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流放到2000里(大约666英里)远的地方,来取代死刑。值得注意的是,数年后当他得到赦免,返回北京后,他居然胆敢再次潜入圆明园偷窃黄铜碎片,69不过,我们没有任何有关他最后下场的记载。
就窃贼进入圆明园一事而言,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标示着另一次恶化的开始。这场风暴使圆明园防备尽失,宫苑变成了废墟。然后,当满洲皇朝在1911年灭亡之后,逊位的皇帝和他的内务府更失去了保护原址的正当性和权力。虚弱的共和政府也不能守护好这座历史遗址。在这种情况之下,窃贼和强盗横行。直到1976年,管理圆明园的机制方才建立起来。
第三部分:历史皇家在圆明园的起居
中国的皇帝也就是所谓的天子,理当有最大的享乐;在帝制时期的中国,国家和人民都要“供奉一人”,只有统治者自身的意识才能抑制他的感情和欲望。从这一点来看,华丽的圆明园足以匹配大清皇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前,圆明园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不过雍正在宜人的环境当中,添加了多座宫室和办公需用的建筑,并设下了“政从园出”的先例。其实,从雍正到咸丰五朝清帝就尽情地享受那超过500英亩(约3036亩),设有几百座殿堂和亭子的风景胜地,以及极其奢华的生活。各帝终于将圆明园作为常居之所,甚至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居所,每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园里度过。曾经亲眼看过紫禁城和圆明园的英国人额尔金毫不迟疑地说:“清帝喜欢圆明园一点也不令人感到奇怪。”
到底皇室在圆明园里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神秘的面纱直到近年获得清宫档案资料才被揭开。尽管这些资料有其局限,但至少让我们得以抹去历史的尘埃,一窥清帝在圆明园内生活的片段,甚至惊鸿一瞥在壮丽奢华的宫苑高墙背后的一些活动。
在五位清帝当中,乾隆在圆明园花了最长的时间和最多的金钱。他尽可能选择在这座他最喜爱的宫苑里居住,他返回紫禁城通常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像在每一个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执行祭仪和庆典,以及每逢盛夏到热河展开狩猎之旅。就以1775年来说,乾隆留在圆明园的时间共计168天,大约占一年当中43。86%的时间,其他的时间是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从8月到10月),44天在孔子的故乡曲阜。2此与1752年的规划没有重大的差别,这一年大约有175天留在圆明园里。
即使在离开圆明园的短暂期间里,乾隆也会有想家的念头。在他大量的诗作当中,有一首于1752年狩猎途中完成的诗,就流露出他思念圆明园的心情:
塞搜旋跸皇州,
仙苑澄辰霁景浮。
恰似看山移画帧,
忽因乐水漾棠舟。
枫留红叶宜题句,
菊艳黄花欲挽秋。
第三部分:历史乾隆一天的作息
1756年是乾隆在位的第20年。按照惯例,乾隆会在紫禁城里度过农历新年,因为他要在那里履行重要庆典的责任。大约在一个星期之后,他就要返回圆明园。他要离开紫禁城的当天,很早就起来了,头戴本色貂皮缎台冠,身穿酱色宁绸面黑狐袍、貂皮寻常端罩、有栓扮黄线子寻常带,脖子挂上东珠数珠,并着一双白布棉袜和一双青缎羊皮里皂靴。乾隆平常穿戴的饰物和衣着的颜色,大概如此。5
