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史-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进际税。五代十国时,吴越创行进际税。史载钱氏占据两浙时,以进际之名,虚增税额,每四十亩虚增六亩,亩纳绢三尺四寸,米一斗五升二合。桑地十亩,虚增八亩,每亩纳绢四尺八寸二分。
五代时期,除名目繁多的田赋附加税以外,还实行田赋的预征,后唐庄宗同光三年秋发生水灾,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四年春三月,乃“诏河南府预借今年秋夏租税。时年饥民困,百姓不胜其酷,京畿之民,多号泣于路。”
2绢帛之征
五代十国时期,田赋除了交纳两税之外,还有绢帛的征纳。后唐时,高郁佐马殷治湖南,“湖南民不事桑蚕,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末几,民间机杼大盛。”后唐以后的中原各朝,除两税以外,绢帛之征成为正常的田赋。
(二)专卖制度
1盐税和食盐专卖
五代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各国财力不足,对食盐的限制很严,实行食盐专卖或征税,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梁时,沿袭唐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即就场粜商的制度。后唐时,规定盐民应纳盐税,每产一斗盐,要交纳一斗五升的米作盐税。一般居民按户等征收盐税,户分五等,每户二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另外,又“散蚕盐敛民钱”,在农村,政府在二月育蚕时节,赊给民户官盐,等至五月夏收后,即蚕放丝时随田赋交纳盐钱。因盐的赊销期和育蚕期一致,故称蚕盐。官府在按户等配售食盐征税以后,允许商人自由贩运,后晋出帝时(公元943—947年),实行过、住两课法,重征盐商。即在关津要路征课过税,每一斤七文;在城乡店铺征课住税,每斤十文;而人民按户等交纳的盐税依旧照征,于是人民受一盐二税之苦。政府每年可得盐税一千余万贯。在重税之下,盐商不再贩卖食盐,又实行食盐官卖。对私盐贩,规定处以严刑,贩盐十斤以上者处以死刑,刮碱煎盐者处以死列。后汉乾 中,规定青盐一石,抽税一千文,还要另征食盐税,一盐二税,百姓怨声载道。后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矛盾,重新制定盐法。一方面减低盐税,另一方面对因私盐坐罪者,按其数量多少,制定不同的刑法。太祖广顺时(公元951—963年),令青盐一石,纳税由八百八十五文减为八百文;白盐每石纳税由五百八十文减为五百文。世宗显德时(公元955—959年),城镇实行专卖,乡村仍许商角。因北方有辽盐倾销,于是将盐税钱均摊于田赋之中,叫做两税盐钱。
2铁专卖
五代时期,官府对铁的专卖限制很严,全部由政府实行专卖,严禁人民铸造铁器。直至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十二月,诏开铁禁,许百姓自铸农器、什器。于夏秋田亩之上,每亩输农器钱一钱五分,随夏秋两税送纳。后晋时也曾诏许百姓自铸农具。后汉时,国家财政困难,对铁的禁令更严,规定贩私铁罪者一律处死。直到后周,又重开铁禁。
3酒专卖
五代十国时期,对酒有时实行专卖;有时实行征税。后梁时,未执行酒榷,听民自造,官府不加禁止。后唐时禁酒曲,国家实行酒专卖。对私造酒曲五斤以上的人,处以死刑。据记载: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孔循留守东都,民有犯曲者,循族灭其家。明宗诏驰曲禁,许民间自造,诸州道府乡村人口,于夏秋田苗上,每亩纳曲线五文。对于卖酒户,也允许自造曲酒货卖,于销售收入中,交纳十分之二的酒税。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明宗改元大赦,每秋苗一亩上,将原征曲钱五文,减少二文。长兴二年又恢复酒禁,由官府实行酒专卖。这样,田亩上均摊的酒税钱仍要继续交纳,而官府以高价重新实行酒专卖。清泰二年正月,增曲价,酒曲由原来每斤八十文增加到一百五十文。后汉乾佑时,严禁人民私自造曲,违者论斤两皆处死。
(三)商杂税
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对农民征收苛重的赋役之外,对商人也予以重课。当时的商杂税名目繁多,主要包括关税、市税、茶税、商旅通行税、油税、、蔬果税、桑税、桥道钱、牛租等等多,主要包括关税、市税、茶税、商旅通行税、油税、、蔬果税、桑税、桥道钱、牛租等等
1关税
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各地广设关卡,对来往商人课税。据《续通典》记载: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诏省司及诸州,置税茶场院,自湖南至京,六七处纳税,以至商旅不通。商人为了逃避关税,多由僻路行进,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二月,租庸使孔谦上奏:“诸道纲运商旅,多于私路,苟免商税,宜令所在关防严加捉溺,山谷私路仍须障塞,以 行人。”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时,才敕诸州杂税,宜定合税物色名目,不得邀难商旅。可见当时关税苛扰之重。
2市税
五代时期,自后梁开始,各地设有场院,专门对商品的买卖征税,所征称为市税。当时市税税法很乱,几乎是逢物必税,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也阻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工商业的发展。后唐明宗时,曾下诏令整顿说法,确定征税商品的名目。五代时期,市税的税率约为百分之二。据《五代会要》记载:“显德三年六月敕,诸道州府应有商贾兴贩牛畜,不计黄水牛,凡经过处,并不得抽税。如果货卖处,祗仰据卖价,每一千抽税钱二十,不得别有邀难。”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五代时期,各地市场都由牙人所垄断,任何买卖都要经过牙人才能交易。所以商人不但要向官府交纳商税,还要受市场牙人的盘剥。
3茶税
五代时期,设置茶税场院,对茶叶征税。据《册府元龟》记载:“梁末帝龙德初,盐铁转运使敬翔奏请于雍州、河阳、徐州三处重要场院税茶”。当时体税率已无从考据。南方十国中的楚国,以茶税和茶专卖为国家的主要税源。楚王马殷积极提倡种茶,民间采茶后,政府收购,一方面运茶到黄河以北换取战马,一方面招引各地来楚茶商,政府征收茶税,茶税茶利,岁百万计。
4商旅通行税
五代后汉时,除向商人征收关市税之外,还对商旅征收通行税。据记载:“天下行旅皆过行,然后得行。旬月之间,人情大扰,……”与此同时,江南十国中的南唐,也曾征收过能行税。“升元中,舟行有力胜”。
