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服饰分册 >

第2部分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服饰分册-第2部分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服饰分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之为殊荣。后来这种马甲逐渐成为一种礼服,一般官员也都穿了。 


… Page 12…

                                玉衣的由来 



     早在东周时期,战国就有在殓服上缀玉片的习俗。但目前出土的整体的 

玉衣都是汉代以后的东西,而且没有西汉早期实物。这可以汉初经济情况不 

好来解释。玉衣的盛行,当自汉武帝时期始;东汉以后,便不再使用。从西 

汉开始使用玉衣后,经过一段较长时期才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 

西汉时,诸侯王和列侯也有用金缕的;东汉时,诸侯王墓中却只见银、铜缕, 

不见金缕了。大约只有皇帝才用金缕的,这同《后汉书·礼仪志》所载吻合。 

玉衣是由朝廷手工业作坊大规模制作的。其中一些大的是在朝廷作坊中事先 

按统一规格制好,后由皇帝赐给诸侯王使用。 


… Page 13…

                                裘衣的由来 



     裘皮服装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 16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裘”字。在历代诗书中关于裘皮的记载也很多,如《诗经·小雅·大东》 

中有“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的记载;《论语·乡党》有“缁衣羔裘”之说; 

汉朝末年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中还有“毛毡为裳兮”的词句等等,可 

见裘在我国古代服装中是占有一定席位的。古人穿裘,开始是为一般生活所 

需,随着社会变革,裘衣渐渐成为上层人物专用衣着,清朝宫廷内曾用不同 

品类的裘皮来代表和区别官职的高低,以海龙为最高,以后按玄狐、水貂皮、 

羊羔皮等下排,给裘皮服装染上了政治色彩。除兽皮外,古代的裘衣还包括 

鸟类羽毛织成的服装,如青凤裘、集翠裘、凤毛裘、孔雀裘等等,这类裘衣 

金翠辉煌,是极名贵的珍稀之物。中国的裘皮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我国出口 

的水貂皮、波斯羔皮和狐皮称为国际裘皮三大支柱,由于裘皮服装雍容华贵、 

富而不俗,因此深爱人们喜爱。 


… Page 14…

                                  袍的由来 



      “袍”在我国的服装历史上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的服装,上曰衣,下曰裳,男女通用。袍是上下相连的长衣, 

以其被体深邃,名曰“深衣”。袍在古代的贵人只能做内衣用,不能以之见 

客行礼。我国出土的殷商陶俑和石人,皆穿袍服,可见距今4000多年前的虞 

舜时代就已有之。 

     古人的礼服,原则上要分为上下两截,即使是“通裁”的长袍,也是采 

用上衣和下裳连缝而成的,而且拦腰须有束带。 

     袍在我国,男女通用,本属古已有之。不过自清入关,明末遗民坚持“男 

降女不降”,汉人妇女偏不愿效“旗下人”之长袍,多着衫裙,以示反抗, 

并特称旗人女袍为“旗袍”。民国以后,五旗共和,“旗袍”亦被制定为妇 

女礼服之一。 


… Page 15…

                                旗袍的由来 



     旗袍本是满族旗人妇女的土著服装。以后汉族妇女穿着的也多起来,并 

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女式服装。 

     据说,最早穿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蓝布旗 

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纷纷加以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又表示赞扬。于是, 

旗袍一时间竟成为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衣至长足;而所选用的 

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世纪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起初式样与清末的差不多。但不久, 

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至20代末,由于受欧美服式的影 

响,旗袍式样也有较大的改变。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总的说是比以 

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 

     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那时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 

长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起低领来。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也大致如此。 

     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 

袍更加适体。 


… Page 16…

                                汗衫的由来 



     汗衫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已普遍穿着汗衫。 

但那时的汗衫不叫“汗衫”,叫法很多。其中有叫“无裤衣”的。裤,即袖 

子,“无裤衣”就是没有袖子的衣服。那时的汗衫有棉、夹、单多种。按赵 

宦光在《义证》一书中的说法:“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方俗谓之披衫; 

小者曰背子。”到汉魏时期,汗衫专指单的了。《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上讲:“(杨)阜尝见明帝著帽,披缥绫半袖,(杨阜)问帝曰:此于礼法 

