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怎样塑造成功者 >

第19部分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19部分

小说: 怎样塑造成功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孩子离家出走,责任究竟该由谁负已是不言而喻了。

另外,还有的家庭气氛十分紧张,父母不和,紧锣密鼓地正闹离婚,甚
至在为离婚后的孩子怎样处理而吵个不休。这样鸡犬不宁和连归属感都没有
着落的家,怎能使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安居呢?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样有问题的家庭,孩子的离家出走可以理解。
但有的家庭毫无问题,父母关系很好,对待孩子也十分体贴,甚至是无微不
至,那么,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也有离家出走的呢?

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类
型的家庭比较容易造成孩子离家出走。

一、“压抑型”家庭。在这种家庭里,当孩子做错了事或失败时,常常
会受到来自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挖苦、嘲笑和责骂,心理上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孩子往往因为承受不了来自家庭的压力而离家出走,甚至自寻短见。

二、“分裂型”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不和,经常吵架闹离婚,
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温暖。于是,孩子会因为“有家还不如没家好”而
离家出走。

三、“暴力型”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稍有不慎就要挨打受骂,
或者,每当父母情绪不好时就把孩子当出气筒,轻则叫骂,重则诉诸武力。
孩子会因为经受不起皮肉之苦而离家出走。

四、“保姆型”家庭。这样的家庭与前面几种完全相反。在这样的家庭
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而且把10 多岁的孩子仍当成小小孩对待。父母总是
像保姆对待婴幼儿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孩子操所有的心,使孩
子没有自我存在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也会因为承受不了对自我的
无视而离家出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离家出走往往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了
解太少、而体贴和关怀太过分了。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争取独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而当孩子
一旦进入青春期,这种动力更显得强有力。他们总是希望能摆脱父母的限制
和干预,从而扩大一点自由活动的范围。而父母过分爱护,始终把他们当小


小孩对待,使孩子得不到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因而使孩子受到压抑。因此,
有的孩子从家里出走,没有特别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只是想尝
试一下自己的能力,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离开了父母他们也能生存下
去,以展示一下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离家出走”可能是进入青春
期孩子的一个“独立宣言”。有的家长对这样的“独立宣言”感到诚惶诚恐、
提心吊胆。这只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点认识不够的表现。

由此可见,孩子离家出走总是有原因的,如果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孩子显
然是不公平的,父母或家庭应该承担更主要的责任。

五、“高期望型”家庭。这样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而且,
为了实现这种愿望不惜代价。例如,为了使孩子考上大学,不惜花大本钱请
家庭教师或把孩子转入父母心目中的“好学校”。如果孩子高考失败,父母
虽不对孩子横加指责,不打不骂,但父母自身却唉声叹气,表现出极度的失
望。这种失望之情足以引起处于神经敏感期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的
承受力稍弱,就会有逃避行为的出现。

家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除紧张”。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
也有发牢骚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把积聚在心头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

在许多家庭里,常常只允许父母下班后大发牢骚,甚至把孩子作为出气
筒而发泄白天积累的不满。父母在自己发牢骚的同时,也该想想,日益长大
中的孩子也同样有不满和牢骚,他们也需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家庭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地方。日益成长中的孩子,也
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见,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发表意见的民主场所。父母可
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说服孩子,而不是用家长制的方式压服孩子。如果
自己行为的一切都必须符合父母的尺度,那么,孩子会觉得呆在家里很不自
在,想要离开常常使自己不自在的家庭,这是许多孩子不喜欢家庭的一个重
要原因。

其实,也许大多数孩子都想过要出走,这是他们要表现自己独立性和要
证实自己有生存能力的一种愿望,也是他们不愿再受父母约束、要表现自己
意志的一种愿望。但真正的出走还是不很多的,除非双方的冲突已不可收拾。

有一位家长这样说:“孩子,如果你真的要离开我们,那么我走,你留
下。”

如果能让少年期的孩子在家里有机会做“一家之主”的话,他会更好地
理解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意义。

作为家长,为什么不能使孩子的离家出走变成像成人出差似的有计划的
旅行呢。

孩子的零花钱

零花钱是给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给孩子的钱都是零花钱。

一般说来,孩子的零花钱是指在孩子手边的,由孩子自己支配的,非生
活和学习必需的,因此也没有特别计划的零散用钱。眼下,大部分孩子手里
都有着为数可观的零花钱,它们来自孩子的父母或其他亲戚长辈。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有些富裕的家庭认为,钱是身
分的标志,孩子有了钱就会在孩子们中间有威信。有些家长是想对自己童年


