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中国医药史话 >

第3部分

中国医药史话-第3部分

小说: 中国医药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完壁”:指手术告毕,缓缓将针抽出一半,稍待片刻,“切莫缓在半
日,急于一刻”,以观察内障是否复位,然後再全部出针。

  “八法”所归纳的操作步骤,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关于进针的部位,规定在“
风轮与外眦半中插入”,即是在角膜与外眦之中点,相当于角膜外缘四、五毫米处
。我国医务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进针部位是安全区。因为这
个部位血管极少,加上这里有较多的睫状肌,手术切开後切口两端的肌肉挛缩,可
以压迫血管,使之止血。另一方面,手术後两断肌肉分开後各自愈合,如病人因各
种原因需要作第二次手术时,可以在任何那一天,从原切口处进针,不易发生出血
,且手术後反应亦轻。由于针拔术操作时间短,术後愈合快,不需严格卧床,因此
深受患者欢迎。

  我国的眼科手术并不是八、九世纪才有的。据《晋书》记载,华陀曾用割治法
治疗景王的目疾。《晋书》又记载司马师割除目瘤的事迹。唐代赵嶙(王字旁)的
《因话录》中,记载扬州一位名叫谈简的医师,曾经为相国崔慎割除左眼的赘疣。
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割除眼部肿瘤已非一般手术。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向眼睛这一
禁区开刀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曾介绍翼状□(上奴下肉)肉的割治法,
指出这项手术应从□肉的颈部(指□肉体部与头部之间,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
入手,用钩针钩起後切除。《龙木论》又提出:“割了以火烫,令断其势,即不再
生”,这无疑是很合理的手术方法。历代眼科书中所载的钩、割、针、镰法,都是
眼科手术的方法。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眼病的手术疗法,已经积累有丰富的
经验了。


        唐代医学巨著《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西元七世纪的唐代,有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及医药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最有代
表性,对後世影响最大的医学书籍,当首推孙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焘的《外台秘
要》。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土原])人,生于隋
文帝开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六八二年),年一零
二岁。这位具有八十余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从小就勤学苦读,博览群书。七岁
便能日诵千言,二十岁时已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了。自从他踏进了医学宝库的大门
以後,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他敢于实验,勇于探索,并善于向民众
学习,在行医的同时,孙思邈还对唐以前的酒学资料进汇编、研究,并结合自己数
十年的临床心得体会,先後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各三十卷
(统称《千金方》),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我国医学的大成。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他在《千金方》的自序中
明确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
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
他还在书中强调了对病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看病时必须集中精力,
不得与“病人多语调笑,切忌大声喧嚷,绝不可道说是非,炫耀声名,诋毁他医”
。对于病家,不论是贵贱贫富,还是知亲好友,都要一视同仁地诊治。在重危病人
的治疗中,绝不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声誉而产生患得患失,要把病人的疾苦看作是自
己的疾苦。在出诊的时候,要做到不畏艰难崎岖,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不顾
饥渴疲劳、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同时,他还强调要精勤不倦地学习,这样才能博
采医学源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总之,孙思邈把医学看作为一项极为崇
高的工作。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孙思邈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此
书共计三十卷,有二三零门,合方论五三零零首。三十年後,他又著成《千金翼方
》三十卷,作为对《备急千金要》方的补充。在这两部书中,孙思邈不仅收载了唐
以前的《经文古方》,而且还记录了大量的“俗说单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
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用药处方、针灸及食物疗法等
,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他在书中记载了用白头翁、苦参子、黄连等中草药来治疗
痢疾;用常山、蜀漆等治疗疟疾;以槟榔治疗绦虫病.……这些药物一直用至今,
并被现代科学证明为有效的方法。他还根据“肝补肝明目”的理论,首创应用含有
大量维生素甲的动物肝脏,如羊肝、牛肝等,以治疗缺乏维生素甲所致的夜盲症。
对于因缺少碘质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病人,他不仅用含碘量较高的海藻、昆布等药物
进行治疗,更出了应用羊靥、鹿靥(即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现在知道,在这
些动物的甲状腺内都含有丰富的碘质,这对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无疑是有疗效
的。尤足称道的是他还提出了脚气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除了应用防风、蜀椒、吴
茱茱等药物来治疗脚气病之外,还主张把谷皮(楮椿皮)煎成汤,再以这种汤粥,
经常食用,来预防脚气病的发生。现已了解到这些药物及谷皮内均含有大量的维生
素乙,而脚气就是人体内缺少维生素乙所引起的,孙思邈对这种病的认识,以及所
提出的正确的治疗、预防方法,比一六四二年在欧洲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早了整整
十个世纪。