何服也?明帝答曰:是背子也。”可见当时帝王也穿汗衫。汉代时,还有把 

 “汗衫”叫“中单”的。据《事物纪原》中记载:“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 

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 Page 17…

                               水兵服的由来 



     古代男子流行蓄长发,而水兵为适应海上生活,喜欢将长发梳成辫子。 

但辫梢常沾污水手的服装,于是他们又在自己肩上披上一块方巾来保洁。逐 

步演变为水兵上装款式。 

     水兵肥裤筒,与他们海上生活有关;裤口肥大可以罩住靴子,阻挡水花 

浅入;有助于将裤筒翻卷过膝盖。水兵一旦落水,肥大的裤子能扎紧裤口, 

充以空气,这是一个垂手可得的应急浮游气袋。 


… Page 18…

                              服装口袋的由来 



     清代乾隆年间以前,我国人民的服装上尚未出现过口袋,人们宽大的袖 

子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口袋的作用。还有一种盛放东西的工具,叫做“褡裢”, 

亦称“搭裢”、“搭连”,中间开口,两端可装贮钱物,实际上是一个长口 

袋,小的可系在腰间,大的可搭在肩上。“搭膊”类同褡裢,也是一种装钱 

物的口袋。 

     我国人民在衣服上作口袋,估计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从外国传进来 

的。这种习俗首先在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里流行开来。光绪十年 

成书的《津门杂记》说,当时天津的人们“于衣襟下每作布兜,装置零物, 

取其便也。近则津人习染,衣襟无不作兜。凡作衣店、估衣街所制成衣,亦 

莫不然”。可见,那时在衣服上作口袋,已成为时尚之举。而且,衣服上按 

个口袋,盛放东西,要比袖筒、里怀、搭裢等优越得多了,因而受到人们的 

普遍欢迎,逐渐在我国各地流行开来。 

     衣服上的口袋,不仅是为了实用,而且也是衣服装饰不可忽视的组成部 

分。我国服装设计师和广大群众,从对称、均衡的效果进行设计,发展成自 

己的民族风格。口袋的造型,又根据衣服的式样,衣料的花纹、颜色,变化 

多端,美观新颖比较常见的如斜口袋、方口袋、明口袋、暗口袋等。有的口 

袋上还装饰有各种花边、袋盖。 


… Page 19…

                            衣服上印字的由来 



     古人把在衣服上写字称为“书裳”,现在人们在衣服上印字,就是从“书 

裳”的习俗而来。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一个年轻人,仰慕王献之的字,特意穿 

了件白纱袍去见王献之。王献之正好在练字,便挥笔在年轻人的袍子上写字, 

从衣襟写到袖子,连袖口都写满了,楷书、草书各体俱备。周围有许多观看 

的人,年轻人觉察到他们有抢夺之意,便急忙掣过袍子就跑。那些人果然追 

赶上来,跑到门外,袍子扯得四分五裂,年轻人只落下只袖子。由此“书裳” 

便形成一种习俗。 

     其实,在汉朝,丞相萧何就用秃笔在衣裳上写字,而且写得特别精美。 


… Page 20…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中国的特产,它的由来与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有关。 

     5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 

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在实用上也有缺点。于是,他主张以当 

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立领上加上一条反领,以 

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衣 

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同时设计了与这种上 

衣相配的裤子。孙中山先生将设计好的图样拿到黄隆生那里。黄隆生是广东 

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开设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先生一到河内筹组兴中 

会时,偶入其店购物,黄隆生获悉这位顾客就是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后,便 

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并为革命出钱出力。就是他协助孙中山先生制成了世 

界上第一套中山服。 


… Page 21…

                                裙子的由来 



     最初,人类先用皮毛围之腹部膝前,这可能是为了保护腹部免遭伤害, 

同时也和人类赖以繁殖后代的生理形态有关。后来才掩遮后面。骨针发明后, 

人们把前后两片连缀缝合起来,可说是裙子的雏形。形成了后来的下裳,也 

就是后世的裙子。 

     周朝开始,妇女的礼服采用衣裳上下相连且同颜色的袍制。上下相连, 

上下同色,意思是表示妇人专一。现在的连衣裙也由此演变而来,真可谓源 

远流长了。据 《汉书·教昭上官皇后传》记载,古人的裤子大多无裆,从汉 

昭帝上官皇后始,妇人穿有裆之裤,名曰“穷裤”。 

     古代妇女的服装虽出现了袍和裤,但日常服装还是上衣下裙,直至近代。 


… Page 22…

                               打褶裙的由来 



     我们的祖先为了抵御寒冷,把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围在腰间,这就是最 

早的“裙”,也叫“围裙”。 

     4000多年前,黄帝制定了“上衣下裳”的制度,那时所说的“裳”,就 

是裙子,而且是男女同用的。到春秋时期,“裳”才专指女服。汉朝,妇女 

穿裙子已是很普遍的了。 

      《西京杂记·越飞燕外传》载:汉成帝时,有一位体态轻盈、能歌善舞 

的宫女,名叫赵飞燕,深得成帝宠爱。有一天,她穿着一条云英裙,与汉成 

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她 

象燕子一样被吹飞起来。周围的宫女见状急忙上前拉住她的裙子,才免于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