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吸毒的日子里-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说,我们因为吸毒遭的罪和受到的非人折磨,应该够多的啦!
哪一个吸毒者敢说,毒瘾缠身后的他,不是在后悔万分、万般无奈的心境之下吸着毒的呢?谁都想到了要戒毒,而任何一个吸毒者,包括我自己在内,谁都有过自觉戒毒的经历,但有谁能自戒成功的呢?我敢打死保票:吸毒者没有谁真正自戒成功过!
因为在非强制性的环境中,你身处的是毒品、毒友、毒贩无处不在的自由世界,你虽然有戒毒的良好愿望,可当你处在毒瘾发作起来时的那种巨大的痛苦中时,你就无法再把戒毒的决心坚持下去了——
你知道只要走出家门,筹到毒资,就能够马上获得让你自己痛苦全消的“灵丹妙药”。这份诱惑啊,要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讲,普天之下,真正堪称能给人以致命诱惑的东西,惟有毒品对毒瘾缠身者的诱惑了!
因为这份诱惑,让你产生了宁愿立即死去,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万方千计把毒品找来吸的“魔念”!就算你有再强、再强的自制力,都无法在毒瘾面前说“不”!只有在痛苦和矛盾中继续把毒品无休无止地吸下去……
人们常常说: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可是对于吸毒的人来说,只要你身处在自由的环境中,有“获得毒品”的希望,你就根本不可能靠自己的意志力把毒瘾自戒掉!这是一条铁定的戒毒定律,无一例外!!
每当我们每一次把毒吸好,把毒瘾止住,等身体无痛无苦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在口口声声赌天发誓:我要戒毒!有时连吸毒者自己都信以为真——这次的誓言是真的了!
可是,“吸白粉者永远说的都是白话”,过不了多久,等下一次毒瘾再发作起来时,刚刚发过的“戒毒誓言”就被毒瘾发作时的巨大痛苦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于是又“最后一次”!于是又痛悔不已……
就这样,吸毒者永远都是在自欺欺人的誓言中,无休无止地吸着永远也吸不到头的“最后一次”毒品,直至在“最后一次”吸毒中死去!
或者,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一样,因吸毒被关进戒毒所里强制戒毒,在绝对失去自由的囹圄之中,在肉体、灵魂同时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和伤害之后,在根本不可能获得毒品的彻底绝望中,靠外环境的强制力把顽固的毒瘾,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戒掉!
这是幸事!尽管我们被关着的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失去自由而忿忿不平,难过、痛苦、悲伤不已,但毕竟能把毒瘾戒掉,谁不感到欣慰呢?就连号窒中的“老鬼”们,都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是没有戒毒所,要是自己一直没被抓,早他妈的不知吸死几回了!”
但同时又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另外一种感叹:“这一次出去之后,毒品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去吸的了,想通、想透、想穿了!吸毒他妈的太没意思,‘花钱买来千罪受’,划不来呀!一定要替自己争口气,出去后好好重新做人,好好成家立业,好好实现人生理想,坚决不再吸度了……最多、最多、最多……就再吸‘最后一次’……”
第四章戒毒日记(31)
不难看出:吸毒者的毒瘾戒除后的思想状态,与毒瘾缠身时的思想状态,永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每次想到“最后一次”。可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最后一次”的孽念永远是吸毒者内心深处的一个最大的心魔。
“身毒难戒终能戒,心魔不除毒难戒”!戒毒,首先是指吸毒者从生理上摆脱掉对毒品的依赖性;但完成了身体脱毒后,仅仅是为成功戒毒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真正的成功戒毒是吸毒者永远从思想上、意识中把“最后一次”的孽念彻底根除掉,只有达到这一步才算是从根本上戒除了毒瘾——戒毒成功!
但是,毒魔带给吸毒者的却是“一朝吸毒,终身想毒”的终生诱惑啊!这个能随时致吸毒者于死命的“心魔”,从吸毒者把第一口毒品吸食进体内的那一刻起,就根深蒂固地植埋在了吸毒者的内心深处,并将永远伴随着吸毒者的一生。
哲学家说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既然有此“心魔”植埋在了吸毒者的内心深处,一旦遇上能吸到毒品的客观条件,吸毒者就会蠢蠢欲动开来,而一旦“心魔”被释放出来,就等于“开吸便无回头日”了。这就是“心魔”的可怕之处啊!
