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2部分

长寿通道-第2部分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排他到“全国人大”参与领导工作,可是他却提出“彻底离休”的要求,以便从事小说
创作。这样,他历经10年的艰苦耕耘,终于完成了8卷本的500万字的《新战争与和
平》。这部长篇巨著,既实现了革命老人的人生夙愿,又以全新视角谱写了我国抗日战
争的全景式的史诗。 

像李省长这样“壮心未与年俱老” 的老年人,其实并非是少数,只不过都是以他
们各自习惯的生活方式,怀着“桑榆晚霞情更浓”的心态,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寄
托的。譬如,有的老年人参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义务当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以自己
的亲身经历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老年人不管风吹日晒,协助交通民警疏
导交通;有的老年人在社区当民事纠纷调解员,为居民排解纠纷,和解邻里关系;有的
老年人上老年大学,学习绘画、书法、摄影、跳舞,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增加生活的
情趣;有的老年人寄情于收藏,建立收藏博物馆等,都是老有所为的具体表现。 

能够这样老有所为的老年人,一般是那些“壮心未与年俱老”的人。从他们的心态
上看,虽然他们从生理上是离退休了,可是心理年龄并没有衰老,对生活充满理想,仍
怀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希望
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出来,为社会做贡献。尤其是利他性的人生观更为鲜明,常常把把自
己的感情追求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乐于为下一代做些造福的工作。清代诗人龚自珍所写
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他们心态的生动写照。 

换个角度看,如果人届老年,就觉得“万事皆休”,懈怠消沉,终日闭门不出,面
壁思虑,反而对身体健康不利。美国病理学家玛丽安·黛尔门德在进行脑科学研究时曾
对高龄老鼠做过不同环境的试验,将几个高龄老鼠放在“家徒四壁”的笼子里,经过一
段时间它的神经根是光秃秃的,呈现出萎缩的态势;而将对几个高龄老鼠经常变着花样
让它们接受各种玩具的刺激,它们的神经根就生长出许多新的神经。由此证明人届老年,
终日踞守在家里,与外界隔绝,会导致大脑的退化,以至性格的变化,有损于身体的健


康。 

或许有的老年人说:“我也想发挥余热,可是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干的。”其实,问题
的关键不是“没有什么可干的”,而是对什么有兴趣。老年人从头学一种技艺,虽说不
是不行,但也不现实。所谓发挥余热,就是指发挥你自身具有的但尚未用尽的热量,这
就意味着调动你的兴趣和热情,从你最有基础、最有兴趣的地方切入,就能够找到你的
新定位。譬如,你是个钳工就帮助人义务修理自行车,你是个音乐老师就帮助孩子们学
习弹琴,你在公安局工作过就帮助社区维持治安,等等,都会使你发挥出自己的业务专
长,也会使你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你就感到“桑榆晚霞情更浓”了。这种无私的奉献精
神是这些老人的心灵美的显现与延展,他们营造的这种灿烂晚霞的美景,更是他们的高
尚情操的体现。 

发挥余热献社会 

我手头有3份资料,都是介绍老年人发挥预热,奉献社会的事迹。一位老人叫胡福
海,今年81岁高龄,被评为市级学雷锋标兵。他为居民小区义务打扫卫生、修路坚持
了十几年。不管是夏日还是冬晨,他总是清晨起来就打扫小区的卫生,有时甬路被汽车
轧坏,他就自费掏钱买水泥和沙石,把坑坑洼洼的甬路修好。另一位叫赵建昌,今年
82岁,年轻时曾是省内颇有名气的工人诗人,退休后在他的郊区老家找了块堆放垃圾
的场地,清理垃圾,改造环境,以自己的劳动修建了一座占地4亩地的小花园,为社会
造福,被誉为“环保卫士” 称号。还有一位是74岁的“地下工作者”“老苏”,他义务
为市邮政局当“隐形监督员”六七年。为了做好他所负责的7个邮政支局的监督工作,
他专心地学习了有关邮政行业的管理规定。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暗访,有喜报喜,有忧
报忧,不虚不假,认真记录,及时汇报,对邮政部门的行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奉献。 

这3位老人有个共同的心声就是尽义务,不为钱,不为利,以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奉
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赵建昌老人的环保小花园被媒体传播之后,有些外地的老人想买
他的花籽和草籽,引种他乡。他说:“你们需要我白送,让鲜花绿草栽遍全国我才乐呢!” 
这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赵老内心的高尚境界。他们这样的老人正是由于具有发挥余热,
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们越干越有劲头,成为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榜样。 

老年人要想发挥余热,就要从思想上明确“奉献”这个核心。不为名,不为利,摒
弃一切私心杂念,以自己的行为来为社会的道德的净化和建设作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越
干越有劲,越干越有积极性。这是一切想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在思想里必须明确的。 

培养乐趣,持之以恒,也是发挥余热的关键。义务奉献性的余热,不同于技术输出
型的发挥余热,有适当的回报。它全是尽义务,作奉献。这就需要自己从心底里乐意干
这些事,不以此为负担。上述的胡福海、赵建昌老人的义举都不是上级或别人指派的,
完全出于自觉自愿。正因为是自觉自愿的,他们干起来非常有兴致,有积极性,干起来
乐在其中。他们是在自己的兴趣优势方面选择了奉献渠道,因此即使是劳累一些也毫无
怨言,也感到有兴趣。 


