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有关品质 >

第34部分

有关品质-第34部分

小说: 有关品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都找到浣花溪边杜甫浣花草堂旧址,浣花溪也称“百花潭”,彼时草堂“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他在旧址上“结茅为一室”,自己所作就称“浣花集”。我以为他之所以喜欢“浣花”,除崇尚杜工部诗,还因浣花草堂里浸洇的那种氛围。杜甫有诗“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而浣花溪水造浣花笺,李商隐有“浣花笺纸桃红色,好好题诗咏玉钩”。他词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红”字——是那种春欲暮中的落花残红。
  韦庄的五十多首好词中写得多的是女人春愁中暮色的清艳,其清与浓香脂粉气息形成极雅对照。“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袅”与“间”用得雅极。这般佳人“独自凭朱栏”或者“空把金针独坐”,背后梨花飘雪、梧桐残雨,不是“含频不语恨春残”就是“玉容憔悴惹微红”。这些春残中的清艳被过于多情悱恻的相思萦绕流连,“一寸离肠千万结”,于是满地落花、烛尽香残,在梦魂断续间——“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韦庄词中最有名、说得最多的是那五首《菩萨蛮》,叶嘉莹将五首看成首尾相顾的一个整体,认为是韦庄词中最好,而且将这五首与对一个女子的具体相思连接。第一首:“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我喜欢的是“残月出门时”一句。后面四首,除名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我倒觉得并无特别迷人之处。叶嘉莹先生说最后一首最后的“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表述的是无法、无从“归家”,于是写了一个游子颠沛伤怀的全过程。我对这样具体与一个女子情感的连接实在存疑,它与杨《古今词话》里提及的那种传奇类似。这个杨说,“韦庄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之。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变成王建夺爱的戏剧俗套故事。《荷叶杯》两首,其中一首为:“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小重山》则表现面对宫墙的凄怨:“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水,梦君恩。卧思陈事暗销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后来又有人以此传说考《谒金门》中的“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句,说他与旧姬宫墙相隔,因其词凄绝,“姬闻之不食而死”。



韦庄词(2)



  我相信韦庄在蜀地是遥想自己“一生风月”,在中原“到处烟花”,到了夕阳暮年还在情深深雨蒙蒙中不能自拔。这情沉静于他心里,在其中暗香四溢,弥连不去,成为柳烟花露、清词雅唱。后人说他的词有“风度”,“风度”就在这镌刻铭心情又沉静在烟水渺茫间。要是有具体指向,便无论如何都是浅薄。在夕阳西下时追忆“烟柳飞絮”,这“烟花风月”又在一个中原皇朝衰败的残晖中。这里的烟花粉黛是对往事追寻、执迷中的怅惘,在过去的春闺泪痕后还有国破家亡,“烟月不知人事改”。它在感伤与沉吟中,又完全是流离漂泛后那样轻轻淡淡在岁月留痕间的来去。绮罗香泽,感慨顿挫,情情相绕的脉脉多情,他轻轻一笔也就抹过去了,于是这一咏一觞中的“别具疏爽”才能那样动人。
  韦庄一生留连于花深柳暗,情浓意迷,算是泡于深情苦调中人,75岁那年病逝于他的寓所花林坊,也算眠于花林之中,葬于白沙之阳。



李靖与红拂(1)