  孙思邈在书中还特别强调要重保健卫生。他认为妇女与小儿由于生理上的特点
,不同于男性和成人,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设置专科。并主张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节制
嗜欲,调养性情,避免受惊;临产时不要忙乱紧张,接生者及旁人须保持镇静,不
能显出惊恐或面露忧容,否则会引致难产发生。婴儿出世後,要立即擦去小儿口中
的污物,防止窒息等等。他对小儿的发育过程也作了非常仔细的观察和记载。比如
小儿牙齿的生长,什么时候能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等,记载都要和实际情况相
当接近。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主张小儿衣著要软,不宜过厚,应该常晒太阳,呼吸
鲜空气。他对乳母的条件、哺乳时间、次数、乳量及哺乳卫生常识和小儿护理的方
法,也都作有正确详细的记载。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更是有独特的见解。他十分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的方
法,一再强调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因而他详细记述了二三零多
种药物的采集时间,并列举出六八零种常用和常见的药物,建议人们随时采集,以
备不时之需。他还认为采药必须弄清产地,故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三三州所产的五
一九种道地药物。此外,他还创立了依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遥不但善于治病,还非常重视卫生。指出人应当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不能过于放纵情欲,不能暴饮暴食,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吃生肉,饭後必须要漱
口,不能立即就睡卧,要经常散步,夜里不能吃得过饱过醉,冬天睡觉不要用被蒙
头,不要在头前置放火炉等等。

  孙思邈提出的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正确而符合科学原理的。

  《千金》方刊出後,唐以後的我国医学著作中,引据此书就相当多。在国外,
《千金方》也享有相当的声誉,日本、朝鲜的医家都曾将该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外台秘要》其功不可泯

  《外台秘要》为唐代的王焘所作。他是陕西省眉县人,大约生于西元六七零年
,卒于西元七五五年。他由于从小体弱多病,便逐渐对医学发生了兴趣。常常与医
术高明的医生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终于成为一个学验兼优的
杰出医学家。

  王焘曾在唐代官府图书中心——弘文馆整理图书达廿馀年之久,这使他有机会
广泛阅读唐代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阅读中,他一丝不苟地探索诸家医方的枢要加
以逐条分别摘录,凡所取舍,都经过再三考虑斟酌,凡经采纳的,均清楚地注明出
处来源、书名和卷数。经过几十年的阅读、鉴赏、抄录,终于在唐天宝十一年(西
元七五二年)他将收集积累的大量资料,分类编辑,整理成书,并命名为《外台秘
要》。《外台秘要》的成书,是王焘一生辛勤劳动的成果,不但为我国医学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朝鲜的《医方类聚》
、日本的《医心方》等医学名著,大多以这本书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外台秘要》是唐代的又一部总结性的医学巨著,它与一百年前成书《千金方
》相比,别具风格,各有千秋。全书收载的医学资料既相当广泛,但又不庞杂。困
此宋代医官孙兆在校正这部书的时候,曾予以高度评价说:“得古今方,上自神农,
下及唐世,无不采摭……,诸方皆机密枢要也”。所以,这部书的内容不仅限于古
方古论一端,而且能大胆地采纳民间“单方”、“验方”,以推广当时的民间医学
,为後人提供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稽考文献。尤其是一些在南宋时已有散佚,
现在大多已经失传的小品;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等方书,都赖《外台秘要
》收录,才能使我们在今天还可以窥见其概略。对此,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赞许说:“
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外台秘要》全书共有四十卷,分成一一零四门,都是先论後方。所包括的疾
病,可分成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以及中毒、急救
、螫咬伤等。论著详尽,次序井然。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成
就。尤为突出的是对伤寒、肺结核、疟疾、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的论述,更为精湛
。如关于肺结核的叙述,认为一般肺结核病人下午均可出现潮热、盗汗、面红升火
,以及身体日益消瘦的症状。假如见到有腹水的出现,则是病情极为严重的证象。
他还详细地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对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全部过程,都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能根据痘疹的色泽,分布的情况,作出病人预後好坏的判断。这些记
载都如实地反映了古代医家观疾病的精细和诊断的确切,也证明了我国医学家在唐
代时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至于书中所载的治疗方法,除应用
药物处方外,还有艾灸疗法,人工急救等。书中还载录了诊黄疸病及揭示病情转归
的方法,即通过用白帛浸染法来检验每夜小便的颜色,以掌握病情的变化。这个世
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实验诊法,虽并非由王焘所创,但若没有《外台秘要》的引用,
恐怕早已散佚无遗了。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