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最高命运--政治领袖们夺取权力大瞬间 >

第13部分

最高命运--政治领袖们夺取权力大瞬间-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权力的分立和制衡。

  二、较为成熟的媒体监督。

  也许有人认为还可以用更恰当的词语来表述第二点的意思,不过暂且先让我这么说吧。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民的思想之所以会被控制或煽动,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全面、透彻的了解现状,而听信了野心家的一面之词。所以,人民有权要求了解事情的各方面的情况:正面的和负面的。而这种信息的来源当然不能寄希望于当权者,因为他们只会向人民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利用〃国会纵火案〃煽动起人民对德国共产党的仇恨,并通过《国家紧急状态法》来打击共产党,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在《人民观察家》报等报纸上故意扭曲事实、编造谎言。试想如果报社的编辑们能够抵住压力,拒绝发布假消息,或者德国当时还有很多独立的报纸,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和分析问题,这种反共狂热恐怕就很难煽动得起来了。美国二战后两次弹劾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其〃猛料〃都是由新闻媒体抖出来的。那些著名的私立报社,如《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它们既有独立的文化人理想,更有炒作新闻吸引读者的强烈利益驱动,在调查这些密闻上其工作干劲自然要比拿死工资的检察机关猛不止一百倍。而对民众来讲,传媒的亲和力与可靠度要大于专门的检察机关。不难想象,一个手无寸铁的知情者,更愿意和文质彬彬的记者交谈,还是愿意坐在冷冰冰的问讯室里和穿着制服的检察官交谈。检察机关再独立,也毕竟是体制内的监督,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难免掺杂一些政治的和人事的考虑在里边,相对而言,媒体要考虑的东西就要单纯得多。所以那个在〃水门事件〃中,半夜发现民主党办公室里有人活动的人不是先打电话给警察局或国会,而是哪里,当然是报社!只有在一个拥有大量敢于报道事实真相,反应人民呼声的新闻媒体的社会中,民主才能持久。

  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绝对的,民主的权力也必须收到限制,尤其表现为不能借民主之手践踏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

  凡是在学生阶段住过集体宿舍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家都做一件事,比如半夜跑出去买方便面加餐之类,但都不愿意去。于是有人提议:〃我建议让某某人去,同意的人请举手。〃显然除了被提名的那个人以外的人都会举手,于是大家就会说:〃你看,少数服从多数,你一个人反对无效,该你出去买。〃这往往是一种玩笑,〃少数派〃如果坚决不去,大家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这种玩笑,反映了我们一种潜在的观念多数对少数拥有强制性的权力。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需要民主,乃是为了防止暴政,为了保护每个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受政治权力的侵害。如果民主产生的权力也去侵害个人的基本权利,那么这就不是民主,而成了〃多数人的暴政〃,这种所谓的〃民主〃最后也只能走向个人独裁。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也是一样:人生活在社会里,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既可能是多数,也可能是少数。如果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绝对的话,当权者就可以不断的变换划分标准来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把所有的人都变成少数,最后把民主送进坟墓。曾经有一位德国神父这样忏悔:

  〃当他们迫害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迫害共产党人的时候,我也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当他们取缔所有政党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抗议,因为我不属于任何政党;

  ……当他们迫害我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可以为我说话了。〃

  在这个社会里,只有每一个人的权利都得到保障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民主的权力跟其它所有的权力一样,都不能是不受限制的,它主要表现在选举国家机构和对全国性全地区性的重大公共事务的表决上。实际上,这是对本文第一点的扩大解释,立法、司法、行政的分权是〃小分权〃,而在国家中还应该存在一种〃大分权〃,即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的分立。民主解决的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而在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当中不应占主导地位。当然,不论小分权还是大分权,所有的权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界限,那就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对这个界限的划定需要涉及复杂的政治哲学理论,如果硬要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说明的话,我想可以用一下这个并不精确的表述:

  〃人人生而平等。未经事先制定的公正的法律,并按照公正的司法程序,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进行公开的审判,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财产和生命。〃

  (注:自由既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其它一些无须法律规定的自由,比如说,刮胡子还是留胡子的自由。)

  之所以说它不精确,主要是由于对〃公正〃的定义没有做精确的界定。而且在很多国家已经取消死刑的情况下,〃生命权〃是否会成为一种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利也存在争论。当然,篇幅所限,我们不能展开讨论。

