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雁斋书灯录 >

第39部分

雁斋书灯录-第39部分

小说: 雁斋书灯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虫’。香港之有新式书虫,就是自许教授开始的”。(罗香林《许地山与香
港的读书风气》,载《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许地山自己也在《东归闲话·牛津的书虫》一篇中自述道:“我在幼时
已决心为书虫而生活。自破笔受业直到如今,25 年间未尝变志”,“书虫诚
然是无用的东西,但读书读到死,是我所乐为”(见《许地山散文全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据罗香林在文章中披露:“许教授这位书虫,
虽然在香港的时间不久,但他将‘牛津书虫’的精神带来了香港,高风所召,
使香港朝野人士,也知道书虫的可贵。可能的香港的书虫,也就要接踵起来。”
他还说:“一个国家的学术思想,要想有新的发展,各种科学要想有新的发
明,总得有几个书虫埋头的工作。”

实际上,我们从卢玮銮所编《许地山在香港的活动纪程》(1935 年7 月
至1941 年8 月4 日)中可以看出,岂止是“书虫的精神”,甚至连同“香港
文学的发展”(王剑丛《20 世纪香港文学》第3 章,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乃至香港社会的“纯文化”风气,也“可说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出来
的”(柳亚子《我和许地山先生的因缘》,载《追悼特刊》)。

香港著名导演胡金铨先生在《书累》(见陈子善编《学人书话》,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5 年版)一文中回忆道:“香港大学的冯平山图书馆里,新文
学方面的藏书很丰富,大概在许地山先生主持中文系时代收集了不少。”同
许地山一样是在中年以后移居香港的,并为香港书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的,是后来在香港文化界素有“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之称的叶灵凤先生
(1905—1975)。关于他的情况,已详前文《藏书随香港而回归的叶灵凤》。
这儿需要补充的是黄蒙田先生在《小记叶灵凤先生》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情况:

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于他拥有的藏书之多和方面之广表示很羡慕。我相信,灵凤毕
生劳动所得,除了家庭的必要开支以外,全部都“投资”到书籍上,甚至在他来说,家庭
和书籍二者更重要的是后者。这种习惯是自少年时代开始就养成的。

。。


虽然说灵凤的藏书很杂,但杂中总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一般说是属于中西美术、西
洋文学、史地文物、古典笔记、地方志、民族和民俗风土等,每一类中的方面很广,有些
很冷门,。。他的家是书城,卧室、餐厅、走廊和士多房排满了书架,很大的客厅其实等
于他的书房,地上像山一样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而他那张巨型的写字台U字型的排满了
较近时期要用的书,像围墙那样包围着自己。正确地说,他的书房应该说是书的堆栈。
叶灵凤的藏书和写作,对香港书文化的影响很大。唐彛壬凇读终嫠

书》的序文中说:“香港的生活太紧张,需要一种轻松的文体。许多人写了
书话,就旅港的老一辈作家而论,已故的叶灵凤先生是此中的能手。记得30
年代中期,他的《读书随笔》出版,我觉得比早期的《灵凤小品》好,有意
思,他写了许多关于外国图书的掌故,后来在香港印行的《文艺随笔》里,
还保持着这特色,并且有所发展。有趣的是:香港的几位书话作者包括林真
先生在内,这个特色也依稀存在。”据刘以鬯《记叶灵凤》一文回忆,曹聚
仁曾经评价过:“朋友中书读得最多的,是叶灵凤。”(见《短绠集》,中
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年版)

戴望舒在香港客居的时间长达10 年,并且在1938 年8 月创编了《星岛
日报·星座》,吸引了当时在港逗留的许多文化人为它写稿。戴氏对图书的
爱好也是溢于言表的。他在《记玛德里的书市》一文中,曾经谈到自己逛书
店的心态,颇为中肯实在。他说:

。。我们走进一家书店去,并不像那些学期开始时抄好书单的学生一样,先有了成
见要买什么书的。我们看看某个或某个作家是不是有新书出版;我们看看那已在报上刊出
广告来的某一本书,内容是否和书评符合;我们把某一部书的版本,和我们已有的同一部
书的版本作一比较;或仅仅是我们约了一位朋友在三点钟会面,而现在只是两点半。走进
一家书店去,在我们就像别的人们踏进一家咖啡店一样,其目的并不在喝一杯苦水也。因
此,我们最怕主人的殷勤。第一,他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使你不得不想出话去应付他;其
次,他会使你警悟到一种歉意,觉得这样非买一部书不可。这样,你全部的闲情逸致就给
他们一扫而尽了。
也许正是有着这一番喜爱淘书的心得,所以,在香港他经常到当年的皇

后大道中央戏院附近的楼梯街书摊和鸭巴甸街书摊一带流连,以致于留下了
一篇珍贵的文献《香港的旧书市》(载《戴望舒文录》,香港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香港的著名作家兼爱书家,可以举出两位为代表。第一位是曾敏之(1917—)。曾氏早年在桂林开始文学活动,从事散文写作。作品有《拾荒集》、
《岭南随笔》、《文史品味录》等。1942 年起担任香港《大公报》记者,新
中国成立后回到广州,1960 年起任教于暨南大学。1978 年调任香港《文汇报》


副总编,后任香港作家联谊会会长。他在《谈藏书癖》(载《读书有味》,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一文中写道:“最近有机会看到一位何老先
生收藏的图书,层楼之中,尽堆典籍。仅余一席卧之地,真是坐拥书城了。。。。。 
我曾有过藏书小癖,自历‘文革’活动,已有‘黄金散尽为收书’之痛,如
今是无力也不再有兴趣去搜集图书了,言念及此,不禁怅然。”

