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怎样培养高eq小孩 >

第17部分

怎样培养高eq小孩-第17部分

小说: 怎样培养高eq小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效果或许更好。你可以用这样的开头:“我也是很讨厌背那些乘法表。”
或者“我自己不喜欢鼻环,但为什么你会喜欢?”

·依据类似大人的情况来考虑孩子的经历
当你对孩子要产生同理心而感到有困难时,这个技巧就帮得上忙。这种
情况可能是他对一些你认为不重要或幼稚的事情感到苦恼。譬如,他在课堂
上发表报告时,有人取笑他的眼镜架,或者,他担心夏令营的第一天。你知
道他会克服这些考验(以及其他许多困难),你因此想淡化他的挂虑或忽视
它们。虽然这种做法让你感到比较安慰,但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帮助。事实上,
他可能知道父母觉得他很愚蠢而心情更恶劣。

要做到比较有同情心,方法之一是将孩子的处境转换成大人的形式。想
象如果在你起立作销售的报告时,你的同事低声议论着你的外表的情况;想
想你第一天上班是如何地焦躁不安。

在阿黛尔·费伯及伊莱恩·梅兹利希合著的《没有竞争的兄弟姊妹》中,
她们为了帮助父母了解小孩子在新宝宝降临后的妒忌,提供了以下这项建
议:想象你的配偶带回家一位新的爱人,并宣布所有人将会愉快地生活在同
一个屋檐下。

·不要尝试将你的解答加在孩子的问题上
迅速毁灭情绪辅导的一个方法是告诉伤心或忿怒的孩子你会如何解决这
个问题。要了解个中原因,只需想想在婚姻中常会发生这种不幸的运作情况。
典型的一幕是像这样的:妻子从公司回来,对于她与同事的争执感到烦恼。
她的丈夫分析问题后,在几分钟内,列出解决的计划。可是妻子不但对劝言
没有感到感激,反而情绪更糟。这是因为他没有向她表示他明白太太心境是
如何地伤心、忿怒及沮丧。他只是证明这个问题是多么简单地被解决。对妻
子而言,这或许意味着她不够聪明,或者很可能她自己也会想到这个办法。

想象如果丈夫不是立即提出忠告而是安抚着她的背部,妻子会多么地感
到比较舒适。他可以一边按摩着她的背部,一边倾听她详细地述说这个问题
以及她对此事的感受。完毕后,她开始构想一些办法。此刻,因为她对配偶
有了信任(按摩后感觉更胜一筹),她很可能会征求他的意见。最后,丈夫
就有机会提供他的劝言,而妻子也能接受听取这个解答,她不会觉得情绪低
落,反而感到来自伴侣的力量与支持。


这也是亲子间运作的方式。父母可能对孩子不愿意听取他们自发的忠言
而感到失望,尤其他们将自己较多的智慧与人生经验与孩子分享,却不得要
领。但这不是孩子学习的方式。在未有同理心前就提出建言等于像是未打坚
牢的地基就要盖房子的外壳。

·以提供选择、尊重愿望而授予孩子权力
成人很容易忘记孩子会感到多么地无助。但假如你透过他们的视野来看
世界,你会发现社会如何地强调他们要服从合作。大部分的儿童对日常生活
无法加以控制。睡梦中的婴孩从摇篮中被抱出,放在婴儿车内被推去日间托
儿所。较大的小孩听到校铃声响,急忙排队等待点名。家长立一些规定像:
“等你洗完碟子才准吃甜点。”或者,“你不能穿成那样出门。”还有更典
型的:“因为我说的。”你能够想象对配偶或朋友说这种支配性的话吗?

我并不是说要孩子服从与合作是不好的。为了孩子安全与健康着想——
还有家长的清静——服从常常是必须的。但家长似乎常常特地将情况戏剧
化,向孩子表示年轻人是多么地无力。通常,表达的方式不会恶劣;反而是
父母过度地压抑与仓促所造成的结果。如果今天忙碌的家庭要按时完成所有
的要求,孩子的需求也要排队。(“不行,你不能玩颜料,我们刚刚才打扫
完毕,没有时间清理第二次!”“不行,我们不能在公园里逗留。否则,你
哥哥的足球练习就会迟到了。”)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很不幸的是,这种强调合作只是表示愿望跟喜好都
被习惯性地忽略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机会做最低度的选择——譬如,穿什
么,吃什么,如何利用时间。结果,他们长大后,无法明确地辨别自己喜欢
或不喜欢的事物。有一些甚至完全不懂得如何做选择。这些全部都阻碍了孩
子负责任的能力。

孩子需要练习衡量自己的选择,找出答案。他们必须了解当他们根据家
庭的价值观做出选择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而当他们不理会家庭的价值
观做出选择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有时候是惨痛的教训,但它们
可以是父母实行情绪辅导,提供指引的大好机会。

父母可以有信心的是,孩子愈早学会表达他的喜好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就
愈好。一旦小孩到了青春期,有了更多的自由以及伴随而来的危机,不负责
任的决定就会更危险。

除了责任感之外,给孩子选择可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被家长一直限制选
择的小孩得到的信息是:“你不只弱小;你的渴望更不足道。”假如这真的
产生效用,她会变得服从合作,但她对自我的意识却很差。

不错,给孩子选择和尊重他们的愿望需要时间及耐心。曾经有一位研究
员发现学前儿童平均一分钟有三次的请求。我不认为所有的请求都需要有回
应,但许多的请求都只需要家长很微小的代价。你的女儿想切掉三明治的面
包皮;你的儿子想在你电视转台前再看一次“大鸟”;你的女儿不要你买有
果核的冰淇淋;你的儿子希望你把大厅的灯亮着。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
但倾听与施于这些愿望,可能在将来产生重大后果。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人
家重视我的愿望;我的感受不是无关紧要的。”慢慢地,这种想法可以让小
孩变得有主见,如:“我是那种喜欢弹钢琴的小孩。”或者:“我是那种很
热爱数学的人。”

·分享孩子的愿望与幻想
这是达到孩子思想水平,使同理心易于产生的一个很好的技巧。当孩子


表达超越现实可能性的欲望时,尤其有效。譬如说,你十几岁的孩子告诉你
他想要一辆新的越野脚踏车,但你不确定你是否买得起。假如你跟许多家长
一样,你第一个冲动可能就是感到发怒。你想告诉他:“毕竟,去年我才刚
给了你一部新的竞赛脚踏车,你以为我是印钞票的吗?”

