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怎样塑造成功者 >

第17部分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17部分

小说: 怎样塑造成功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的形成过程等诸方面。人类个体作为智能动物,从出生的一刻起就表现出
一定的智慧。例如,新生儿很快就能学会用哭来召唤母亲。但是,这时候的
哭声可以代表许多内容:尿布湿了要哭,饥饿了要哭,疼痛了要哭,不舒服
了要哭,受惊吓了要哭,困了却不能自己入睡也要哭。这说明,此时孩子的
智慧是不分化的,这种不分化的状态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在整个打
基础阶段,也就是在个体有成就表现以前,都处于这种未完全分化的状态。
对于植物界的树木来说,树干越是粗壮、挺拔,树本身将越高大,树冠越繁
茂。如果是果树,结出的果实将越丰硕。对于人类的智慧也具有同样的道理。
如果知识经验的积累丰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个性得到培养,
社会化过程能得以顺利完成,那么,以后发展和发挥才华的潜力就越大,取
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取得成果的层次也就可能越高。智慧树的树冠代表
智力的最终分化和最后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智力最终并不以一种浑然一
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总要以能归属于某一领域的成就的形式表露出来。
例如,有的人可能在文学艺术领域大有作为,有的人具有领袖的风范,另外
的人则可能登上了科学技术的高峰。树有千姿百态,人才各有千秋,这又证
明了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我们无法种植两棵完全一样的树,更无法培养出
没有差异的两个人。纵然有两个在同一领域登峰造极的人,但他们的成名之
处总有不同,或他们所涉及的或擅长的其他方面不同。

模型图的另外两个部分代表影响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生活
环境和文化背景(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
对养育子女的态度等)就像树木赖以生长的土地,而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
制度、政治形势、有关政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方方面面等)就像树木生
长于其中的气候条件。如果风调雨顺、阳光充足,则能长成大树。从文革十
年对人才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当然,智力的发展与树木的生长不能完全等同,不言而喻,前者不仅复
杂得多,而且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谛就在于此。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孩子一旦出生,父母已无法改变他的先天条件。此时父母能做的事
只是在现有先大条件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最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由于个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即使是先天条
件不利的孩子,只要后天教育培养得法,仍然有希望正常发展,甚至出类拔
萃。

三、父母在对孩子施予早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整体开发,任何片面和过
早规定孩子的学习方向都不利于他的最佳发展。

认知的飞跃

今天不会的,也许明天就会了。但
孩子的所有能力都不是突然发展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他的认知水平在不同时


期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发展平缓,有些时候却会从一个阶段飞跃到另一个
阶段。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这样4 个阶段:感
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
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这
样6 个时期:①重复反射时期,大约从出生到1 个月左右。此时的新生儿只
靠先天的反射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只要孩子的嘴唇碰到物体,不
管是乳头还是手指,或是其他什么东西,他都会自动地吮吸。这种反应在开
始时是被动的,但几天以后,这种被动的反射就会逐渐变为积极寻找刺激的
主动反应。最简单的表现为,当他饥饿时,并不消极地等待母亲把乳头放入
口中,而是母亲一旦把他抱到怀里,当他的嘴唇刚触到母亲的胸部,他就开
始急不可待地寻找乳头,②习得动作和知觉的形成时期,大约从满月到4 个
月左右。这时候开始出现最初的习得性动作。例如,当婴儿的手偶然触到自
己的嘴时,嘴企图将手含住,但他又不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头和手,他只是
把头和手作为统一的整体运动,头往右移动时,手也向右移动,显然,嘴是
赶不上手的。这种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它意味着一种主动性行为的出现。经
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有一天成功了。从此他就能经常随心所欲、趣昧盎然地
吮吸自己的手指或拳头了。③目的动作的形成时期,大约从4 个月到10 个月
左右,习得动作出现以后,婴儿就开始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某些动作,并运用
这些动作。例如,躺在摇篮里的婴儿偶然地动了一下自己的腿,引起了挂在
头上方摇篮上的铃铛发出声响,这种偶然的结果(声音)使婴儿又动了一下
腿,铃铛又响了一下。慢慢地,婴儿终于发现了铃挡声与自己动腿之间的关
系,于是他就兴奋地蹬踢着自己的小腿,使铃铛不断地发出悦耳的“叮当”
声。④手段与目的之间协调的形成时期,大约从10 个月到12 个月左右。在
上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婴儿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和目的是有一定联
系的。这种联系使孩子意识到,要达到某种目的,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
式来完成。⑤感觉运动的智慧时期,大约从12 个月到18 个月左右。这时期
是婴儿通过积极试验发现新方法的时期,此时孩子的行为已开始闪现智慧的
火花。例如,当一个1 岁左右的小男孩坐在澡盆里洗澡时,看到从水龙头里
流出的水很感兴趣。他把手放在下面让水流在手上,观看水是怎样四处飞溅
的,他重复了这样的动作两次,但后来他改变了手的位置,有时离水龙头近
些,有时离水龙头远些,观察水打到手上后的飞溅现象。⑥智慧的综合时期,
大约从18 个月到24 个月左右。这时候孩子积极地通过心理组合形成新的试
验方法,从此开始具备推理的能力。

