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斋书灯录-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的读书专刊,这就是在家门口的《扬子晚报》。它原于1992 年元月1 日起
增开《书林漫步》专刊,为90 年代江苏第一家报纸读书园地,设有“佳作欣
赏”、“作家剪影”、“书林新绿”、“夜读偶记”、“我的书斋”、“藏
书家”、“淘书乐”等,每周三固定刊出,版面颇为活泼可读,却于当年11
月改版时停刊至今。记得我当年曾写信一通,建议报社保持此方园地,后来
接到总编回函,同我争辩报社诸公是如何“慎重”决策的云云。
此外,《齐鲁晚报》也办有《读书·随笔》专刊,《泉州晚报》办有《生
活窗·读书》等,均知而未见。
南京的报纸读书园地
在报纸读书园地方面,《服务导报》的《淘书》专刊在读书界影响较大。
该版每周一期,先后有“名人嚼书”、“书市节奏”、“书虫论语”、“书
外谈书”、“出炉好书”、“剪灯夜话”、“挑刺名著”等10 余个栏目轮流
刊出,深受书业界和书友们喜爱。1996 年12 月22 日《金陵晚报》刊出了首
次《读书》版,设有“新书批语”、“畅销书摘”、“书虫视野”、“新书
封面”、“作品与争鸣”以及“一周畅销书榜”、“新书快速通道”等栏目,
固定在“星期刊”上,体现出与《服务导报》“淘书”版所不同的编刊风格。
《南京日报》的《书林》版,隔周刊登一期,有“新书评说”、“我刚读过
的书”等栏目。1997 年初,《书林》改版为《阅读视野》。
每月刊出一期的,则有《江苏教育报》的《读书》版和《市场报·江南
版》的“书香”版。《江苏教育报》的《读书》版设有“书刊评介”、“佳
作导读”、“读书漫议”、“书海指津”、“名家书话”和“出版社巡礼”
等栏目,面向广大中小学师生,在江苏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市场报·江
南版》的《书香》版设有“书香论语”等。该刊自1996 年5 月创刊以来,受
到南京读书界和书业界的关注。于1997 年元月初创刊的《东方文化周刊》所
设的《东方书影》,则是报纸型杂志的读书园地,辟有“八方书话”、“书
人书事”、“书外说书”等栏目,很有书卷气息,所刊文章可读性和书卷气
也较强。
琳琅满目的“书文化专刊”
除了以上所谈的报纸读书园地以外,其他大报所办的“书文化专刊”尚
多,如《中国教育报》在星期刊上每月出刊一次的《书友》专版。《中国文
化报》副刊所办的《书与人》专刊,设有“书斋絮语”、“杂谈与随想”,
版头多用文化人的书房照片,时有佳作见报。《科技日报》办有星期日出刊
的《流行书架》。《解放军报》早在1983 年就办有半月半版的《开卷有益》。
而在京城文化圈内声誉卓著的《中华工商时报》的《读书·随笔》专刊在1994
年的停办,则为读书界惋惜不已。可见优秀的报纸读书园地,对读者可以影
响至深。
在广州的《现代人报》于1990 年前后,不时在《新垦地》副刊上登载名
为“一帘灯影伴书香”的专版,发表作家学者的读书随笔,很有可读性。后
来试图专办《品书》专刊,刊载多期后作罢。而《粤港信息日报》则办有《图
书广场》专刊,据说以书业信息独到而著称。
在其他各省的报纸中,我知道的还有《黑龙江日报》每月一期的《人与
书》专刊,它与《大连日报》的《人与书》,可称“双璧”。《辽宁日报》
每月刊出的《三昧书斋》专刊,《河北日报》每周刊出的《读书》专刊,《河
南日报》的《文化大地》专刊等,也以读书、评书内容为主。
此外,还有《安徽日报》每月两期的《读书与出版》专刊,《武汉工人
报》每周刊出的《书迷沙龙》,《湖南日报》每周刊出的《读书俱乐部》专
刊等等,等等。
在地方报纸中,同以“书海”命名的读书专刊,知见的有两家。一是《四
川日报》于1993 年初,在周末扩版上办有《书海》专刊,设“书市热点”、
“奇书共赏”、“书斋闲话”、“书迷”等栏目。还有一家是《云南日报》
每周刊出一版的《书海》。
而同以“三味书屋”命名的,也有三家。一是前已述及的《福州晚报》的《三
味书屋》专刊,二是《青岛日报》于1995 年前后所办的《三味书屋》专刊,
该刊的编者似乎同创作界的联系较为密切,所刊作品具有较强烈的文艺色
彩,如“文坛扫描”、“流派杂谈”、“作家信箱”、“谈艺录”、“作家
与青岛”等,但也有“品书录”、“读书札记”、“书人书事”等以读书为
主题的栏目。三是《浙江日报》的《三味书屋》专刊。
关于报纸读书园地的随想
我国自近代新型报刊介入社会生活以来,始设以读书、评书专栏的时间,
大抵是在20 世纪初。关于这方面的叙述,基本上可以参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
系孟昭晋教授所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8 月版)第1
章第2 节《中国书评发展概观》中的有关内容。而以读书、评书为主题的专
门版面,则可从《大公报》的《图书副刊》算起(1935 年7 月,萧乾接手综
合性文艺副刊《小公园》,并将它改版为《文艺副刊》后,新辟了“书评”
栏和“名著介绍”栏),大概还不到70 年。因此,同西方老牌报纸相比,我
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再加上本世纪的中国,战火人祸频仍,
所以,报纸的命运也坎坷多舛,依存于报纸的副刊专刊,更是如覆巢之卵,
遑论久长。
本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全民“求知热”和“文化热”
的勃兴,《读书》、《书林》、《博览群书》、《世界图书》、《中国图书
评论》和《书讯报》(现名《读者导报》)、《文汇读书周报》、《书刊导
报》等以读书评书为己任的“五刊三报”应运而生,成为这时期读书出版界