但是,假如你利用几分钟想想他的愿望并陶醉在他的幻想中,结果又会
如何呢。或许你会说:“对呀,我明白你为何想要一辆越野脚踏车。你喜欢
骑在郊野的小径上,对吧?”你甚至可以将幻想拉得更远,接着说:“假如
你所有的朋友都有越野脚踏车不是很棒吗?想象假如我可以带你们一伙人去
露营一周,我们可以带帐篷、钓鱼的装备等等。。”

然后,你可以探究有与没有越野脚踏车的露营的优点。你还可以指出你
自己是不会买脚踏车的,但你可以引发他自由谈论如何自己赚零用钱来购买
一辆脚踏车。重要的是你的儿子知道你已经听取了他的诉求,而你也肯定他
和他的欲望。

·以诚实对待孩子
大多数的孩子似乎对家长——尤其是对父亲——是否在说真话有第六
感。所以,情绪辅导不只是重复地说着一些句子像是:“我明白,”或者“那
也让我气疯了。”你可以说恰当的话,但假使你口是心非,是不会拉近你和
孩子的关系。事实上,谎言只会使你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也在你俩的关系
中造成裂痕。因此,确定你在说之前真的了解孩子。如果你不确定是否了解,
就单纯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问题,尝试保持不隐晦的对话,总之,
不要冒充明白。

·一起阅读儿童文学
自婴孩到少年期,高品质的儿童书籍对父母与孩子都是学习情绪的好方
法。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谈论情绪的语汇,并阐明人们处理忿怒、恐惧及
忧伤的种种途径。

适当挑选、针对年龄的书籍更能够让父母谈论一些他们感到难以启齿的
主题——如“婴儿是从哪里来的”及“祖父去世后会怎样”。

电视节目和电影也可作为家庭对话的材料。但我认为书本有较好的效
果,因为读者与听者可以随时停顿下来讨论故事的情节。大声阅读也比较能
让孩子意识到整个家庭在参与说故事,因此他们对叙述与角色有更深的投入
感。

文笔不错的儿童文学也帮助家长了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我们组内的一
位母亲陈述她与10 岁的孩子一起读的一则故事,那是关于一群10 岁左右的
女孩,她们因为其中一个成员要离去而感到伤心。虽然那只是一则很单纯、
普通的故事,它深深地感动了这位母亲,因为它勾起了当她正值女儿的年纪
时,横越美国的迁居带给她的失落感。忆起了童年友谊的热情,这位母亲也
就对女儿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了较佳的了解。

很不幸的是,许多家长在孩子可以自己读书时,就放弃大声阅读给孩子
听的习惯。但有些家长则持续到孩子的少年期,逐步阅读愈来愈高深的书籍。
这种习惯就像固定的家庭进餐时间,一定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在彼此一致的基
础下有联系,并分享乐趣。

·过程中要有耐心
要成为有效的情绪教练,你必须给孩子一些时间去表达感情,不要变得
不耐烦。假如孩子是伤心的,就让他哭。假如她是忿怒的,她可以跺脚。你


可能觉得与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相处并不是很自在。你会觉得自己成了麻烦的
代名词。

但无论如何请记住,情绪辅导的目的是探究及了解情绪,而非压抑它们。
忽视孩子消极的一面、不理会它、期望它会自己解决掉,在短期内是较轻松
的做法。你会产生一种迷惑的观念,认为时间可以治疗伤口。你所抱的这种
态度在短期内比较不会有麻烦,但长久之后就会出现较多的困扰。当问题被
忽视,而孩子在情绪上也与你疏远时,要解决问题就更不容易。

相对地,养育的报酬即是来自对孩子感情的关注。在同一时间内,要接
受、肯定小孩的情绪而又期望它会自动离去是不可能的。接纳与确认是来自
同理心的,即在那一刻感觉孩子所有的感受。

当你发挥同理心时,看看你是否能够以身体的感应来体验这个分享的情
绪。就像一首感人的音乐可以激起你的情绪,使你感到兴奋、难过、热情满
腔、产生灵感。你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入孩子的情绪,允许它们在你体内
产生共鸣。如果能做到这地步,你就可以说出内心的话:“爸爸要离你而去,
这确是很难过的。”“被朋友殴打也会让我发怒。”“我能够了解在我纠正
你的时候,你很反感。”

你并不常常都需要语言来沟通了解。你愿意静静地与孩子坐在一起捕捉
感情的点点滴滴,就代表了千言万语。这样一方面可以向孩子表示你是认真
地对待这件事。它也可以表示你同意这不是芝麻绿豆的问题;它是需要思考
及关注的。

当你俩在一起分享着情绪时,拥抱或抚摸背部比说话含意更深——尤其
孩子是忧伤或害怕时。

有时候孩子可能说她还没有准备好讨论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大部分是要
被尊重的。不过,尝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