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雁斋书灯录 >

第13部分

雁斋书灯录-第13部分

小说: 雁斋书灯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贡献和地位。

此外,作者还屡屡从中外学者从事敦煌学研究的过程,来提示读者若干
敦煌、吐鲁番学的重要课题线索,或强调从事此学研究所必需的心理和学术
素质。对于前辈学者备历艰难困苦所获取的学术成就则不吝篇幅予以介绍,
对于他们的治学精神更是热情讴歌。譬如在《王重民》一篇中,作者盛赞了
王先生在学术问题上的“谦虚的襟怀”和“长远的目光”,认为他“不仅给
一代学人树立了风范,也足令社会上那些急功近利之徒为之汗颜”;在《陈
垣》篇中,则高度评价了陈先生对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之功,指出:“陈
垣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曾激发他在敦煌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早期


敦煌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这种精神也已经和正在鞭策着后辈学
者,为把敦煌学的研究中心夺回到中国而发愤图强。”即使对于盗掘(买)
中国境内文物的外国敦煌学家,本书作者也持实事求是的立场,不隐功,不
掩恶。如对于斯坦因,书中分析道:“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殖民主义的熏
陶,使他不可避免地做了许多违反东方人民意愿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他的
确是一位有创新的大学者,他的许多发现和学说都极有价值。”(《斯坦因》)

《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系兰州大学敦煌研究室编纂的该室研究人员
的成果书系之一。该室是在张代经先生努力下,于1979 年正式成立的一个学
术机构,10 余年来,勤勤恳恳地致力于敦煌学(兼及吐鲁番学)的研究,建
树颇丰。他们不仅筹设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阅览室,还创办了我
国首家有关该学的专刊——《敦煌学辑刊》,积极地推进着敦煌学在中国的
发展。时届该室成立十周年,他们又颇有创意地将室内同事的各种研究成果
汇编出版,向国内国际同行报告。这一系列建设性的活动,对于改变“敦煌
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学术窘境,显然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该套集中统一出版的敦煌学学术书系中,有论文集、译著、专著、文
献校释等,迄今已出版了郑炳林的《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杜斗城的《敦
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和王冀青译的《犍陀罗佛教艺术》等五种,都有
其独特的学术文化价值。孰料其印数奇少,均为1700 册。由此则见在敦煌的
故邦,敦煌学这门“世纪之学”要取得同国际学术界相符的位置,还正任重
而道远着呢。众所周知,作为20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之一,敦煌学在
本世纪历八九十年而不衰,而且在海外确已拥有不少研究群体和愈来愈多的
社会关注力量,有关的出版物也倍受欢迎。

尽管如此,自敦煌藏经洞发秘以来,敦煌学作为一个拨人心弦的神秘学
术领域,始终吸引着中国学者,而且在不少志愿之士默默无闻的耕耘下,已
渐现方兴未艾之势。事实上,这部《评传》较多地选入了中国敦煌学家的传
记,大概也寓有编著者发扬光大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深意在。更何况,据有的
敦煌学研究者在中国敦煌研究院院刊《敦煌研究》上撰文(总第5 期)预测:

千余年来莫高窟藏经之举非止一次,藏经之所非止一处,藏经的发现也不仅仅是1899 年藏经洞
和1944 年土地庙两起,而且今后会不会续有发现,人们对此不能不抱有希望。
(李正宇《土地庙遗书的发现、特点和入藏年代》)

因此,敦煌学正是一门灿烂有为的学科呢。我衷愿在读了这部《评传》
之后,我国有更多的后来者献身于敦煌学这门将要“跨世纪的学科”,并以
自己的实绩来充实和恢弘这部《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的中国部分。

(1990 年秋)


《世界科技发展史画库》

《世界科技发展史画库》是一部旨在向社会各界人士普及现代科学技术
知识而编绘的高级科普读物,它对于人们学习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
献身精神,进而帮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而增
强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深刻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
用,更加自觉地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本书“代序”中,特别推许李国豪院士提出的
“三级科普论”,说是科普工作有三个层次:“一个是给非本行的专家们讲
科普,专家要了解他不熟悉的知识,就得有人给他们讲;第二个层次是向中
学文化水平的人介绍他们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个层次是向文化程度不
高的群众讲的。。这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大事。”而《世界科技发展史画库》,就是这样一部几乎能够同时
覆盖上述三个层次的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编绘者在该书《前言》中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源与流。。。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极大地影

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进程,人类正在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人们通过

各种途径在汲取科技知识、应用科技知识。但是,现实又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

众多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例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许多人畏畏缩缩,止步不前,以至

错失重大发现和发明的机遇。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读史使人明智。”科学发展

的规律,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具体过程,科学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科学家锲而不舍

的奋斗精神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崇高品德,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都可以

