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淮河-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停、转移小企业超过6000家,这还不包括那些作坊式的家庭企业。这些企业是淮河流域非国有经济单位或个人,在上世纪80年代响应中央和各级党政号召,勒紧腰带投入兴建起来的,总价值不低于300亿元;从中央到村组,从财政到企业到居民,还有更多无法计算的投入。
沿淮很多地方官员和环保部门的人士认为:全部累积起来,10年来淮河流域治理水污染的实际投入应在700-800亿元。我们经过综合测算,认为600亿元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有关领导的表态,到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副局长汪纪戎代表政府的答记者问,一些专家在不同场合的讨论,均对“10年600亿元投入”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否定意见。
到2004年6月底,据称是国家环保总局下辖某部门提交给中央新闻单位一个材料,《经济日报》等刊用,提出专家测算淮河流域10年污染治理投入193亿元。对此,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领导和环保专家等大多数表示,这可能是环保部门或其掌握的直接投入。仅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市排污管网建设等由建设部门主管的部分,“九五”期间就安排了120亿元。包括“十五”的投入,资金量也会有200亿元。而2004年6月28日早晨中央电台录音采访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刘鸿志,刘副司长在谈及“十五”生活污染治理时说:“资金缺口有数百亿元”。“缺口”应不大于投入。
更有意思的是,刘副司长2004年8月20日前后再次接受中央电台录音采访,说了淮河治污前两年(1994-1996年)制定关停全流域1111家5000吨以下造纸厂的经过:当时中央领导都不敢轻易下决心,怕影响面太大,就让国家环保总局深入调查。
刘副司长说:我们调查结果发现,关停1111家造纸厂,影响的只是二十几个职工!于是环保总局向中央提建议,这些企业就被限期关闭了。
感谢女司长的直率!造纸企业劳动环境非常艰苦,1111家企业可能只有“国有”职工二十几位,但会有数万名农民工在企业里挣钱养家。如果把不是政府、国有企业以外的投入算投入,就像不把企业中就业的农民当“职工”一样,600亿元的投入肯定是算不出来的。
还有比“600亿元”价值更高的投入:据区域经济学家测算,淮河治污还牺牲了流域城市化10个百分点。由于淮河流域最有优势的资源是农副产品,其生产总量在全国占1/5。而在地方兴办企业和技术方面,也是以皮革、造纸、食品、酿造等驾轻就熟的传统工业为主。国家大规模治理淮河水体污染,使这条农副产品增值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链条被斩断。现在,淮河流域城市化率为19%多,仅为全国城市化率37%的一半多。据专家推算,如果没有水污染治理的影响和水资源的制约,现在这一数据可能是30%。
毛泽东说过: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我们的调查结果公之于世后,全国数百家新闻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众口一词,几无二议。某主管部门曾做过不少媒体工作,希望以“新的说法”“统一舆论”。结果《经济日报》等也予以刊发,但现在谈论淮河治污,绝大部分还是和我们的声音一致。新闻媒体是国之公器,在淮河污染治理问题上再次得到证明。
为何提出“10年600亿元”(3)
10年治理,对“自然年”来说,只是一瞬间;600亿元投入对
一个流域来说,并非惊人之数。坚持10年,耗费600亿元投资,也
是我们决心根治淮河污染的成就之一,并不说明某些主管部门的无
能。我们所要讨论的,只是投入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有没有边投
入、边污染现象?按目前的现状,时间和投入力度够还是不够?