  四、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有着对民主的正确认识和坚定信念。

  常常有人借口〃中国人素质太低〃来反对各种形式的政治体制改革。这种说法其实也没有大错。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专制主义传统,并且直到现在种植农业所占人口都在全社会中占几乎半数的国家,要进行民主的变革,即使最激进的自由主义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它与美国从一片全新的大陆、全新的人民中开始的民主进程完全不是一回事。魏玛共和国的灭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缺乏民主传统国家进行民主尝试失败的范例:人民为迫害犹太人欢呼、为冲锋队的暴行欢呼、为独裁者上台而欢呼,而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取消、宪法被逐步破坏却保持了沉默。因为极权主义、国家主义等观念几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而自由、权利、宪法等概念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这些东西是否存在跟自己的生活似乎毫无关系,只要希特勒许诺解决就业、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谁管他采用民主还是专制的手段呢?是的,在没有强大的民意基础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民主,是无法持久的,最后只能滑向混乱或绝对专制的深渊。但是否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应该停滞不前,等到某一天人民的〃觉悟〃突然提高了再进行改革呢?实际上,这是一个〃不会游泳怎能下水〃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之间的矛盾。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民主的实践本身更能锻炼人民的民主观念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了。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说道:〃美国人是通过参加立法活动来学会法律,通过参加管理工作来掌握政府的组织形式的。〃并称赞美国的乡镇自治形式,认为拥有自治权力的乡镇,是北美殖民地在英国的〃总督制〃条件下保存民主传统、培养民主传统的基地。要改变某些人所谓的〃中国人素质太低〃的现状,不能仅寄希望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应该从现在做起,通过完善基层民主,实现乡镇自治,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提高人民的〃素质〃。

  以上四点,是一个民主社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四个基石,但决不是仅有的四个基石,还有比如防止军事力量对政治的干预,社会多元利益集团的极其政治代言人的形成,对选举制度的设计,对总统制还是议会制、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的选择等等,很多很多,难以尽述。总之,〃民主〃两个字,远比我们很多人想得要复杂,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如此。真正想为民主和法制的事业而奋斗的人,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准备。 
  

      

 
  



 

  
戴高乐:孤独的领袖 
  〃没有神秘感就没有威望可言。因为过于熟悉,尊敬之情就不会油然而生。只有象神像一样隐居深庙,才能显出凛凛的威风。无论是运筹帷幄,还是所思所为,都要令人捉摸不透。〃

  《剑刃》 戴高乐 1932年

  背景:

  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在东线取得胜利,攻占波兰,又很快攻占北欧,随即迅速把战争的中心转移到西线。1940年5月10日,德军绕过德法边境的马其诺防线,从法国北面的〃低地国家〃荷兰和比利时突入法国。由于法国一直醉心与〃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缺乏战争准备,在北部的〃齐格菲防线〃更是十分脆弱,所以在德军现代化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德军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巴黎,把法国政府赶到了小城波尔图。而在政府中,也出现了以总理雷诺为首的〃抵抗派〃和副总理贝当为首的〃投降派〃的激烈争论。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 
  1940年6月17日的早晨,加莱海峡上空薄云片片,旭日初升,一架印着英国皇家空军标志的小飞机正在海峡上空飞行,穿过云层,向伦敦飞去。飞机上坐着一位脸色严峻的高个男子,他撩开窗帘,阳光从窗口徐徐照进来。清晨的阳光十分温柔,还不能撕碎海与天的朦胧,只把一道道光束穿过云缝,在浩瀚的海平面上留下灿灿鳞波。这是一个宁静、安详而美丽的欧洲的早晨,一幅上帝赐予欧洲的美景。

  这个男人就是法国国防部次长、陆军准将戴高乐。此时此刻,他正在经历生命中最痛苦的思想的煎熬。窗外的美景并不能让他的心情有任何好转,反倒令他觉得,在这茫茫的大海中,自己是何等的无依无靠。在德国新型机械化化装甲部队势不可挡的冲击下,除了他之外,竟然没有一个内阁成员主张坚决抵抗。一个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政府,一个被世界各国公认代表法国的政府,即将按照国内和国际的法律程序宣布投降。他私自离开法国,乘坐英国人的飞机独自逃往伦敦。是他背叛了他的国家,还是这个国家的政府背叛了它的人民?

  他曾经梦想要象拿破仑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去击败法兰西的所有敌人,从而为自己赢得不朽的英名。为此,他违背父母的意愿进入圣西尔军校学习,并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绩优异,在各种模拟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谁知第一次参加战斗就被流弹击中大腿,不得不返回后方疗养。后来伤愈复出,晋升为上尉连长,参加著名的凡尔登战役,正在和一名德军士兵拼刺刀,又不知哪里又飞来一颗流弹把他击倒。于是他就在德军战俘营里面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战俘生活,直到一战结束。获释以后,他专心军事理论研究,认为法国应该学习德国,建立一支的高度机动的装甲部队,却遭到了政界和军界的一致反对,并由此严重影响了他的晋升,直至二战爆发,他还只是一个49岁的〃资深〃上校。直到德军的装甲部队已经扫荡了波兰和北欧,突破齐格菲防线后长驱直入,法国的领袖们才如梦初醒,匆忙把戴高乐提拔为准将,任命他为国防部次长,负责组建装甲部队。但此时就算拿破仑再世,也已经无力回天了,随着他仓促组建的第四装甲师被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