可以说天下的任何一家戒毒机构,都绝对可以做到这样一步:帮助吸毒者把生理上的“身瘾”给戒除掉,使吸毒者能够摆脱对毒品的身体依赖性。但是从来没有哪家戒毒机构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吸毒者把对毒品的“心瘾”给根除掉!因为真正能够帮助吸毒者医治“心魔”的人,只有吸毒者自己。
身处戒毒机构里的戒毒者,谁都没法保证自己出去后就一定能够抵制住“心魔”的诱惑和考验,一切都要等他(她)恢复自由时才能见分晓——
你熬啊熬啊,终于熬到获得自由的那一天啦!你好兴奋:“我终于回到自由的世界中了!”可是你千万切不要忘记了:自由的世界同时也是毒友无处不在的世界、毒贩猖獗的世界,毒魔的诱惑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世界!所有可能促使你再次吸毒的诱因和魔力,在你踏出戒毒机构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洪水一般地汹涌着向你扑来,密不透风地将你层层包围住:
有特意带着“贺礼”——毒品来看望你,美曰其名的为你接风,恭喜你重获自由的“毒友”;有从未主动向你媚笑过的毒贩在向你媚笑,还大方地送给你一些,你曾经要花金钱才能从他(她)那儿购买到的毒品,数量足够你饱饱地吸上三五次的了。
怎么样?毒品就摆在你的面前,动动手就可以吸啦!吸它个十口、八口之后,你就可以找到那种久违的飘仙般的感觉了。这不正是你梦寐以求的吗?而“好心”的他们,甚至根本不用你自己亲自动手,就已经替你打好了“板”,点好了火,连“枪”都殷勤地递到了你的嘴边,你只需动动嘴美美的一吸就得了。
在巨大的诱惑和巨大的矛盾中,你在痛苦的做着最最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吸它!不能吸它!自己才刚刚被关了几个月出来,受尽了千磨万难的才终于把毒戒掉,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守住自己!而且自己不是已经在牢里面发过毒誓:一定要远离毒品,好好重新做人,永远不再去碰毒品的吗!不能吸毒,坚决不能再吸毒了……”
“不过、不过……不过……不过,就吸“最后一次”吧,吸乐最后一顿‘告别药’,才正正式式地从此不再吸毒!此刻毒品就摆在面前,到底是吸好呢还是不吸好呢……”
“吸不吸?不吸!吸不吸?吸!……吸不吸?吸!吸不吸?不吸……”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严刑”拷打着自己的灵魂,矛盾之极,人是痛苦的,心是痒痒的,眼睛是盯着毒品的——难啦!太难啦!一边是不可以再吸毒品的自我警醒;一边是不可抑制的“最后一次”的欲望在沸腾!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办了……”
捱到最后……你终于作出了抉择——吸吧!反正就是“最后一次”……于是毒品带给你的久违的“快感”,那种飘仙般的感觉,又被你重新体验到了。啊,好舒服呀……
你在尽情地陶醉、享受的同时,全然忘记了,你为了这种虚假的梦幻感觉而付出的痛苦和代价,忘记了毒魔是怎么折磨你的,忘记了牢狱之灾,忘记了死亡的恐惧,忘记了你重新做人的誓言!总之,你不顾一切,重蹈覆辙。
在你付出“牢狱之灾”的惨痛代价后,千辛万苦才被关上的潘多拉魔盒,现在终于又被你轻易地打开了。“白魔”放出魔盒容易,想把它收回去就“千难万难、难于上青天”了。
这不,刚吸完“最后一次”没几天,已经被挑逗起来的“孽念”“心魔”又引诱着你,自欺欺人地玩上了“白粉鬼”哄“毒鬼”的游戏——再吸“最后一次”,就彻底地不吸毒啦!结果,“最后一次”变成了你复吸毒品,重走吸毒路的“入场券”!
“戒毒戒三年,三顿吸还原”,这个“复吸毒真理”千真万确啊!果真,用不了多久,,你彻底地还原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后悔是肯定的、必然的,但后悔显然已经来不及啦、没有用啦!于是,又在欲罢不能的痛苦中,你惟有硬着头皮,继续在不可归的吸毒老路上,猪狗不如地走下去!
那种高凶险、高难度、超苦涩的“为毒所困”的苦难生活,又重新回到你身上,虽然你很不愿意,但已经来不及了……“一切以毒品为中心”再次成为你生活的全部内容,下场就是:要么你在吸毒中死去,让死神来迎接你;要么你在吸毒中被抓捕,让牢房来“牢磨”你;要么你就被送劳(劳动改造)送教(劳动教养),让超强度的重体力劳动来惩罚你!
大家既然都知道复吸毒品的后果这么可怕,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吸毒者自寻死路,往火炕里跳呢?“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毒品为魔,毒品本身对吸毒者谜一般的强大魔力,是导致吸毒者在戒毒后又复吸的最大、最本质的诱因。只要是吸过毒品的人,就要永远地时时刻刻地与潜伏在心里的“心魔”作穷尽其一生的持久战,丝毫松懈不得,一旦放纵自己哪怕一次,就会很容易又滑到“开吸便是回头日”的不归路上去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为什么从戒毒机构出来的吸毒者,最容易复吸呢?个中原因,平时从“牢友”们的聊天中,就能找出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两劳单位(劳教所、劳改队)、监狱、班房永远都是一个最邪恶的大染缸,进到里面来的人,没有不学坏的!”
想想,也不无道理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与你同处一个号窒的“老鬼们”,都是一些邪恶分子、人渣,时时刻刻,你都浸淫在他们邪恶的一言一行里。长此以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你的言行、思想、和灵魂没法不开始变得有点邪恶起来,再加上你本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很自然地你就只有越学越坏的了。
就拿我这间号室来说来说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毒品还没有被他们吸上之前,就已经是“两劳单位”和收容、收审机构里面的常客了。盗窃犯、抢劫犯、诈骗犯、扒窃犯都有,坏人与坏人整天同吃同住,在你传经来我授道,岂有不越来越坏之理!
其余几个好人,虽然不是主动拜坏人为师,但在“润物细无声”的濡染中,他又岂能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本事呢!至少他也知道了一些歪门斜道吧!
而这些与吸毒和复吸毒之间,又有什么必然性的联系呢?追本朔源,任何邪恶的东西,永远是首先和邪恶的人打上交道,然后再通过他们来传播邪恶的!而毒品、吸毒、贩毒本身就是丑陋邪恶的。本身就有邪恶基础的这群人,很容易就与邪恶的毒魔接上关系,于是他们成为每个城市里的首批吸毒者,而其中部分人则做起了专门牟利的毒贩;通过他们的“推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