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塑造成功者-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得一时有困难。但如果换成“123456789101112”这种形式,你可能会觉得
毫不费劲,看一眼就能记住。同样是一个15 位数,而且组成的数字也一样,
为什么前者难记而后者好记呢?显然,前者没有规律,每个数字只能当作单
一的一个记忆单元来记;而后者不同,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就能
发现它的规律,于是整个15 位数被当成一个单元来记。由此看来,知识和经
验对我们的记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要证实这一点并不难,只需让一个会
下棋的孩子和一个不会下棋的孩子同时记一个实战棋局(如残局),限制时
间为30 秒,然后让他们各自按原样摆出来,看谁的结果好。您不妨试一试。
信息在头脑里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叫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
大。但信息如何存入长时记忆,又如何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使用呢?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入和提取离不开短时记忆。一般来说,短时记忆中
的信息经复述、编码和整理后存入长时记忆,而要使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
必须通过短时记忆这个媒介。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而
只有能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
图书馆中书的流程来比喻。书库的容量很大,可以存很多书。这好像长时记
忆的容量。书库中许许多多的书都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经分类编号收入
的。书的借出在出纳台进行,出纳台就像人的短时记忆部分,容量有限。从
出纳台借书,就好像通过短时记忆去提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
我们知道,到一个好的图书馆去借书是很方便的。这是因为它的图书都
经过精心的分类和编排,只要按照它的体系所提供的线索就一定能找到所要
的书。可是,试想,如果图书管理人员将买来的大量书籍随意地堆在书库里,
只把书名告诉出纳台的人,这时你再想借书大概就不容易了。即使出纳员明
知有这本书,也无法找到。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寻找的线索。有的时候,我
们明知自己学过,可就是想不起来,很着急。这就是因为失去了提取的线索。
上述比喻告诉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记忆时不能死记,要勤于思
考,尽量将新的内容与过去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寻找要记的材料的规律,
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样,在记忆时就可以从已熟悉的事物(知识)中找到许
多线索,使回忆过程畅通无阻。另外,通过积极主动的加工,建立联系还可
以使记忆的组块增大,提高记忆速度。
当然,人类的记忆是很复杂的,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有时紧张会使
我们什么也想不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另外,记忆过的东西也不一定总是
保持在记忆中。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记忆有一个遗忘的过程,其特征为刚
学过的内容如果不复习,有一部分很快就会被遗忘,从记忆中丢失,丢失的
速度是先快后慢(见图)。有人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一套复习方法,即在刚
学完的短时间内复习次数较多,以后慢慢拉长复习的时间。例如,学完20
分钟后复习1 次,1 小时后复习1 次,6 小时后复习1 次,1 天后复习1 次,
以后则隔几天、隔几个月再复习。
由于各人的记忆有很大的差异,上述的复习方法也不一定对所有的孩子
都适合,但及时复习肯定是有利于记忆的。所以,要在孩子刚学过不久就帮
助他们复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习惯的培养问题。儿童有没有记东西的习惯,也是
影响他记忆力的一个方面。如果能经常让孩子有意识地去记一些简单的东
西,如电话号码、家庭地址、人名等,培养有意记忆的习惯,孩子就容易克
服记忆过程中的惰性,从而提高记忆力。
发现错误
能够自己发现错误是很愉快的,
教会他一些技巧,受益终身。
上二年级的西西刚刚抄写完课文,姥爷恰好从边上走过,只看了一眼就
说:“抄错了,丢字了。”正要松口气的西西又紧张了起来,念了一遍书,
又念了一遍自己抄的作业,再念一遍书,又念了一遍抄的作业。这样反复了
几次,就是觉得没有什么错,于是很激动地找姥爷去理论:“没错,就是没
错!你看,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对于一个只有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去找
到自己所遗漏的字的确有些困难。心理定势阻碍了她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姥爷并没有着急,笑着对西西说:“哦,你念了好几遍吧,可你有没有
数过书上每行是几个字,本上每行是几个字呢?”孩子数了一下说:“都是
8 个字。”姥爷接着说:“那为什么书上最后一行是4 个字,而你本上的最
后一行是3 个字呢?”“嗯。。”显然,姥爷的问题引起了孩子的思考。姥
爷又进一步启发说:“你再查一查,书上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和本上每行的最
后一个字是不是一样,就知道错在哪一行了。”就这样,没多久,西西就欣
喜地跳了起来:“找到了,我找到了!”说完转身就把错误改正了。这一天,
孩子的情绪一直很好,因为她很自信明天将交给老师一份没有错误的作业。
孩子在开始时不能自己发现错误,是他的心理定势束缚了当时的思路。
心理定势往往使人的思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或不变的程序循环往复,以至
于使人们在重复这一过程时觉得非常顺利,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理,很
难发现其中的差错。心理定势的好处是可以让人们在处理日常的常规性事务
时快捷准确,从而省去了许多繁琐的思维过程,但它的缺点也恰恰就是会使
人们忽略许多变化了的信息。我们成年人可能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在检查自
己写过的东西时,很难发现自己的笔误。
现在的小学生,没有几个不需要家长做课外辅导或检查作业的,家长为
此每天要花不少的时间和心思。如果我们在辅导孩子或检查孩子的作业时,