前运算阶段大约在两岁到7 岁左右。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之间的
个体差异也日益明显,某一行为的出现在不同的该子之间相差半年是很正常
的。这一阶段婴儿的思维特点是:①思维的相对具体性。虽然这时候的孩子
已具有了较好的语言能力,语言符号开始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个
阶段的孩子来说,要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而作纯符号性的思维是困难的。他
能理解2 块糖加2 块糖等于4 块糖的运算,但他还不知道2 和4 作为数字的
一般含义。尽管有些孩子已能作一些诸如4+5=9 或5-3=2 等的简单加减
运算,但此时的运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头脑中的表象。②思维的不可逆性。
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单向性,一次只能考虑一个因
素。例如,同样是10 块糖放在桌子上,如果开始时是聚在一起的,在孩子的


注视下,把这些糖摊开。这过程虽然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但这时如果
问孩子“这些糖是不是和刚才一样多?”二三岁的孩子会回答“不一样多”,
而且,说摊开后的糖更多些。③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这时的儿童在思维过程
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考虑,他们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或把别
人放在自己的地位上来考虑事情。④泛灵论。泛灵论是指把无生命的东西当
成有生命的东西。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把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看成是有生
命的,稍后是把能活动的东西当成是有生命的,不能活动的东西当成是无生
命的,再往后是把有生命的东西只限制在自己能活动的范围。

具体运算阶段大约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能凭
借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形象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并掌握逻辑关系,能够认识
并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思维的可逆性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同时考虑两个
或多个因素。例如,给不同年龄的儿童看两个大小、形状和重量完全一样的
橡皮泥球,这时告诉他们,这两个泥球一样大、一样重。然后,当着孩子的
面,把其中的一个泥球的形状改变,改变成饼状、香肠状或糖果状,再问儿
童“两块橡皮泥的大小是不是一样?”和“两块泥的重量是不是一样?”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六七岁以前是不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因
为他们还不知道变形后的橡皮泥还能变回原来的形状;当形状改变了的时
候,橡皮泥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它的体积和重量并没有改变。

形式运算阶段大约在11 岁以后。形式运算(或叫命题运算)的主要特点
就是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只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儿童长到这个年龄以后,
思维可以不一定要具体实物的支持,可以从理论假设开始,建立或有系统地
检验事物或假设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从11 岁起,儿童将准备进入中学,从
事各种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能够解决各种习题了。他们的思维逐渐接近
成人水平。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儿童的认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
的顺序发展的,而且,这种顺序发展还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每一个低级阶
段都为下一个较高级的阶段作好准备,同时,各个阶段之间又有相当的交叉
和重叠,这种交叉和重叠就为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
认为,父母在孩子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有意识地给以适当的训练,
从而使儿童顺利地完成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认知飞跃。

好记性与坏记性

记忆,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技巧,一种习惯。

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记性或记性不好,抱怨他记不住课
文,记不注九九算表,记不住公式,甚至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学习
成绩一直上不去。父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有的父母干脆认为孩子不聪明。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记忆呢?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记
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让我们一道来了解一下人类记忆究竟是怎么回
事。

心理学家们的许多研究发现,根据人们所记内容在人脑中保持的时间不
同,可以将人类的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的叫“短时
记忆”,短时记忆一般不超过1 分钟。例如,有时我们在打电话前查的电话


号码,等到打完电话可能就不再记得了。因此,有人把这种一会儿就忘的记
忆称为“打电话”记忆。

科学研究还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在短时间内,人脑一次大约只
能记住7±2 个记忆单元(专家们称之为组块)。7±2 是个不大的数,这是
不是说我们的短时记忆非常有限呢?不见得。虽然短时记忆能记住的记忆单
元数是有限的,但记忆单元本身可以是有所不同的。记忆单元可以有大有小,
如当有人要你尽快记住“316742810951112”这样一个15 位数时,你可能会
觉得一时有困难。但如果换成“123456789101112”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