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怎样塑造成功者 >

第15部分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15部分

小说: 怎样塑造成功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好多事,以后你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故事。你会有许多同学,你们在一起
学习。有些同学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等话。当然也要告诉孩子,小学里
上课不像在幼儿园里那样随便,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要完成老师布置的
作业,在上课时要集中注意等。父母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和孩子玩一些老师(父
母)讲课,学生(孩子)听课的游戏,游戏时可以要求孩子坐端正、眼睛看


着老师(父母)、不做小动作等,使孩子在上学前对上课有一个初步的感性
认识。

亲爱的家长,为使孩子更热爱学习,更喜欢上学,您不妨也学铃木先生
的策略,使孩子在入学前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当然,还需按学校的要求准备一套书包文具,教会孩子使用,并告诉孩
子,这些文具将伴随着他的整个学习过程。到了学校,老师会教给他怎样用
它们来画出美丽的图画,写出美妙的文字等。这些也是引导孩子进入小学校、
认识未来生活的具体手段。

贪玩

是正常的孩子都贪玩,家长的要求必须适度。

10 个孩子9 个贪玩,还有1 个也不闲着。我们认为,只要是正常发展的
孩子都贪玩。除非他睡着了,只要是醒着他就要玩,走路要玩,吃饭要玩,
甚至上厕所时也要玩。孩子贪玩自有其原因,它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是天生的好奇,也就是一种趋向新刺激的本能;二是欢乐到底,津津乐道
于新学会的技能的反复练习,不喜欢被其他事情中断,除非介入的事情被孩
子认为更新鲜、更有趣;另外,父母对“玩”的理解与儿童玩可能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好奇心是人类天生的本能。我们骑车行进在马路上,对于来往奔驰的汽
车不会注意太多,即使有一长串的车停在路上也不会介意,因为我们已经对
此习以为常了。但是,如果突然在马路上停下一架直升机,那我们会不由自
主地停下来。我们停下来并不是因为飞机停在路上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而是
因为我们觉得少见、觉得好奇,想停下来看个究竟。我门这样做可能是在无
意中进行的。科学家们发现,人们的这种无意识地把注意集中于新奇刺激的
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先天的定向反射。俄国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
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无条件反射,是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以自己的
感觉器官朝向该刺激,并不由自主地探究其来源的一种反射。这种反射也叫
探究反射。探究反射发生的前提是“新异刺激”的出现。成人之所以越来越
少地表现这种探究反射,是因为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外界刺激的新异成
分变得越来越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的好奇心会随之下降。如果上面的
情况真的出现,人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探个究竟。成人尚且如此,更
何况孩子呢。

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孩子刚
来到这个世上不久,他们的知识经验非常有限,外界的许多刺激对他们来说
都是新异刺激,这些刺激随时吸引着他们的注意,随时需要他们去探究,需
要他们把心理活动指向这些新异刺激。而且,孩子对外界的知识和经验也是
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的。其二,孩子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发
育尚不完全,神经中枢容易被新异刺激所激活而引起兴奋。

“欢乐到底”也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说新异的刺激吸引了他门的好奇心,
使他们去探究,那么,在探究活动中的新发现或新获得的技能则是他们保持
这一活动的动力。他们会津津乐道于新学会的技能的反复练习,不喜欢别人
打断他们的活动。许多幼儿都会玩积木上瘾。几块积木,一会儿搭成楼房,


一会儿搭成火车,一会儿又搭成桥,一会儿又。。。搭了拆,拆了搭,搭了
又拆,乐此不疲。他们不仅在搭的过程中享受到欢乐,而且在拆的过程中也
兴高采烈。如果在孩子正搭得来劲的时候叫他吃饭一定是很困难的。对于能
使他开心的游戏,他一定要玩个尽兴。

另外,在父母说孩子贪玩时,其“玩”的含义可能与孩子的玩有所不同。
在成人看来,“玩”可能纯粹属于消磨时间的行为;“玩”只能作为娱乐活
动,而不是正常的职业。然而,玩对孩子来说却不同,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
说,玩无异于成人的职业。他们在玩耍中得到了欢乐,更重要的是在玩耍中
学到了关于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学到了知识和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孩
子的主导活动的性质要发生变化,要从幼儿期的以游戏为主转向学龄期的以
学习知识为主。这种转变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最令父母和老师头疼的是上课坐不住,回家后半天也写不完作业,边写边玩。
当和小伙伴们都熟悉了以后,还可能放学不回家,一直玩耍到天黑。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地很晚回家,父母要问清原因。如果孩子有充分的理
由晚回家,例如,学校有特别的活动等,父母应该对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集
体活动表示支持,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如果他放学后不能马上回家的话,应
该设法告诉父母,否则爸爸妈妈会担心的。如果孩子晚回家又没有充分的理
由,如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忘了时间等,那么,父母应该很严肃地告诉
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爸爸妈妈很着急。同时,也应该向孩子提出忠告,
让孩子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如果孩子经常回家太晚,而且劝说等方式都无效时,父母应该考虑另一
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可能有一些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他们也经常很
晚回家,因此,家长之间不妨互相取得联系,一起想办法解决。先了解孩子
们经常在一起干些什么,看看能不能利用他们经常在一起的机会,有意识地
组织成课外兴趣小组,使他们的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把握好分寸,不要采取极
端方式,以免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立。

说谎

最初是想象与现实不分,以
后是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受到奖励。

说谎就是说瞎话、假话、不真实的话。说谎总是被认为是不良行为,经
常说谎的孩子总是不讨人喜欢,因此,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说谎。不过,希
望终究是希望,可有些孩子说谎仍然不可避免。为什么?