乾隆在侍从为他全部着衣完毕之后,就乘坐四人亮轿,经过凤彩门移驾到他日常处理政务的乾清宫。在这座宫殿里,乾隆接见了来自西藏的达赖喇嘛的使者。他在会面之后,来到西暖阁进用早膳,之后就到钦安殿的斗坛拈香磕头。乾隆在完成这些仪式之后,就离开紫禁城前往圆明园。
乾隆是乘坐八人大轿从紫禁城移驾至圆明园。在抵达之后,乾隆和他的侍从穿过二宫门,并在奉三无私殿做短暂的祈祷,之后就继续前往九州上的寝宫歇息。当天接下来的活动就是泛舟至“慈云普护”的佛寺,以表诚心,并驾临“鸿慈永祜”的安佑宫参拜。返回途中往长春仙馆探望他的母后。乾隆回到九州休息之后,就到舍卫城南的同乐园进用晚膳。他用完晚膳之后,就留在秀清村和如意馆,最后才回到“九州清晏”就寝。6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乾隆很早就起床到九州清晏去参拜玉皇大帝,那里已经准备好食物等贡品作御祭之用。在用完早膳之后,乾隆就乘坐龙船到十字亭,然后坐上四人抬的轿子,移驾至一个大蒙古包内,在那里接见正在等候的蒙古王子。会面结束之后,乾隆游览万寿山,在佛楼拜佛,然后在同乐园进用晚膳。餐后少坐之后,就前往水岸边等候他的母后驾临。这对母子在九州清晏里,结伴观赏色彩缤纷的花灯表演。节目结束之后,乾隆亲自护送他的母后到水岸边,并目送她离开,然后才回到九州清晏就寝。7
到了正月初十,乾隆因为某些事务而必须返回紫禁城处理;不过,他只短暂停留了两天。乾隆在返回圆明园的当天晚上,又到同乐园去进用晚膳。用膳完毕之后,他到“山高水长”去观赏摔跤和烟火,并接待众亲王和大臣。之后,他坐着四人抬的轿子移驾至十字亭,然后泛舟至同乐园,稍进消夜之后就回到寝宫入睡。8
乾隆在圆明园内的起居反映出,他常与母后在一起。乾隆的母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圣皇太后(1693—1777),乾隆以事母至孝闻名,在登基之后就把母后安顿在他最喜爱的长春仙馆。他似乎不仅仅作为一个孝子,遵循儒家的道德教训,而且对他的母亲表达出真诚的亲爱和尊敬。他是他母亲唯一的儿子,所以彼此相当亲近。每当乾隆有空闲的时间,就会陪伴她游览圆明园。每当端午节来临,他很少会错过这个节庆,一定会去陪伴他的母后到仙人承露台,观赏九艘龙舟进行的竞赛。而且,他常常会跟她一起用膳,1775年1月的记载显示,乾隆和他的母后几乎每天一起在同乐园的餐厅进用晚膳。9
乾隆对他母亲的爱和亲切从未消减。在1777年3月2日,他的母后在“山高水长”观赏花灯表演时,突然病倒;她被送回长春仙馆的寝宫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乾隆悲伤不已,不仅给她极为风光的葬礼,并且盖了一座名叫恩母寺的庙宇来纪念她。寺位于“鸿慈永祜”里面,建筑式样跟雍正皇帝为去世的康熙皇帝所盖的庙宇一模一样,10这座恩母寺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屹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中。
第三部分:历史皇家膳食(1)
给皇帝和他的皇族成员准备膳食是一件大事,御膳房就是“负责御膳,处理帝皇的膳食,以及在特别时节准备盛大餐宴”。
清朝皇帝似乎每天有两次主餐,就是早膳跟晚膳,但整天下来不断有各式各样的食品供应。每一顿饭都十分铺张、谨慎和准时地由一大群御膳房的伙头来准备。这些皇家膳食不仅仅是美食,而且极其丰富和多样化。从清代著名学者兼诗人袁枚(1716—1798)所传下来的著名食谱可知,袁枚与他同时代的富人是怎样准备他们的膳食。袁枚引用儒家经典《中庸》里所说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来提倡饮食的乐趣。他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尝到一道很好吃的鱼之后,就立即派出他的厨师去学习如何烹调。12他的食谱乃集烹饪艺术之大成,从了解材料的属性,到选用作料、掌握火候、使用合适的器皿,以及决定整个饭局的铺排等等,都详细列出,把烹饪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圆明园里的膳食在品位和排场上,不可能比袁枚在他随园内的膳食来得逊色,其烹饪的规模,必定是更为铺张,这是不用赘言的。