不只是简单地帮助他查找出错误,而是教给他一些发现错误的策略,也就是
教会孩子如何打破心理定势,那么,孩子的受益就会更大。教会孩子自己发
现错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而且家长也可因此省去许多心思。对于孩子来说,
自己能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也是很愉快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能
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实,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而避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在辅导孩子
作业时非常重要,而且,在指导孩子做人时同样重要。例如,一个比较鲁莽
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冒失,如果父母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虽然能对孩
子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相反,
如果父母采取聊天时旁敲侧击的形式,让孩子逐渐意识到错在哪里,怎样错
了,并从中了解到一个人怎样的品质会受人欢迎,而怎样的品质又让人讨厌,
那么,慢慢地家长就会发现,那些没有直接对着孩子说,而有意无意让他听
到了的评论,在怎样地引导着孩子的行为。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从别
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换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人的一生难免会犯许多错误,如果自己能发现错误并自动改正过来,那
他就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丰富的心灵
何必为了多得几分而费尽心机呢?能
有机会让孩子拓宽些知识面不是更好吗?
大凡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优良,所以都要求孩子认真
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有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在孩子放学以后,不仅要求
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给孩子开小灶,增加课外参考书和课外
习题,如果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还宁愿出钱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的功课。
父母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却不一定真能使每个孩子的学习
成绩都搞上去。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回家又要完成老师布置
的家庭作业,已经很辛苦了,疲劳的大脑很需要适当松弛一下了。如果这时
父母又要求孩子马不停蹄地看课外参考书和做课外习题,孩子会吃不消的,
不能消化或许还是比较好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因此对学习恐惧和厌烦,
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发出了“爸爸、妈妈,让我
玩一会儿吧”的呼声吗?不是也有许多家长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感叹吗?“我
们那没出息的儿子,算是笨到家了,给他花多少钱,请多少家庭教师也没用!”
当然,有人完全可以举出许多父母在家的辅导或请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学
习成绩大有帮助的事例。这些都可能是事实,不能否认。但有许多学生,父
母没少对他们进行辅导,也没少花精力在请家庭教师上,而他们的学习成绩
却并没有都得到提高。这些也是事实,也是值得父母重视的。事实上,即使
是那些学习成绩确实上升的学生,真正的原因也决不只是因为增加了课外参
考书和课外习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因为主观认识得到了提高,他们认识到
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认为,家庭不是学校,家庭生活也不是学校生活的延续。在
孩子一天紧张的学习之后,到家里应该让他有充分的时间使紧张的神经得到
松弛,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和调节。父母应该设法发展孩子各方面的兴趣,
充实生活内容,丰富孩子的心灵。
出走
自我意识的表现,独立生存的愿望。
眼下,孩子从家出走的事时有发生,有单独出走的,也有几个同学相伴
一起出走的。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事后以教育者的口气来讨论如何对出
走学生进行劝导和教育的人为多数,似乎错都在孩子。
我们认为,离家出走给学校和家庭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本人自
然负有责任。但是,学生生活其中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亲人应该负更主要的
责任。
例如,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因分数不理想而垂头丧气地走进家门。但
在家等待他的是什么呢?“没出走出息的东西,还有脸回家。”“你怎么这
么不争气,要知道供你上学多么不容易。”父亲怒气冲冲的骂声,母亲悲切
切的哀怨,给本来处于失败和经受着痛苦中的孩子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心理负
担,使他产生了对父母和家庭的深深的负疚感。面对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埋
怨,他没有争辩,但他出走了。
又如,有个女中学生被骗失身,作为受害者,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已使初涉人世的孩子到了几乎崩溃的地步。她是多么渴望得到关怀、爱护以
获得精神上的支撑。而被认为最应该给予关怀和爱护的家庭、父母又是怎样
的表现呢?“伤风败俗的东西!”“臭不要脸的,算我没生你这个孽种!”
“我们的脸算让你给丢光了!”如此等等,她还能有什么样的选择?她悄然
离去。可以说,她没寻短见已经是很坚强的如此种种的事例并不少见,在这
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孩子离家出走,责任究竟该由谁负已是不言而喻了。
另外,还有的家庭气氛十分紧张,父母不和,紧锣密鼓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