5其它杂税
五代时,为了国家财政需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征收多种苛杂。后梁太祖,曾征收过油税。“茂贞居岐,……以地狭赋薄,下令榷油”。有人讥笑他“请并禁月明”。
为了增加赋税收入,蔬菜瓜果也列入到征课范围。“思恭为仆射, 国事,增山泽,垄亩之税。鱼盐蔬果皆倍其算,道路侧目”。此外,还有桥道钱。如河阳管界内,曾对每亩田苗征收五文的桥道钱,直至后唐明宗在赦时,才得以赦免。甚至连抢来的牛也可放债取息。史载“梁太祖击淮南,掠得牛以千万计,给东南诸州农民,使岁输租。自是历数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后周太祖“悉除租牛课”,牛租才得以免除。
第五章 宋辽金时期的赋税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公元1127年,金兵破北宋都城,掠走徽、钦二宗,北宋遂亡。宋钦宗之弟赵构南渡,建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又迁都杭州,史称南宋。1276年元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了中国。两宋建国凡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辽国是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人耶律阿阿保机于916年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随后进行四方讨伐,947年阿保机的继承者耶律德光(辽太宗)改国号大辽。契丹在四方征讨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兵所俘,辽遂亡,其统治计二百零九年。辽皇族在金兵追击下西逃,并建西辽国,存在九十余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金国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国。阿骨打的继承者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金朝在灭辽、灭北宋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至1234年为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所灭,其统治的一百二十年。第一节 概 论论
一、两宋的经济、政治概况及赋税特点
北宋虽然先后统一了中国和江南诸国,但北方有辽和西夏,南方有大理、吐蕃等国并立;南宋偏安江左,北有金、西夏,南大大理、吐蕃。所以两宋之际,中国始终呈现着多国对峙的局面,各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及其赋税制度、征收、管理等等,也各有特色。
(一)两宋的经济概况
北宋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使中国统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为北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两宋初期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如北宋大力鼓励垦植,“有能广植桑枣,垦壁荒田者,止输旧租。”太宗时,还在农村设农师,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经验;与此同时,积极兴修水利,据不完全统计,两宋共修治水利工程一千零四十六项,仅神宗熙宁三年至九年,就整修水利田一万余处,灌溉农田三十六万余顷。此外,对归业的农民,贷给耕牛、种子,免耕牛税,等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神宗元丰元年9公元(1078年),天下垦田较宋初增加一倍以上。南宋初期,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特别是水利事业有了更大发展,因而南宋统治能得以自保。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官营手工业仅少府监文思院所辖,即在三院(绫织院、内染院、文绣院)四十二作(其中额外十作。一些手工业产品,如瓷器、印刷术等较唐代有较大的进步。
宋朝的水陆交通,特别是水路运输,有较大发展。“汴水横亘中国”,“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成为北宋交通的大动脉。海上交通也有发展。海上航线,北宋时,已由交、广、闽、浙、江淮,发展到今山东境内的密州。北宋中朝,磁针应用于航海事业,为对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在农业、手工业和水陆交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进入兴盛阶段。在交通枢纽地区,商贩云集,商货品目众多;在鼓励进口的政策下,外国商货也在市场上出现;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如南京、杭州、北京等,较前代繁荣,许多原来的集镇,也发展为小城市;而广州、泉州、温州、明州、 浦、秀州之华亭、青龙镇、上海以及江阴、密州之板桥,则是海商聚集之地温州、明州、 浦、秀州之华亭、青龙镇、上海以及江阴、密州之板桥,则是海商聚集之地
总之,农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家组织收入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两宋的政治概况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吸取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将军、政、财三权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同时剥夺节度使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将帅,致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致军备废弛,国势不振。
宋统治者为博取地主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