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遏止(1)
淮河治理水污染成就,首先是治理工业污染源。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上是“一个纸厂污染一条河”,当时还称作周口味精厂的“莲花味精”则是“一个企业污染半个淮河”。所以,1994年制定淮河治理规划和目标时,把酿造业废水、造纸废水,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考虑。化学需氧量指标COD就成了衡量淮河污染的最主要指标。
丰原集团投巨资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作为淮河污染的最重要导因,10年治污成绩是使工业污染源增长得到有效遏止。据统计,近10年来,淮河流域GDP翻一番多,人口增长约30%,工业产值年递增20%,但污染主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入河总量从1993年的150万吨减少到2003年的123万吨(本书淮河污染相关数据均采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监测数据)。尤其是在以集中整治工业污染源为宗旨的1998年“零点行动”以后,水污染形势呈现好转的局面。
2000年是淮河治理水污染目标完成年,虽然没有能够达到“淮河水体变清”的高指标,当年水污染事件也有发生。但干流的水质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最好的年份,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三类水标准。
COD排放创近年历史低点93万吨。
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上马,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污染物总量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95年起,淮河流域19家重点污染大中型企业共投入资金40多亿元,完善排污和处理设施。流域最大“致污源”莲花味精厂,1996年每天COD排放量达178吨,2003年减少到7吨;蚌埠丰原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柠檬酸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治污的科研和投入,虽然我们这次“暗访”中仍看到该厂直接排放发酵工业污水,但该企业利用氨基酸废水浓缩制造复合肥,利用废水处理产生沼气供应企业锅炉等等,还是做了大量工作。按企业介绍: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有了利益驱动,企业投入环保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03年,该企业建成了3套污水系统,每天的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的规模。全部污水处理设施开动后,有能力保证污水不外流。现在,这个企业是国家行业“清洁生产”的标兵。
2000年后,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招商引资,成了中西部地区“跳跃式发展”的捷径。我们这次走访了淮河干流的所有地市,了解到近年来各地招商力度之大,只有过去的“计划生育”可比。但在“污染西移”过程中,沿淮地、市无一接纳或兴办大型高污染企业。此类性质的中小企业,地方主管部门说是没有“招引”,但我们在采访中还是了解到一些。
淮河干流上游河南省信阳市,为了保护源头生态环境,市委书记强化“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里花了几年时间,规划出完整的蓝图,共有厚厚的两大本。要把建设重点放在生态区域、生态型农业、工业经济上。这个市的“生态市”建设,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已有约一半的县通过验收。市环保局领导保证说,要使干流水质在上游基本保持在三类标准。
界首市收缴的小造纸厂设备淮南市是老工业城市,城市更新滞后。今年招商引资引来的大型项目中,有6项被环保部门否定,涉及资金5亿多元。如果在淮河水污染治理中找不到“壮士断腕”之举,淮南市的姿态也算是“剁指头”了。
按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法规和中央、省级政策规定,全流域在新上马项目上实行严格环境评价制度。这一制度在实践中有效遏止了经济回暖期有水质污染的大中型企业回潮。在“三同时”制度框架下,一些省、地市还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防止新增工业污染源措施。河南等省还制定“污染治理不达标不予审批新的重点工程”制度。漯河市因污水处理厂未能动工,省里对其申报的高速公路项目不予立项。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提供的材料显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93。5%和98。8%。”
“村村办造纸,乡乡制皮革”曾是淮河流域最具“地方特色”的工业现象。通过关停并转,一大批污染严重、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小造纸厂、制革厂和生产线,不但限制了污染物的产生,也使地方产业结构得到一次大调整。周口市是公认的沙颍河重要污染源地,仅1997年1年,关闭小造纸、小皮革企业200多家,减少污染物排放50%;地处中游地区的安徽省,不达标排放的小造纸、小皮革厂,在“零点行动”中“全军覆没”。
仅界首市一个县级市,就关闭318家草浆造纸小企业;江苏省低档
工业污染源得到有效遏止(2)
造纸企业减少了4/5。现全省造纸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污染物排放量却减少了近一半。到2005年,江苏沿淮所有重点企业都将实现清洁生产。
据国家环保总局最新资料,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除沿淮四省河南省仍保留有290多家外,沿淮的安徽、山东、江苏都采取了果断措施关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建立了相对完善执法与监测体系(1)
1988年中央批准成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和相应的机构后,淮河水污染治理被列为国家“九五”计划治理“三河、三湖”之首。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惟一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国务院批复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治理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
综合有关资料,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法规建设重要举措还有: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实行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条例和规章;沿淮四省也先后制定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等多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范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山东、江苏等省逐步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山东省自行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江苏省制定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指南、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规范等,为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淮南等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市,还建立了水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
通过进一步努力,特别是确定大规模治理淮河水污染后的10年,一支保卫淮河的行政、执法和水质信息采集管理队伍逐步建立起来。流域各省县以上行政区划,陆续成立了环保局,下辖环境评审、环境执法等部门。信阳、淮南等市环保局办公大楼,在城区里位置显赫,建筑物气派非凡,折射出环保在同层次行政管理部门中的位置。
正如河南省一位环保局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