第二位是老作家徐讦(1908—1980)。徐氏在30 年代即从事创作,1950
年定居香港。曾经创建香港英文笔会,并担任会长。生平作品结集为《徐讦
全集》18 卷。他在《书籍与我》这篇文章中回忆说,上大学以后,有“一个
长长的时期狼吞虎咽的阅读,不知怎么,以后我对于书籍就开始迷恋,诸凡
读过的书固然都想保存,听到翻到的书也想占有,预备将来慢慢来读。。而
逛书摊也变成我那时候惟一的消遣”。后来经过屡次失书,以致于到了香港
以后,便“发誓不再买书,但是零零碎碎的廉价版的书还是买了不少”。

至于集评论家和爱书家于一身的,也可以举出三人。第一位是曾经担任
香港惟一的一本纯文艺杂志《香港文学》总编辑的著名评论家、小说家刘以
鬯(1918—)。据《开卷》杂志第2 卷第5 期(1979 年 12 月)上一篇题为
《刘以鬯爱书成癖》的文章介绍,刘氏的爱书买书习惯,是在少年时代于上
海四马路书店街上培养出来的。青年时期,他落脚在重庆以后,就常常穿过
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所在地,到当地的书店街上去看书。1945 年后回到上海
创办了怀正文化社,从事编辑出版业务,并购藏了《古今图书集成》和《百
衲本二十四史》等一批图书,后因故失落。50 年代中期定居香港以后,更时
常淘书于冷摊,以致于70 年代末搬入香港太古城新居时,“布置了一间称心
如意的书房,四壁中的三壁做了有玻璃门的大台柜”,作为所藏图书的安居
之所。刘氏的作品很多,他的长篇小说《酒徒》(1963),被认为是我国第
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另有文艺评论集《看树看林》(1982)和《短绠集》
等。

另一位是黄继持(1938—)。黄氏生于香港,1965 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
大学中文系。曾经编辑《八方》文艺丛刊等,所撰评论文字大多发表在《香
港文学》和《读者良友》等刊物上。著有《文学的传统与现代》等。他在《寄
生草》(香港三联书店1989 年版)一书的“小引”中说:“尝有理论家谓知
识分子乃寄生阶级,此说诚然大谬。但书序书评及读书札记,其为‘寄生文
字’,则似乎难以抵赖。”

再有一位就是黄维梁(1947—)。他于1955 年移居香港,也在香港中文
大学中文系执教。1987 年担任香港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香港文学初探》、
《大学小品》等书。据说他在家中和办公室的书房面积合计有160 平方尺,
但是不久就“书籍数量激增,书斋于是闹书灾了”。

此外,以善于读书评书著称的还有林真(1931—)。林真原名李国柱,
1947 年定居香港前后,做过多种杂务工役。曾经因为经营图书出版公司而亏
空,后以经营相业取得成功,成立了林真文化公司,并坚持写作。80 年代大
陆著名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在书评集
《林真说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年版)的前言后记中,他特别谈到了
自己读书的方法:

。。三十多年来我都很注意地读每本书的序跋,后来更喜欢了谈书的文章。唐彛

《晦庵书话》、叶灵凤的《文艺随笔》、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阿英的《小说杂谈》和

王辛笛的《夜读书记》,都是我爱读的书。。。我的读书方法很简单,就是把书当作报纸


看。

我虽然用阅报的方法来读书,不过我始终认为与其看得快,不如读得精。看得快的,

转瞬便忘,读了等于不读。读得精的,记得很牢,可以供给大量的养料。这本《林真说书》

可说是读得精的一个记录。

在香港,多年来积极致力于新文学版本收藏,并以推广社会读书风气为
己任的,数杜渐、黄俊东、许定铭和冯伟才等人成绩最著。

杜渐原名李文键,1934 年生于香港。1960 年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
后,在香港主要从事文学书刊的编辑工作。他于1978 年创办《开卷》月刊,
停刊后,又于1984 年担任《读者良友》主编。业余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工作,
自号“书痴”,读书甚勤,并将阅读心得写为书话。先后出版著作50 余种,
其中两集《书海夜航》(北京三联书店1980 年版,1984 年版)和一册《书
痴书话》(香港三联书店1992 年版),最受大陆和港台读书人的欢迎。他在
《哈佛的书香》这篇文章中自述:“我这个书痴每到一个城市,首要的就是
逛书店,这比游览名胜风景更吸引我。”他还提出:“我始终认为‘读书无
禁’、‘开卷有益’,探求真理是人天赋的权利,我们不应让别人侵犯我们
知的权利,不能让别人干涉我们选择读什么书或不读什么书的自由,决不能
放弃独立思考的自由。”(《书痴书话·后记》)

在香港作家中,写作书话的风格最得唐彛壬髌氛娲⑹艿揭读榉
的读书小品文影响的,是黄俊东先生。黄氏中学时代得书甚艰,常到图书馆
去借书。他曾经在香港《明报周刊》开设“书话”专栏,10 余年致力于此,
访书读书,笔耕不辍。他在此领域有过两部集子,第1 部是《书话集》(香
港波文书局1973 年出版),共155 篇,分为3 辑,全一册。第2 部是《猎书
小记》(香港明窗出版社1979 年出版),共159 篇,分为4 卷,全一册。他
在书中提出:

书话不同于书评,书评是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