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爱情心理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排行榜:/top。aspx
最新更新小说:/news。aspx
爱情心理学 作者:黄维仁
博士《爱情心理学》讲座1
黄维仁博士简介:旅美临床心理学家,被公认为婚姻问题专家,在美国被称为“爱情博士”。擅长于婚姻、家庭、群体与跨文化心理治疗。现任职美国西北大学心理诊疗中心,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督导与训练,并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
黄博士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婚姻、家庭的心理学文章,也是备受欢迎的国际讲员,多次应邀在美国、加拿大、新加波、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特区、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主持“婚姻家庭与心理”研讨会。最近四年,受中国民政部邀请,黄博士连续作为中美国际关爱家庭会议的主题讲员;2002年的美国国家祷告日,黄博士作为三位华人领袖之一在白宫受到布什总统的接见。
黄博士是美国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的婚姻家庭信息顾问;也是爱家协会的讲员与作家。黄博士所著《窗外依然有蓝天》及《爱就是彼此珍惜》,已经在国内出版。
我们今天很多的畸型性格,可能都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而且很多跟三岁以前的家庭环境相关。一个人如果很小的时候得不到关爱,那么他将来会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对配偶的行为也会不正常。我们往往会说,天生就这样了,性格永远也改不了了。不是的,我们大脑有一块重要的区域,他掌控其他的部分,而这一块还可以不断的培养和修复,通过和人的沟通,通过和他人分享彼此的爱。
任何事情都是有科学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快乐,而快乐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生在一个家庭,就有和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恋爱,就有和情人的关系,我们结婚,就有和配偶的关系,我们有了孩子,就有了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学习,就有和同学的关系,我们工作,就有和上司下属的关系。。。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就一直过在一个与他人的关系网中,因此,我们的快乐也就建立在这个关系网基础之上。我们都希望快乐,但是,快乐并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不对,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我们的目标。任何事情都有正确的道,如果我们无知,看不清问题,不了解正确的方法,我们就很会失败,我们就会得不到快乐,而且,我们还不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永远在苦涩的漩涡中挣扎。我觉得黄维仁博士讲的东西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不仅仅是方法,更有看问题的角度,理清了模糊不清的感觉(比如迷恋与真正长久的爱情),一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应该如何纠正等等。总之,这种“人的知识”就像数学知识物理知识一样,会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把握正确的方法,帮助我们得到或是创造我们想要的,也许是爱。
我们经常不知不觉陷入困境,就像下棋不知不觉就输了,但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一步,我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任何的错误。每个人都受自身眼界,知识,经验的限制,如果不承认这些限制,将永远是井底之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要想达到更高的层次,很简单——多学习。学习正确的,科学的东西。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表话语的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知灼见被无知浅识低俗谩骂所淹没,真理被谬误所掩盖,高尚被卑劣所驱逐。意识形态被大众所主导,就会流于浅薄,无知,荒谬。一个技术论坛,如果都是菜鸟,就会出现很多可笑很多错误的东西。我们需要真正的专家。但是,无知的人往往自大。所以,我们更需要对专家的尊敬与谦卑。
活在爱中的秘决
在研究爱情关系时,我一直对以下几个问题有兴趣:
*为什么婚后爱情的热度会直线下降?
*为什么很多人结婚生子后,爱子女的心远胜于爱伴侣?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致命的吸引力」?
我们不妨在这里谈谈所谓的「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感情的帐户,一个微笑就是存了一笔爱的款项,一句尖酸刻薄的话等于提款。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夫妻多半没有机会存款、交流,而在各样生活压力下,彼此挑剔的事情却日益增加,显而易见,帐户赤字会使两人关系不稳固。而孩子对我们的倾慕、依赖,都让我们觉得被需要,增加自我价值感,所以都是存款;同样地,当家里的伴侣一直抱怨和批评,不断提款,外面接触的异性却总是衣着整洁、温柔,那样尊重你,崇拜你。可以想象,外遇发生的危险性有多大!
然而,「社会交换理论」却有不能解释之处,为什么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会突然冲动地拋妻弃子,丢掉工作,冒着身败名裂之险,不顾一切带着女研究生私奔?为什么许多妇女被丈夫殴打,却不愿逃走?对这些受虐妇女而言,最危险的两个时刻∶一是当她们试着离开施暴的伴侣时,一是当她们找到新的对象时,都可能受到生命的威胁。爱情结束了,不是离开就好了吗?为什么有人会采取这么冲动、这么原始的方式?
心里辅导运用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人的潜意识。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我把它改成「要幸福快乐的人,没有不学心理辅导的权利」,我们要如何确保一个好的爱情婚姻关系?一定要去学习自我了解、了解别人,了解自己的情绪、别人的情绪,有很高的情绪解读能力,增加自己的情感智能(EQ)。不管你愿不愿意,当你和家人、同事相处时,都已经在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只是技术的高低不同罢了。
每当我们在学习时,要记得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使命∶如何让我们的家庭、社会变得更好一点?任何一个好的学习必须要学七次以上,同样的事情要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才能深入。很多人间的道理是一致的,但在简单中有很多复杂性。许多人喜欢寻求一些简易的公式,例如“沟通四要”、“冲突五诀”、“幸福六窍”想藉这些来面对问题,但我很担心这样不下苦功了解却乱套公式的结果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好的动机不一定产生好的效果。
身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家,我常抱着一个初学者的态度,永不停止学习,我最好的老师就是我的个案们,他们在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邀请我陪他们一起走过,让我从他们眼中来看他们的世界,来经历他们的酸甜苦辣,分享他们的生命,这是何等的特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功课,很多人生智能。
概念的拼图
在我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刚进研究所时,觉得高等统计课非常枯燥、无聊,因为我是一个people person,喜欢和人在一起。起初老师在台上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在背景不足,概念尚未形成之前,甚至连发问都不知道要问什么,后来,我耐心听同学怎么问问题,耐心听老师怎么回答问题,就在这过程中,锲而不舍地一个片段 、一个片段,一点一点的累积知识,才开始有概念产生。概念与理论极为重要,因它引导我们去分析,了解问题。它给我们一个看事情的角度,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要到何处找有效的解方。好像天空中有很多电波,除非你发展出一个接收的频率,否则你不会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丰富的知识。
「如果你真正了解,你会知道怎么去做。」如何在一大堆信息中区分哪些是正确要用的data,哪些是干扰的噪音,这是最重要的。良医、庸医的差别就在这里,可以在很复杂的现象中,正确地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病因 。
我读一本书或听一场演讲时,只要学会一个新的概念,有个新的启发,我心中就雀跃,觉得值回票价,所用的时间与精力没有白费。所以我相信,在人生每一时刻,和任何人交谈,只要这个人可以帮助你得到更深更新的领悟,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不断进步。
深度心理学
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当人的感情被触动时,就进入了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爱情关系其实很像母亲与婴孩的关系,彼此恋慕、含情对视,都想把最好的献给对方,不在一起时会焦虑、不安,仿佛「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的关系今与昔
唯有在恋爱中,人的二个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满足∶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别心里愈空虚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你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愈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愈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我?在爱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闹,处罚对方,强求他来满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剪不断,理还乱之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中,找出一些头绪,让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掌握较正确的方向。
移情作用
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希望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因为从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匮乏,一旦得到相关的满足,不管人时地是否合宜,就掉进爱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个女儿,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上研究所时,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满有慈父形象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时,她就觉得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许多外遇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每个人都情有可原,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满了人性的软弱。
广角及望远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这就像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