我们认为,虽然小孩子说谎话不是好现象,应该尽量预防,但也是完全
可以理解的。孩子说谎不是天生的本能。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小
孩最初说谎可能是无意识的。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看到电视里的喇叭花(牵
牛花),情不自禁他说:“太阳一出来,它就谢了。”旁人问她:“谁告诉
你‘太阳一出来,喇叭花就谢了’的?”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是爸爸说的。”
其实,他爸爸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显然,孩子说的话不真实。他为什么要
这么做呢?是他有意要说谎吗?显然不是。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他还不知
道什么是说谎,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谎。他说“太阳一出来,喇叭花就谢了”


时是无意的。他没有想到有人会问他谁告诉他这样的事,所以他一时回答不
上来,但别人一问他,才使他有意识地注意起来。他可能在想,既然问“谁
告诉他的”,那肯定是有人告诉他的,所以他就要找到告诉他的人。这是孩
子心理局限性的一种表现。那么,谁最可能告诉他这些呢?当然是爸爸或妈
妈。所以,他说“是爸爸说的”。他已经分不清是事实还是想象了。正因为
这种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才造成了孩子最初的“说假话”。这种“说假话”
现象通常发生在原因和结果之间相隔较久,孩子的记忆不准确的情况下。如
果孩子的记忆很准确,就不会有这样的“假话”。例如,父母不在时,孩子
用笔把床单画脏了。如果你很快问他:“这是谁干的?”他肯定会说是他干
的。但如果过了些日子再问他,或许就会说“不知道”或说是别人干的。出
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孩子已经不记得以前的事情了。他只能根据提问时的现
实和自己的想象,以及自己的价值标准作出回答。同样,孩子也会把不是自
己干的事说成是自己干的。

想象与现实不分的现象在上幼儿园年龄的孩子中是十分明显的。有人曾
经在星期一去问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的孩子:“昨天你干什么了?”第一个孩
子说,他去了动物园。接下来这一个班的孩子都一一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有
的孩子说去了姥姥家,有的说去商店买了大娃娃。但更多的孩子说他们去了
动物园。有的还说得有声有色。通过与家长的核对发现,那些说也去动物园
的孩子中,有好几个与事实不符,他们在星期天根本就没有去动物园。究其
原因,他们是受到第一个孩子的影响,因为第一个孩子的话引起了其他孩子
的美好想象。而他们又很难把现实与想象分开,所以就把想象中的事说成是
事实了。例如,有个孩子说,他妈妈要带他去动物园,在动物园他们看见了
老虎、大象、熊猫等许多动物。这是一个典型的想象与现实不分的例子。星
期天他妈妈没有带他去动物园(或许,他妈妈曾经说过要带他去动物园),
但孩子非常希望能去动物园,他总想象着在动物园里能看到他梦寐以求的许
多动物。这时有其他小朋友说去了动物园,正好引起了他的联想。他说在动
物园看到的许多动物都是他想象中的动物。显然,我们不能认为这孩子在说
谎,更不能认为这孩子有说谎的不良品质。

小孩子说的话与现实不符也可能受暗示引起。例如,有人做过一个研究。
研究者在孩子的面前放两个装满透明液体的杯子,然后对孩子说:“这两个
杯子里的某一个可能有一点点香味,请你仔细闻一闻,并告诉我哪个有香
味。”其实,这两个杯子里装的都是一样的白开水,理论上都没有香味,也
不会有区别。但实验的结果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闻出了其中有一个有“香
味”。孩子之所以犯错误,不是他们说谎话,也不是他们的嗅觉有问题,而
是他们受到了暗示。由于受到了某种暗示,使孩子的回答不是真正针对问题
本身,而是针对当时的整个情景。正因为这种暗示作用的存在,使得孩子在
某些情况下产生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小孩当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不小心打碎
了一个花瓶,后来父母回到家,发现花瓶被打碎,就问“这花瓶是谁打碎的?”
“是怎么打碎的?”但当时也许是父母太心疼那个花瓶了,也许是父母心情
大激动,发问的架式非常严肃而且“很凶”。当时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暗示倾
向,那就是,如果是这小孩打碎的,那么他就可能受到惩罚。小孩完全慑于
当时的情景,说:“是猫打碎的花瓶。”显然孩子说了假话,但这时的说假
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小孩出于当时的情景压力,他所作出的反应已不
是针对父母的问题,而是针对当时的情景,他按照当时情景对自己的利弊作


出了反应。研究者认为,越是容易受暗示的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