试验,将一叠纸放在桌子上,然后用秦剑轻轻划过,一次居然可以划透19张纸。秦剑的锋利可见一斑。
  经过进一步的科学探测,发现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是由铜、锡、铅的金属制成的,而且比例掌握的恰到好处。研究还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大约10—15微米,这说明,秦人在制作兵器的过程中曾有意识地使用化学手段处理过器表,从而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灰色保护层来增加防腐抗锈能力。在西方,德国于1937最早使用电子镀铬工艺,美国则是1950年才申请的专利。而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就已经使用过类似的工艺,不能不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仔细观察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22把青铜剑,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长度均在90厘米左右,而且铸造工艺都十分精湛。这说明,在战国末期,铸剑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连弩篇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全国。《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根据司马迁的记述,我们可以知道,在这场人鱼大战中,秦始皇和他的卫队使用了一种叫连弩的兵器。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兵器呢?这种兵器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吴越春秋》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也就是说,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一种远射武器,和弓的作用一样,弩也是用来射箭的,不过弩靠的是机械的力量,而弓只能靠手上的力量,弩的威力自然就大了许多。《释名》中说“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冷兵器时代,弩便是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杀伤力和射程被各国列为攻城掠地时必不可少的武器。
  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所出土的陶俑中,就有一批使用弩的士兵。不过很可惜,由于他们使用的弩都是木质的,所以出土的时候几乎全部成为朽迹。专家们曾经试图根据这些弩的遗迹进行复制,但多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就在人们逐渐失望的时候,大型彩绘铜车马上却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铜制弓弩,使人们在时隔2000年后终于看到司马迁笔下的这一利器。
  秦俑坑出土的弩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弓弦、弓臂和弩机,弩机上有一个机关叫做“钩牙”,类似现在步枪的扳机。有了这个“钩牙”,秦军就可以从容瞄准,待机而发。战斗力因而大大加强。
  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时代,《吴越春秋》则说弩是楚人发明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直到战国时期,弩才大规模的登上历史舞台。屈原的《国殇》有“带长剑兮挟秦弓”的诗句,可见弩到了秦国确实被发扬光大。根据二号坑中出土陶俑的排列,我们可以知道,在秦军当年的军事战术中,就有“强弩在前,锬戈在后”的排兵布阵法。
  根据已经出土的秦弩遗迹判断,秦俑坑众弩的形式至少有三种,其中一种弩,根据同时出土的铜镞判断威力极大,因为这种劲弩的铜镞比一般弩的大了一倍多,这不由使人翱想连篇,也许秦始皇当年猎杀“巨鱼”使用的就是这种弩。
  出土的秦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做工极为精细,经过对这些兵器的科学检测,专家们发现,已经出土的数百件弩机的部件,完全可以互相交换使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制造,说明秦始皇时期的兵器已经脱离了纯手工,进入了标准化机械制造的时代。这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1982年,英国标准化专家在参观完秦俑出土的兵器后赞不绝口,一致认为世界标准化的机械制造起源于中国的秦代。
金钩篇
  据史书记载,金钩最早产于吴地,所以又名吴钩,是吴国发明的一种短距离的格杀自卫体武器。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宋代,金钩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都多有提及,唐诗有云,“含笑看金钩”,只可惜“神龙见首不见尾”,金钩的实物在兵马俑未被发现前从来没有出土过。人们只能根据古书中的描述去勾画它的轮廓。
  关于金钩,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后,便开始为自己寻找贴身的兵器。他首先得到的是两把神剑——干将和莫邪,但是阖闾并不满足,他诏令全国:如果谁能够为他打造两把无与伦比吴钩,他就会赏赐黄金千两。作为吴钩的诞生地,自然有很多优秀的工匠看到告示后跃跃欲试。为了得到赏赐,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