的窘迫加以补偿,认为,想当初自己常常连根冰棍都买不起,现在不希望在
孩子身上重演过去的“悲剧”。更多的工薪家庭则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别人
面前抬不起头来,也不得不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花钱。于是,孩子手里有了
钱,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对零花钱的不当使用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目前,关于孩子的零花钱问题已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许多报
刊杂志也载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不少人认为,过早地给孩子钱花对孩子
的成长发展没有好处,而且现在孩子手里的零花钱太多了,容易使孩子养成
超前高消费、大手大脚、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确实,贪欲是
万恶之源,对钱物的片面追求已使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些资料
表明,有的工读学校的在校生中,有80%以上的青少年是因为追求钱物而掉
入泥坑的。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往往反对给孩子零花钱,或者,即使
给了零花钱,也要规定孩子对这些钱的用法,否则,就认为孩子不能自控,
最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免有些极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
发现,有许多孩子手里有不少钱,但这些钱并没有使他们走上斜路,并没有
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相反,他们的书架上增加了
许多好书,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多种培训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和本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金
钱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拜金主义应该受到批判,但钱在人们
的头脑里已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并由他们
自己任意支配,这可以使他们从小有机会接触钱、了解钱的用途并学会如何
使用钱。如果不学会怎样使用钱,就很难适应社会。记得有位老师告诉我说,
他们班有个孩子,家长是军人,平时对孩子管教得比较严格。家长从来不让
孩子接触钱的事,结果,孩子长到10 来岁了,该住校了却不知道钱是什么东
西,不知道钱是干什么用的。这样的孩子就很难自己安排日常生活。

看来,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应该的,让孩子尽早地认识钱
和学会正确使用钱是必要的。但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有几点是
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零花钱是给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给孩子的钱都
是零花钱。这就是说,家长对孩子手里的钱也要有一个区分,并让孩子知道,
哪部分钱是她的零花钱,哪部分钱虽然属于她自己,但不是零花钱。

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零花钱在数量上要有限制。虽然就绝对意义上来
说,给孩子多少零花钱算合适没有统一的数量,但零花钱不宜太多。对于通
常的家庭来说,给孩子零花钱不能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对于生活富裕的
家庭,家长不要因为手头宽余就可以多给孩子零花钱。

最后,对于真正属于孩子的零花钱,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主要
让孩子决定如何使用这些钱。但孩子自己决定零花钱的使用不等于放任自
流,而要在尊重孩子意志的前提下加强家长的监督作用。家长要从一开始就
对孩子零花钱的使用加以关注,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孩子计划,给孩子提
供参考;要求孩子对零花钱的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并定期检查孩子使用零
花钱的情况,以此作为下一次给零花钱的参考。如果发现使用合理,可以考
虑给以适当奖励。对于使用不当的地方,家长要及时指出,并提出参考性指
导。有些严重不当的开支要进行批评,必要时可考虑下次适当减少零花钱的


数量。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给孩子的零花钱就越应该限制,家长也越需
要对零花钱的使用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支配
和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零花钱只是培养孩子对钱的正确认识和花钱
的合理性和计划性的手段之一。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达到同样的目
的,如经常让小年龄的孩子帮家里买些日用小商品或食品等,或让年龄稍大
的孩子逐渐参与家庭的经济计划等。总之,给钱只是手段,而培养孩子的经
济头脑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才是真正的目的。

秘密

给孩子一个珍藏秘密的地方,他将觉得家更安全。

小孩子在父母面前无话不说,孩子的心思在父母面前暴露无遗,于是父
母觉得孩子很需要自己,自己也很了解孩子。可是,终于有一天,当孩子长
到十一二岁时,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那么爱说话了,也不那么愿意像小
尾巴似地跟在父母身后了,而喜欢一个人独自在那里写啊写的,显得有些神
秘。于是,父母觉得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好像孩子与自己疏远了,自己也
觉得不了解孩子了。

也许是想还能像过去那样了解孩子。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所谓“爱护”
吧,有的家长开始时时“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
交往都成了父母格外关心的焦点。这种“注意”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眼里,
无疑就像“监视”。这种行为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如果孩子发现父
母甚至采取偷看日记的手段了解自己的秘密,那他就更会觉得父母太“坏”
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会更加尖锐。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人之常情,即使在形式上有些过分也是可以理解
的,但作为过来人的家长,在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行为问题上,我们认为
可以采取更明智的办法。孩子对父母反感是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