通过阅读历史得到答案。这就是了解科技发展史的意义和魅力所在。

本书编绘者依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精心选择了科技发展史上典
型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例,在525 页的《世界科技发展史画库》(江苏科
技出版社 1996 年 12 月版, 16 开本,定价 55 元)中,部署了从“石头
的传说”到“专攻人间巧技的大师”共48 篇文章的“古代卷”,从“冲破中
世纪的黑暗”到“指地成钢”共55 篇文章的“近代卷”,而且在每卷之首,
还置有一篇简明扼要的“导言”,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历史跨度极大的中外科
技史,从而让读者能获取一个概略的印象。这样就将全书的内容组合起来,
成为一部图文并茂、老少咸宜的展示世界科技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读本。

《世界科技发展史画库》的策划和编绘者,能想到用连环画这种令人喜
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来展示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源远流长的世界科技发展简
史,这是很有创意的。正如编绘者们所认识到的:“我们在多年的科普宣传
中发现,只有有了生动有趣的宣传表现形式才能吸引人。同时我们又发现,
现代化进程导致的快节奏时代,必须要有适合快节奏的文化生活。”由此可
见,优秀的图书选题,必须来自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独立的文化思考。

(1997年4月 5日)


《典雅艺术普及丛书》

丰子恺先生曾经在题为《山水间的生活》的文章中发表过这样的一个观
点:“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
不满,欲图解脱,惟于艺术中求之。”当去年夏天,《典雅艺术普及丛书》
的主编余秋雨在上海这样繁华闹猛的大都会中,挥汗写下该丛书的总序的时
候,他未必就重温过丰氏的这篇旧文,但是,我惊喜地发现,余氏在序言中
却充分地发挥出了几乎与70 年前的丰氏殊途同归的意见。他说: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欧洲很多地方还是一片废墟的时候,还没有很好修复

的音乐厅开始演出了,大量衣衫不整、家破人亡的幸存者聚集在一起,让音乐把自己从灾

难中提升。从这些废墟音乐会中,人们可看到欧洲的今天和人类的前景。

显而易见,把艺术仅仅看成是社会上少部分人谋生的职业是不对的,看成是让千百

万观众偶尔轻松愉悦一下的机遇也是不对的。艺术,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素质,是人与人在

误会与烦躁中进行美好沟通的一次次永久性的响亮提醒。。。人类也一再地经历过漠视甚

至糟践艺术的时代,好不容易到了今天。今天,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艺术与人

人有关,艺术素质的高低,是判别一个人人格水平的要素之一。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也同样如此。

由此我们不难触摸到本世纪两代文化人对于艺术的相通灵犀和共同见
识。《典雅艺术普及丛书》(百家出版社1997 年11 月版,大32 开窄幅本)
的编撰,可以说正是秋雨君会同上海一群志同道合的专家教授,为“呼唤更
多的人进入艺术领域,在艺术中获得陶冶”所作的可贵尝试。他在丛书发凡
起例之前,就为丛书,实际上也为国人设定了这样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那
就是:“身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有哪些艺术知识是应该知道的?”“这个问
题着眼于普及性的标准,而实际上也是重要性的标准,因为只有最重要的才
最值得普及。”

如今,出现在《典雅艺术普及丛书》中的图书,已经全部上市。《毛锥
艺痕——中国传统书法管窥》、《形象与韵律——中外文学赏析》、《审美
的银幕——中外电影赏览》、《圣殿的巡礼——中外音乐赏析》和《创造与
永恒——中西美术史话》,初览这套图书,我们在图文并茂、悦目赏心之外,
不能不惊异于主编对规定“典雅艺术”这一主题的魄力,因为他决不在“争
取读者”的旗帜下,走私任何可能媚俗的企图。

由《典雅艺术普及丛书》,可以看到秋雨君们旨在用这一套图书向读者
流畅地解说清楚,什么才是古今中外最值得普及的、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课题,
以及应当如何来鉴赏它们理解它们。他还不失雄辩地指出,之所以不把“当
代新兴的世俗流行艺术包括在内”,是“为了免使青年人把流行艺术看成是
艺术的全部,而漠然于人类从古以来对美的追索历程”。他还说,“我认为
对他们多谈一点典雅艺术是有必要的。以此为基础,流行艺术也会更加大气,
更加深厚”。再说,“流行艺术既然流行于现代,在普及上不必另外化力气
了”,虽然“典雅作为一个风格用词不可能有绝对意义,许多在今天被看成
是典雅的东西,当初也是流行艺术,只不过时间和年龄给了它们一种安详神
貌”。

在台北隐地寄赠来尔雅版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以后,已经有
多年没有认真地“读读余秋雨”了。但是,在日前读了他最新主编的《典雅
艺术普及丛书》尤其是他的序言以后,感到秋雨君并没有为社会上的各种闲


言碎语所吞没,他自任的文化使命感依然执拗,而这正是一个有品位的中国
读书人所应有的沉着和持重。也就是他为该丛书在上海写下序言以后的不到
半年,秋雨君在台北出访期间,接受了隐地的采访。面对采访,秋雨君明白
表示:

让受过教育的人终生保持阅读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我太悲观,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