的主导性媒体。
90 年代报纸扩版潮涌动以来,报纸的读书园地得以在全国各地的日报晚
报上纷纷落户,其中《中华读书报》的创刊和《中国图书商报》的改版成功,
使它们很快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并成为报纸读书园地中的“大户”。
而《书与人》、《书城杂志》、《书屋》和《书缘》的创刊,更为90 年代的
读书活动推波助澜。
在这种情况下,报刊读书版如何定位,怎样更好地编发出同“本报”身
份地位和特定读者群相切合的“书文化专刊”,并持之以恒,将已有的“读
书园地”进一步发展成为“名牌专刊”,便应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否
则,就很可能出现“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桓宽《盐铁论·轻
重》),或者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
诗)这样的尴尬或遗憾局面。
关于香港的报刊读书园地,我在本书中已有《香港报刊的读书园地》一
文专门介绍。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仍愿引用香港出版人陈不讳先生的言论,
来为我国的报纸读书园地张目。陈先生说:“如果要研究香港这‘文化沙漠’
是怎样过渡到‘非文化沙漠’甚至‘文化绿洲’的,我相信,报纸的图书版
是要记上一功的。”(《报纸设立图书版的意义》,载《香港出版业》,香
港彩色世界出版公司1989 年版)他还坚持认为:
报纸如果要提高自己格调,增强文化气息,那么,图书版就是一道桥梁。。。在某
个范围内,给读者提供图书的出版讯息,并且通过有质量的书介、书评文字,提高读者的
阅读水平,这样的服务,就是可喜的。
爱读书的人,几乎都是爱读报纸的,决不会因为多读了书而不读报纸。阅读的乐趣
不仅仅与书本有关,也与报纸有关。报纸与书籍,有一个承接的关系。而书籍对于报纸,
又有着“反馈”的作用。就是说,爱上了读书的人,一定会对读报有更浓厚的兴趣。
(1997 年7 月14 日定稿)
谈谈“书话”
说起“书话”,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清季湖南藏书家和版本家、观古堂主
人叶德辉(1864—1927 年)的那两部谈“刻书源流与夫校勘家掌故”的《书
林清话》和《书林余话》。因为这两部“绍往哲之书,开后学之派”(缪荃
孙语)的书史随笔,以其适恰的体例和丰富的史料,总结并弘扬了中国书史
独到的成就,同时也开创了“书话”写作的先源。
现代文学史专家和书话作家唐彛壬1913—1992)就曾表示,他的书
话作品是综合了叶氏“专谈藏家与版本”的《书林清话》和前人“以评论为
主”的诗话、词话和曲话的特点,而较多地“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
知识”,并使其书话作品在写作方法上,“材料的记录多于内容的评论,掌
故的追忆多于作品的介绍”(《书话·序》)。
然而,在唐氏和叶氏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位承先启后的书话大家,我们
谈书话的源流时,绝不能埋没了他。这就是于1944 年和1945 年先后在上海
出版了《书书书》和《版本与书籍》的作者、浙江吴兴人氏周越然(字之彦,
1885—1962)。周氏为当年沪上颇负盛名的位于闸北的言言斋藏书主人,30
年代初期以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撰出版英文教科书而著称一时。华东
师范大学的友人宋路霞女士所寄赠的她同上海文史馆周退密先生合著的《上
海藏书纪事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4 月版,160 页,4。95 元)中,
即收有关于周氏的藏书纪事诗传,论其“有《书书书》等著作,自述藏书经
历,文字朴素,饶有趣味”云云,似乎尚未尽意。倒是北京姜德明先生签赠
的《余时书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年9 月第1 版,347 页,6。60 元)里,
有《言言斋谈书》一篇,专论周氏书话,颇呈其底蕴:
现代藏书家中,喜欢写书话的,其中有一位言言斋的主人周越然。。。他熟悉海上
书林掌故,喜欢收藏线装古版书及英文版本。又有人说,在他的藏书中有不少中外文学的
禁书,如明版《金瓶梅》等。在他的书话里,果然有《西洋的性书与淫书》、《外国〈金
瓶梅〉》等类似的题目,证明外界传言之不假。
。。关于谈书的书,他先后出版了两本,一种是《书书书》,1944 年5 月上海中华
日报社出版;一种是《版本与书籍》,1945 年8 月上海知行出版社出版。前者收书话40
篇,作者在《自序》里说,书名初拟以《××读书志》为题,“后见其中所包含者,‘闲’
书过多,‘正’书过少,未免太偏,故改用今名”。书中有谈孤本词曲小说者,也有泛谈
版本及访书经验的篇章。后者收书话26 篇,其中有《稀见小说五十种》、《稀见译本小
说》等,又有《书能治病》、《古书的研究》、《申市过去的西书店摊》、《民卅一的书
荒》等。。。
足见周氏两书均是地地道道的书话集。当年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就
学时,偶然借阅到其中的一种,即喜之不胜,但借阅颇不易。故多年来亟愿
将其整理编集为《言言斋书话》,以继西安梁永教授(1918—1991)的《雍
庐书话》(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