他们三位老人的的成绩还表现在坚持如常上。“老苏”一连几年坚持暗访,如果一
遇到挫折,听到一些不入耳的话,就打退堂鼓,也就不能在端正行业风气方面做出奉献。
胡福海十几年如一日地清扫小区卫生,如果听到一闲言碎语就摔扫帚不干,他居住的小
区就不会这样整洁。赵建昌的小花园,如果没有他那种变丑为美、变垃圾场为花园的执
著,也是难以想象的。应该说这种义举,对老人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是没有持
之以恒,坚持如常的精神,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看来,老年人要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从上述三位老人的业绩中可以吸
取宝贵的经验。 

重塑生活度晚年 

据报载,美国研究老年生活的伊萨卡大学教授乔尔·萨维申斯基通过跟踪研究纽约
州的一群退休人员得出结论说,“退休远远不是做投资组合,也不只是凑合着过下去”,
而是应该“了解你自己,有放纵自己的热情和为未知做好准备”,这是退休人员重塑生
活的三件要事。萨维斯基所提出的这三件要事,旨在嘱告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完全可
以过得很美好,关键是如何开发自己,如何重塑离退休后的生活。 

由于每一位离退休的老人的文化素养、所受教育、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在
重塑生活,开发自己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对于萨维申斯基提出的观点,应该根
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就能达到重塑生活的目的。 

首先是需要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估,衡测一下做些什么事情,是自己最感兴趣的。
对年轻人来说,兴趣是成才的阶梯,而对老年人兴趣则是丰富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譬
如,有的老人爱打麻将,有的老人爱聊天,有的老人爱干些动手的事情,有的老人爱看
电视戏曲,有的老人喜欢做些发挥余热的事情,等等。这些不同的兴趣、爱好都无可厚
非,只要能够从中寻求到快乐,就会觉得生活得很惬意,很满足,很有意思。 

其次,单纯干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时间长了也会感到腻歪,还应该辅以追求新生活
的热情,就是说能够不断地进取,追求一种很充实,很有意思的生活。这就需要有热情,
有雄心壮志。曹操在一首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
实美国学者所说的“有放纵自己的热情”,就与“壮心不已”很合拍。只有具备了“壮
心不已”的热情,才能提升老年人的兴趣的档次,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有位环保局的
退休干部,每天早晚两次散步时都带着个塑料袋和一个食品夹。原来他说是散步,却坚
持拣废旧电池。他以此为乐,数年如一日,用自己微薄的努力来为环保做一份奉献。开
头许多朋友笑话他“拣破烂”,后来明白了他的用意,才赞赏地向他伸大拇指。他曾说:
“年轻人忙忙碌碌顺手一扔,我就给他们打个下手,让子孙少受害。”他的这种思想和
行为就不单纯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来发挥余热
的。 

此外,按萨维斯基的说法,还要“为未知做好准备”,实际上就是做好重塑生活的
计划,确立期望达到的目标。古人说:“凡事预则立。”干什么事情要有个打算和计划,


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离退休后计划一下未来的生活,便于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
雄心壮志的目标具体化,便于操作,便于按部就班地进行实施。同时也会使得生活的有
节奏,有规律,有条不紊。有位语文教师退休后生活不但安排很有规律,还富于变化,
丰富多彩。一天之中起居有序,安排具体,环环相扣;一周之内安排的活动形式多样,
读书、访友、登山、看影碟、郊游,错落安排,交替进行。不仅如此,她还把每年读多
少本文学名著都有安排。她的这种安排,使得她每天都生活得很有意义,享受到更多的
快乐而有意义的时光。看来,离退休老人只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当,就能获得全新的
生活,感受到生命继续的黄金年代。 

心有宏图不服老 

 我国著名画家李苦禅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鼓舞下激动地说:“欣逢盛世,我还要做
很多的事情。即使活到100岁也不够,我要订个150岁以前的计划,再把我的画提高一
步。” 当时他正值90高龄,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征象。他的这
种宏图大志,既反映了他的身体健康,心无忧虑,也说明他非常热爱生活,有着向往未
来的朝气。 

老年人的宏图大志与年轻人不同,不是旨在摸爬滚打地开创一番事业,而是表现为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把自己熟悉的工作做得更好,发挥持自己的余热。德国哲学家康
德说得好:“老年人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人
好比夜莺,有他的夜曲。”这种“夜曲”,正是老年人事业的延伸,余热的发挥,追求目
标的显现。只有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自有优势,能谱写自己的“小夜曲” 的人,才能
保持精神上的活力,做些自己熟悉的事,爱好的事。这样的老人会觉得心里充实,总有
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只将去日争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不会为衰老而忧愁,
也不会为自己的未来而终日惶惶然。 

有人说经常缅怀往事是人衰老的标志;总是向往明天的人则是充满朝气的表现。李
苦禅老人的宏图大志为这两句话做了极好的注脚。老年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摒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