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怎样塑造成功者 >

第3部分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3部分

小说: 怎样塑造成功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讲话的行列,这也是使父母双方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一步。
其次,在婴儿视野内不太远的地方(25—75 厘米)挂些色彩鲜明的气球。气
球不能太大,太大了会占满孩子的视野,她看不到边界轮廓就下去看了。还
可以用一根带子把气球的绳与婴儿的手臂或小脚联系起来,这样,只要婴儿
的手或脚一动,轻轻的气球就会随着飘动。这样不仅训练了婴儿的视觉能力,
而且还会促进婴儿主动地去探索世界,从一开始就学着自己玩。只要每天坚
持在婴儿醒着并且情绪好的时候这样做,用不了一个月,你们就可以看到能
够操纵气球的那只手或那条腿变得更为灵活和活跃。这表明婴儿已经能在尝
试错误中学习了。要注意,当婴儿学会了用一只手“指挥”气球时,就要把
带子换到另一只手或脚上,让另一只手或脚也能得到同样的训练,以便四肢
能得到平衡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气球不能吹得太大,以免在婴儿正玩的
时候气球就炸了,使婴儿受惊。

如果不用气球,也可以用其它东西代替,如挂些小娃娃或其它小东西什
么的。但在挂其它的东西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首先要轻,这样才容易受婴儿
动作的控制,而且万一没有系住掉下来也不要紧。其次,不能掉绒毛,这样
才不至于影响婴儿的呼吸并保护孩子的眼睛。再次,要颜色鲜明,形象美丽
可爱。最初的视觉印象往往是深刻的,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注意孩子审美能
力的培养。从小给孩子看些形象美的物体,对日后的美育也是十分有利的。

训练与成熟

所有的训练都应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

当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已充分成熟,而且处于一个能够自
由活动的合适位置的时候,他就会从俯卧中抬起头来,会翻身,会爬,他不
要别人的帮助也不要别人教,自然而然就会了。然而,如果他有机会练习这
样的新技能,那么练习得越多,他就越熟练。几乎所有的婴儿都对自己新学
会的技能很迷恋,他们会不停地重复直到熟练,然后又开始迷恋于另一种新
的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每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为下一个新技能的学习作准备。

婴儿的动作发展有一个几乎相当固定的程序,如果上一阶段的动作不掌
握,他就不会发展新的动作。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的动作发展有这样几条
重要原则:首先是从上到下原则,也叫首尾原则。也就是说孩子的动作发展
是从头部开始,然后是胸背,最后是下肢的运动。其次是从中轴到边缘的原


则,也叫里外原则。也就是指大脑最先能控制身体躯干的运动,然后是手臂
和大腿,接着是手和脚,最后是手指和脚趾。再次是从整体到分化原则,也
就是说,新生儿最初的运动是全身性的、弥散性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
展和肌肉的成熟,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局部的、分化的和准确的。最后是从不
准确到准确的原则。从大约四五个月开始,婴儿的许多动作就表现出这一特
点。例如,婴儿在开始时要抓一件东西常常抓得不准确,到后来慢慢地就能
准确地抓在手中;开始时想翻书往往不能翻好,动不动就把书给撕了,但到
后来就能一页一页地翻了。

了解了婴儿动作发展的这些原则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时父母
怎么教一个动作,孩子总是学不会;而忽然有一天根本没人教他,他却能做
许多令人吃惊的动作。也可以使我们理解婴儿的动作为什么常常看上去很笨
拙,而孩子本人却津津有味地重复。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使孩子的动作
顺利发展必须记着以下两点:一、提供丰富而平衡的营养,促使婴儿神经、
骨路和肌肉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发展。二、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孩子自己玩,
让他有个自己练习的机会;根本不用硬去教一些在婴儿当时的发展水平之下
不可能学会的动作。成人必须尊重婴儿自身发展的规律。

成熟的力量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在本世纪的20 年代,一个叫阿诺得·格
塞尔的儿科专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选了一对同卵双生儿为实验对象。这
两个孩子一个叫T,另一个叫C。其中T 从10 个月开始受到了大约6 个星期、
每天10 分钟的爬梯训练,而C 则从未受过这样的训练。在训练两周后,T 在
别人的略加帮助下能爬上专门为实验设计的5 级台阶。训练到一周岁结束,
此时T 成了一名比较熟练的爬梯“运动员”,而此时的C 即使在有人帮助的
情况下也不愿意爬梯。但是,又过了3 个星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当C 再次
看到梯子时,不经任何训练,也能一直爬到顶上而不需别人的帮助。很明显,
T 因提前训练而取得的优势仅在3 个星期内就被C 赶上。这就是成熟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强调成熟的力量,并不是要抹杀训练的作用,而是希望那些
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们注意,不要去作一些无用的训练。或者说,给孩子提
供的训练,必须建筑在儿童成熟水平的基础上。实际上也要求父母在训练孩
子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孩子已发展到什么水平。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
子,才能提供有效的训练。而适时、适当的训练,是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的。