皇家筵席在儒家教条的规范之下,一顿标准的皇家食单是从120道不同的菜色当中,挑选出26道菜来组成。每一道端给皇帝的菜,事先必须由内务府派出的官员记录下负责烹饪的主厨名字,显然是为了安全起见。圆明园内皇室主餐的规模,一般是24道菜,大约比照在紫禁城里所伺候的规模。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大的胃口能在一顿饭里吃掉那么多食物,因此清朝的皇帝,特别是乾隆,通常会特别点一些人的名,将几样菜送去,以示他的恩宠和赏识。另有御厨伺候皇后、太后和其他嫔妃。御膳房会对各种要求,包括大小宴会,在接获通知后马上做好准备。宫廷膳食是奢华的,所代表的不仅是浮华,更重要的是帝王的威严,真正的奢华和精致通常是中国统治者饮食习惯的一部分。餐桌上的奢华包括了陶瓷餐具和金银的器皿,由于它们的数量极为庞大,特别有专人负责处理。14有人曾说,“事实上,许多清朝皇帝的饮食颇简单”,跟档案所示相反,从一系列有关皇室菜单的记录可知,皇帝膳食的气派是很大的。
有些盛大的宴会在紫禁城里举行,例如康熙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千叟宴。乾隆也于1740年召集包括满洲贵族、大学士和身处高位的汉臣等99人大宴于乾清宫。二十年之后,乾隆为了祝贺他母后的七十岁大寿,在香山举行了一场极尽奢华的盛宴。在1782年完成第一部《四库全书》时,乾隆邀请了所有参与编纂的臣工出席一场豪华的盛宴,并在宴会过后赐给他们礼物。
圆明园里的厨房也能准备盛宴。例如1727年1月19日在园里,由五品太监宫殿监督领侍刘进忠准备一连八天的盛宴,他拟定菜单、安排表演(通常是烟火和摔跤),和确认包括怡亲王、庄亲王、康亲王、果郡王和信郡王在内的宾客名单。
在1757年于同乐园举行的一场庆祝农历年之豪华宴会,宾客包括了皇室宗族、功臣和来自蒙古与西藏的特别访客。这场盛会跟其他众多的宴会一样,安排了余兴节目,像京剧表演和吟诗作对。在1790年,来自朝鲜、琉球和安南(越南)的使节跟其他人一起到北京向乾隆祝贺八十大寿。乾隆在圆明园大开宴席来款待他们,甚至向正使祝酒。之后在中午时分,乾隆为这次盛会作了一些诗,向宾客朗读。这些宾客包括几位正使和他们的副使,都能够用同样的联韵来唱和乾隆的诗。
宫廷宴会是怎样上菜的呢?一位18世纪的俄罗斯外交官在接受乾隆皇帝款待之后,把宴会的进行过程生动地描写下来:
首先拿来一张摆满各式各样水果和蜜饯的整洁小桌几,放置在所有来客的面前。看来这个国家似乎是流行先把甜点水果上桌,至少我在这里所接受的招待就是如此。就这一点而言,跟许多其他事情一样,中国人的行为跟欧洲是完全相反的。在水果之后,其他食物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端上,放置在宾客前的小桌子上。这些菜色包括了鸡肉、羊肉和猪肉,全都是它们最好的品种;这些菜不是烹煮就是以酱菜一起炸炒,但没有一样是用烤的。皇帝(乾隆)从自己的桌子上给大使送去几盘菜,特别是烹煮的野鸡肉,非常可口。
18世纪末的英国访客,虽然不满意他们“很不舒适的住宿处”,但心情由于“极佳的晚餐”而转为愉快。当他们游览圆明园时,他们在其中一座宫殿里,受到“口味稍重、咸味和其他香味的菜色,配以水果和甜点、牛奶和冰水等便餐”的款待。在这个宴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