  我一直认为,王小波的小说中写得最好的是《黄金时代》与《红拂夜奔》。《黄金时代》是他的情感的最自然流泻,带着他自己透明的青春气息。《红拂夜奔》则是他想象力与技术的最好发挥。但遗憾的是,相比《黄金时代》,喜欢《红拂夜奔》的人却不多。我想,也许一是因为其中不断穿插的“费尔马定理”影响流畅的阅读,二是因为那样一个遥远的故事本身很难引起那么宽层面的兴致。重新令我关注红拂与李靖的关系,倒是因为读到《三联生活周刊》论坛里的一篇文章,从王小波这篇小说感叹到私奔的概念——有感大唐气象,说私奔拔腿就奔了;因此叹唐之后男女间腻腻糊糊、蝇营狗苟,再难在光天化日下携手飞檐走壁。
  现在想想,这红拂究竟何等美丽,在古书中其实并没有特别细致的描写。红拂夜奔的最早故事源头是唐传奇《虬髯客传》,该传奇在流传过程中,作者名字最起码有三个,但对红拂的描写却只有“一妓有殊色”五字——那时文人多不屑对女人有过多扭捏把玩。其中对红拂倾慕李靖的描写也只有“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她因意识到当时权重如山的杨素不会再有前途而追到李靖住处,问其姓只说姓“张”,并没有“张出尘”的名字。她说追随李靖的原因是:“妾待杨司空久,阅天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她的身世,在明人张凤翼的杂剧《红拂记》中叙述比较详尽:“奴家姓张,行一,世居东吴,避兵西来,因住越王廊下。不幸父亲亡过,就养育在越公府内。才得长成,便教歌舞,插金披绮,好不富贵。只是奴家情耽书史,性好兵符,每闻唤声,好不耐烦也。”也不叫“张出尘”。我怀疑这名字乃清人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所给。按《隋唐演义》的说法,隋文帝在杨素灭陈后封他为“越国公”,送他百名陈宫妃子,给他“晚年娱景”。因为有人说他“后庭幸宠”,恐怕不能长寿,这杨素有一天就让手下传旨给众姬妾,说老爷念你们在此供奉日久,怕误了你们青春,今天你们愿去择配者站在左边,不愿者站在右边。结果大半跪在左边,杨素转头,只见还有两个美人——一个是捧剑的乐昌公主,陈主的妹妹,另一个就是执拂的张出尘——这是我见到这名字的出处。褚人获描述张出尘当时对杨素说:“老爷隆恩旷典,着众婢子出来择配以了终身,也是千古奇逢,难得的快事。但婢子在府,耳目口鼻,皆是豪华受用,怎肯出去,与瓮牖绳枢之子举案终身?古人云‘受恩深处便为家’,况婢子不但无家,视天下并无人。”她本来在杨素府上是专门给剑拂尘的,这“拂尘”的引申义也就是“出尘”——《坛经》里最著名的就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红拂私奔,在《虬髯客传》中就记清是判断李靖今后能有前程,卖身投靠以争夫荣妻贵。当时李靖问她:“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她回答:“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诸妓知其无成,去者众矣。彼亦不甚逐也。计之详矣,幸无疑焉。”《隋唐演义》中关于择配的那段铺垫明显是从这里来——她不离开越王府是一直在等待机会。《隋唐演义》中她私奔时留给杨素有一封信,信上说:“妾以蒲柳残质得傍华桐,虽不及金屋阿娇,亦可作玉盘小秀,有何不满,遂起离心?妾缘幼受许君之术,暂施慧眼,聊识英雄,所谓弱草附兰、嫩萝依竹而已。敢为张耳之妻,庸奴其夫哉!临去朗然,不学儿女淫奔之态。”
  有意思的是,红拂离开杨素,杨素很快就死了。《隋书》记载,因他手中权力太大,隋炀帝对他多有猜忌,他患病隋炀帝就惟恐他不死。在《说唐》中,因为他府上闹鬼,李密帮他杀鬼,结果把他误杀。《隋唐演义》中他则死于宣华夫人加上隋文帝的索命。而红拂跟了李靖,在私奔途中碰上腰缠万贯的虬髯客张仲坚。《虬髯客传》中记红拂与虬髯客相见时她“发长委地”正在梳头,这虬髯客骑驴到跟前,行囊扔在炉前,斜躺在那里就看她梳妆。李靖因此“怒甚”,红拂是“熟视其面,一手握发,一手映身摇示公,令勿怒”。“熟视其面”,两人本是相识?我读过笔记中说虬髯客本心慕红拂。我不知道是不是红拂私奔导致李靖下决心投靠李世民,而虬髯客是在见到李世民后,感叹“十载经营枉用心”,才将所有家产都送给了李靖与红拂,使李靖日后生计都有了保证。虬髯客显然是与李靖对比的一个人物,他在体会红拂的选择又见到李世民后说,“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将功名与美女一起卸下,出海云游去了。
  我由此想到:李靖后来功成名就,究竟是他自己的功劳还是红拂的功劳?唐人传奇中记他曾到华山卜卦,看自己有无天子之分,结果两卦都直立于地。他由此愤怒为何阴阳不分,再扔一次,那卦在地盘旋半日,才是个阳卦。按这个故事,他的机缘就在碰到了红拂。李靖字“药师”,最早我在《说唐》中看到,他不仅通兵书、懂医术,还通风鉴,就是他告诉秦叔宝,正月十五彗星过度,有刀兵火盗之灾。他潇洒而来,帮徐茂公破敌,然后潇洒着又走了,好像不是那种孜孜而求功名。但在《红拂记》中,则完全是功成名就的过程,他在唐朝做到兵部尚书,称为“卫公”,在唐时就已神化,笔记中有说他代龙行雨,后来称为“灵显王”。其实李靖功成不仅因为他遇到了红拂,还因为佛教当时正好在大唐通过西域长驱直入,传说中唐明皇求四大天王救安西城之围,在民众中普及了毗沙门天王,使毗沙门天王变成军中保护神。李靖征战四方的过程与毗沙门天王的神功混迹,他就成了“托塔李天王”。在印度佛教中,毗沙门天王“左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塔本是佛所在,但佛教被国产化后,大家都愿意穿战袍气宇轩昂的李靖替代那个三条腿、八颗牙的独眼毗沙门。在明人小说中,李靖手中的塔成为护身象征,在《封神演义》中,又被具体到用以制服他的儿子哪吒。



李靖与红拂(2)



  这样推理,红拂夜奔就为成就他成为“李卫公”又成为“托塔李天王”。李靖后来病死,活了78岁,红拂死时那样被蹂躏显然是王小波多少有点病态心理臆想的。李靖死后成为“托塔李天王”时没有了他那个“李药师”的出身,红拂自然更不见踪迹。此时陈塘关总兵李靖生下金吒、木咤、哪吒的夫人姓“殷”——天王夫人当然不能再有红拂妓这样的出身。



秋声夺人(1)



  欧阳修有《秋声赋》,“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声在树间”,描写的是风中的萧杀之气。更早时间,庾信有“树树秋声、山山寒色”之句,这声还在树间——都是晚秋景象。晚秋之时木叶摇落,我以为最美的是秋水——所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晚秋的好处是“纤尘不动天如水,一色无痕月共霜”。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那水让天滤得净透,净透后那样成熟的恬淡,任何色彩都恬静地包容在他清潋的微笑之中。杜甫因此而有诗“秋水为神玉为骨”。
  但如果将秋作为一个过程,秋的美丽其实不在这种清朗与逐渐的清静、清瘦与清寥,我不喜欢这过程中的秋风生哀、花落悲心。我喜欢夺人的秋声在早秋那种清高与清锐中的秋声浩荡。贾岛有诗句“一点新萤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