人类婴儿的视觉、听觉等感觉神经系统的成熟先于运动神经系统。这就
是为什么随着成人在护理婴儿时不停地唠唠叨叨、说这说那,在她还不会说
话时就已先懂得了母语。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婴儿时期
起,我们就要开始让他听一些音乐、看一些图画,甚至要让他看一些文字,
并读给他听,从婴儿时期起就让他在一个极自然的气氛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
华。而且,人类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单靠成熟就能掌握的。因此,在
成熟的基础上,适当和适度的训练,是使孩子掌握人类知识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大约在周岁前后,随着婴儿对成人的语言及动作的理解力的提
高,以及自身对动作控制能力的发展,最初的摹仿动作就开始了。此时可以
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儿童分辨自己的五官、四肢等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握手、
再见、敬礼和谢谢等基本动作。

弹性定时定量


定时定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许多书中都讲到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进食的好习惯,做到定时定量。不
少书中还提供了哺喂时间表,及根据儿童月龄所应吃的营养参数或食量表。
家长或照顾孩子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固然很好,因为这样能够保证孩子有生长
所需要的足够营养,使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同时也使父母能得到充
分的休息,并能够有条理地安排日常生活。

但是,许多父母在谈起婴儿进食时,常常提到两个最头疼的问题:一个
是孩子不好好吃,每次只吃几口就不吃了。于是父母就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
多吃,弹性定时定量换着花样地喂,有时一次奶要喂一个小时。有时好不容
易喂进去了,一转眼孩子就全都吐了出来,结果前功尽弃,好不让人丧气!
而另外的父母可能担心自己的孩子进食过多,因为每次等不到书中规定的时
间就开始要吃。比如书上说应问隔4 小时给婴儿喂一次奶,但孩子常常只过
两小时就开哭,弄得父母不知道此时该不该喂,喂了怕过食,不喂又怕孩子
哭。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要作到严格的定时定量是困难的,有时可
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饮食上,孩子和成人一样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孩子食量小,每次吃不了多少,有些孩子吃几口就睡着了,任凭母亲怎
样摇手挠脚心都不醒。有时孩子消化不良,肚子疼也不好好吃。这样的孩子
往往一次不能吃得很多,但过一两个小时又会哭喊着要吃。如果对这样的孩
子也实行严格的时间表,那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母亲都将是困难的。而实
际上选用一个灵活的时间表,对婴儿是完全可以的。

1942 年,普林斯顿·麦克伦登博士和一位刚做母亲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
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要求只要孩子一饿,母亲就喂奶,看孩子自己会建立
一个怎样的时间表。在初生的头几天,孩子醒得不太频繁。三四天以后就不
一样了,往往是恰好在妈妈奶水要来的时候,孩子就令人惊讶地醒来,一天
大约10 次。两周后,她开始每天固定地吃6—7 次奶,但间隔不规律。到第
十周时,她形成了大约每4 小时吃一次奶的规律。这一实验被叫做“自我需
求”吃奶实验。

这项实验使我们看到:在喂奶时间上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对孩子并没有
什么坏处,起码这可以避免孩子的无谓啼哭,并且这样做更适合于新生儿的
消化能力。另外,孩子表现出一种建立有规律的饥饿感的趋势。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小心,不要曲解了婴儿的“自我要求”,而走向另一个不寻找规律的
极端。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有这种形成规律的过程,有的形成得快些,有
的形成得慢些。如果父母加以正确引导,规律就建立得快些,而不注意孩子
自己的需求规律,由父母硬性规定时间表,开始时孩子必然会不适应,结果
造成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食物供给,或不需要食物时却非得吃东西,父
母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有时能好好地吃,有时却又不肯吃东西。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既适合于孩子的消化能力,又有一定规律的
喂奶时间表呢?这当然是要做一番努力的。我们的建议是准备好笔记本和
笔,严格地记下每一次喂奶的时间和奶量(奶量只对人工喂养而言,母乳喂
养只需记录喂奶时间)、喂水的时间和水量,喂后有无异常反应(如吐奶)
等等。这个笔记本不仅能告诉你婴儿的饮食规律,而且还能告诉你每次孩子
啼哭的原因是饿,是渴,还是其他原因(如肚子不舒服等)。因为在这3 种


情况下,婴儿往往用同一种方式来反应,那就是张着嘴哭,看上去像是饿了。
有时婴儿刚吃完不久,由于胃里有气没及时排出,顶得难受,也表现出觅食
反应,若不做细心的记录,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其次,在两次喂奶间,
喂一些白开水或糖水,都会帮助加长喂奶时间间隔。

当婴儿每天吃奶的次数固定在6—7 次后,要使之在时间间隔上更有规
律,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在白天,如果婴儿睡眠超过4 小时时,你可以设法
弄醒他。醒来后不要马上喂奶,过几分钟后他觉得饿了再喂。这对于帮助安
静型的孩子建立规律会有一定的帮助。关于定量问题,就更需要因人而异了。
任何一本书上所提供的营养日需要量都是一种参考数据。它们是根据婴儿生
长发育的平均数据来推算的。在实际中,每个婴儿都不一样。很少有人能正
好处于平均数上。即使在平均数上也是暂时的,有些人会超过些,有些人会
低些。这些情况的发生同喂养有关,也同遗传和孩子的身体状况、情绪、消
化能力等有关系,刻板地按照某种规定会喂都是不妥当的。一般说,婴儿往
往知道自己该吃多少。如果吃得量适当,已建立起的进食规律不太容易打破,
婴儿的体重会稳定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