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点速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曾庆红同志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肯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各方面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如下决定: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以及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上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比较有利。全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这六条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导思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4。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表现在:
(1)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
(4)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表现在:
(1)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3)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5)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6。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表现在:
(1)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5)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7。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