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
出人意料的“圈外中的”
——1950年获奖者:[英国]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由于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保留了一年,所以1950年的瑞典学院必须同时颁发两届文学奖。人们预料,邱吉尔必可获得两届奖中的一届,这位大不列颠的前首相刚完成他那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诗之第三卷,而且,他在瑞典学院也有几位热烈的支持者:另一位可能获奖者是瑞典诗人拉格维斯特。他为所有斯堪地那维亚的文学团体所推荐。出乎人的意料的是,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竟是“圈外中的”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迄今为止,“非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罗素数第四人了。前三位是:1902年获奖的德国历史学家蒙森;1908年获奖的德国哲学家奥肯;1927年获奖的柏格森。罗素并没有象其他文学作家那样,经常被提名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1950年,他第一次提名,也是“一次中的”。罗素的提名和获奖,得力于诺贝尔委员会的一名顾问。他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哲学教授,对罗素在哲学方面的贡献和成就非常熟悉,并对罗素的著作作了一番详尽的研究。他在提交给瑞典文学院的报告中提出:“罗素完全能够与以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位 ‘非文学’作家平起平坐,他的成绩决不在前三位之下。如果瑞典文学院希望以相同的方式象表彰德国思想界那样,表彰英国知识界的话,那么,最有资格代表英国知识界的要算罗素了。”这位哲学教授终于以雄辩的材料和无可辩驳的结论,征服了瑞典文学院。
罗素于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英国威尔斯的屈尔莱克的一个贵族家庭,但他不要贵族称号。年轻时是费边社成员。三十六岁为皇家学会会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抱和平主义态度。战后曾访问苏联、中国。后期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积极活动。他是英国有名的数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在哲学上的主要建树在数学逻辑方面。他是“逻辑斯提”的创始人之一,一生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1903)、《精神分析》(1921)、《物质分析》(1927)、《西方哲学史》(1946)、原子世纪中有重要价值的东西》(1949)、《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51)等。
根据瑞典学院所发布的简短赞辞,学院之所以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罗素,乃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它们不仅丰饶而重要,同时,它们使他成为人性与思想自由的捍卫者”。罗素在颁奖典礼上并未发表正式的答谢演讲,可是他却在次日公开发表演讲,畅谈目前世界政治形势的趋向,那一年,他已经是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了。二十年后 (1907)在威尔斯北部梦立角斯多的家中逝世,在世整整九十八年。“现代古典主义巨人”走上领奖台
——1951年获奖者:[瑞典]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Par Lagerkvist)
帕尔·拉格尔克维斯特是继卡尔费尔特之后的第四位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瑞典作家,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在瑞典最有影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被称为“现代古典主义的巨人”。颁奖仪式举行的那天,这位文学巨人稳步走上领奖台,没有毕恭毕敬的答谢,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而是在典礼上朗读了一篇未发表的小说《人与神话》。这种与众不同的新颖的举止,获得了他的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拉格尔克维斯特从1946年起开始成为诺贝文学奖的候选人,那年他首度为几位他在瑞典文学院里的同行们所推荐。那时他刚刚完成长篇小说《巴拉巴》,这部小说一上市,立刻被译成好几国文字。本来在瑞典国内就颇具名声的拉格尔克维斯特,此时,他的声誉越来越大,这对于拉格尔克维斯特在次年获奖是极其有利的。事实也是如此,在支持拉格尔克维斯特获奖的声援力量中,不仅有北欧四国的文学团体,还有几位颇有世界声望的其他国家的著名作家。比如: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法国的莫瑞亚诃、英国的邱吉尔、冰岛的拉克斯内斯等,拉格尔克维斯特获奖还有一个有利因素,是他的一名具有威协性的强劲对手,不幸于1951年去世,这位对手的名字叫西开里雅诺斯。这位著名的希腊诗人被希腊人民誉为“新希腊的品达”。品达即品达罗斯,是古希腊合唱琴歌的职业诗人,是“竞技胜利者颂”这种诗体的创造者,希腊人民把西开里雅诺斯比作是“新希腊品达”。足见他在人民心目与诗坛上的地位。他无疑是195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激烈竞争者之一。遗憾的是,他于评奖前与世长辞了。
拉格尔克维斯特早在1940便已调入瑞典文学院。学院不须选聘专家撰写一份特别的研究报告,因为他的资历和成就他的同事们实在太清楚了。人们猜想,他的获奖一定很顺利地过关。瑞典学院以“由于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的评价,将1951年文学奖的“桂冠”戴到了这位“现代古典主义巨人”的头上。
拉格尔克维斯特于1891年5月23日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维克舍镇一个劳动者的家庭里,高中毕业后曾在乌普莎拉大学读书,但因家境贫寒,未能毕业就走上了写作道路。他早年的诗集和剧本,如《苦闷》(1916)和《天堂里的秘密》(1919),充满了对生活的恐惧与悲观情绪。二十年代后,他的悲观主义逐渐被积极的世界观所代替,1927年出版的散文集《征服生活》,表现出他对人类充满了信心。拉格尔克维斯特一生致力于写人类的善与恶这个主题。在 1933年写的剧本《绞刑吏》一书中,他借批判中世纪宣扬的善来自恶、暴力、残忍和血腥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的荒廖思想,对法西斯分子发动战争作了无情揭露。在《侏儒》(1944)一书中,他批判集恶行于一身的朱儒,歌颂美好的事物。这些作品问世,极大地提高了拉格尔克维斯特在国际文坛上的声望。
拉格尔克维斯特1974年7月11日在斯德哥尔摩去世。“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
——1952年获奖者:[法国]佛兰索瓦·莫瑞亚克(Francois Mauriac)
1970年9月1日,法国著名作家佛兰索瓦·莫瑞亚克因病不幸逝世,这对法国文艺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具大的损失。在他的追悼会上,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人物——法国总统戴高乐,破格出席追悼会,盛赞195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祖国赢得荣誉,“一直忠于法国,选择了法国”的莫瑞亚克是“嵌在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
莫瑞亚克在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长期支持拥护戴高乐,维护本国的民族独立,很得戴高乐总统的赏识。1952年莫瑞亚克因在小说中“深入刻划了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为他的祖国争了光。
莫瑞亚克在获奖前,他曾连续被提名过好几次。那年参加角逐的作家不下四十位。莫瑞亚克的推荐人为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佛六世的弟弟——威廉亲王。威廉亲王为当时该会的会长,几年前,威廉亲王曾支持佛克纳参加竞选,而且获得成功。在阵营显赫的竞争队伍中,有一位特别显目的“政界要人”,曾于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任英国首相的邱吉尔。这位政界人物在历史方面,由于他的历史著作《马拉坎德远征史》(1898)、《河上战争》(1899)、《世界危机》(四卷,1923——1931)等,而挤入了囊括人文学科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行列。邱吉尔自从首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开始,就一直为北欧及英美的舆论界所注目。而莫瑞亚克早在二次大战之前,就已出版了十余本小说和几本散文集。一位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在他为莫瑞亚克所撰写的作品研究报告中写道:“无论如何,莫瑞亚克确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坦率地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人类灵魂的剖析——一种绝非浮面浅显的分析,对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其影响之深,促使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他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莫瑞亚克1885年10月11日生于波尔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