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大国的兴衰 >

第28部分

大国的兴衰-第28部分

小说: 大国的兴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一“战线”这样一个优势。它们谁都可以向一些已确立其地位的大国挑战或者至少造成一种牵制。同时两国由于远离欧洲战场,仍可以安享免遭攻击的地位。   
  当然,谈到1660年到1815年这样漫长的一段时期,应该强调美国和俄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末比这一时期初更加明显。实际上,在17世纪60和70年代,欧洲人的“美洲”不过是一些孤立的沿海定居点。而彼得大帝统治(1689—1725年)之前的莫斯科公国,几乎是同样遥远,甚至更加落后。在贸易上,两者都是“不发达”国家,是木材、大麻和其他原料的生产国,都是从英国和联合省采购工业品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与其说美洲大陆是一个实力因素,毋宁说它自己是列国角逐的对象。是英国在七年战争结束时(1763年)压倒一切的胜利改变了这种情况。这次战争的结果使法国被赶出新斯科舍和加拿大,西班牙被赶出新佛罗里达。一旦消除了以前促使他们效忠于威斯敏斯特的外国威胁,美洲的殖民者们这时就可以坚持认为,他们同英国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联系,如果哪个帝国政府以某种原因否认这一点,就会招致叛乱。更何况到1776年北美殖民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这以前,它的200万人口每30年翻一番;它们向西扩展,经济上欣欣向荣,而且有自给自足的粮食和其他许多商品。正像英国人在以后7年付出大量代价才发现的那样,这意味着叛乱各州仅靠海战实际上是攻不破的,而靠从遥遥3000英里以外的本土岛屿调运陆军,也不可能降服这块大陆。   
  在一个时期内,一个独立美国的存在,对世界力量变化模式的历史产生了两大主要后果。其一是,从1783年以后,在欧洲以外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生产、财富,最终是军事实力的中心。它对全球的实力对比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他欧洲以外的国家(经济上正在没落的)如中国和印度是不能发挥这种影响的。早在18世纪中叶以前,美洲殖民地就已在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开始蹒跚地步入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根据一些材料,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在1776年已生产出比整个大不列颠还要多的生铁和铁锭。这以后“产量增长了近50倍,以致到1830年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中的第六大工业国”。这样的增长速度毫不奇怪。早在18世纪90年代就有观察家预言,美国在下一个世纪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个后果感觉到的时间要快得多,特别是英国,一个潜在的劲敌出现在英国大西洋的对面,威胁着英国的加拿大和西印第属地。英国在欧洲政治中作为“侧翼”大国的作用受到影响。当然,这个问题并不常常出现。由于距离遥远,加上美国的孤立主义,伦敦并不需要像维也纳看待土耳其人或稍后对待俄国人那样认真地看待美国人。然而,1779[5]—1783年和1812—1814年两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清楚地表明,如果有一个敌对的美国在它背后,英国是多么难以全力从事欧洲的争夺。   
  沙皇俄国的崛起对国际力量对比有更直接的影响。俄国在波尔塔瓦(1709年)大败瑞典人,使其他大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此之前遥远而有点野蛮的莫斯科公国,决心在欧洲事务中占一席之地。第一个野心勃勃的沙皇彼得大帝迅速建立起一支海军以巩固其在波罗的海的新立足点(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利沃尼亚)。瑞典人为避免被这个东方巨人所蹂躏,急忙向英国皇家海军求援。但实际上,受害最大的是土耳其人和波兰人。到1796年叶卡捷琳娜女皇去世前,她又为已经十分庞大的帝国增加了2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俄国军队偶尔向西方的侵略似乎更令人侧目而视。俄国军队在七年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残暴和可怕的顽强,以及1760年他们对柏林的暂时占领,极大地改变了腓特烈大帝对其邻国的看法。40年之后,俄国军队在苏沃洛夫将军的率领下,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1798—1802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和阿尔卑斯战役。这次远距离作战是1812年到1814年之间俄国军队不屈不挠地从莫斯科向巴黎推进的先声。   
  准确评定俄国在18世纪的地位是很困难的。它的军队人数常常超过法国,而且在重要的工业品生产(纺织、炼铁)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它是任何敌国,至少是来自西部的敌国很难征服、或许根本不可能征服的国家。而俄国作为一个“火药帝国”的地位使它得以打败东方的游牧部落,从而获取更多的人力、原料和可耕地资源,这必然会增强它在列强中的地位。在政府的指导下,俄国显然决心全力实现现代化,尽管这一政策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往往被夸大了。落后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惊人的贫困和野蛮、极低的人均收入、闭塞的交通、恶劣的气候、落后的技术和教育,更不用说罗曼诺夫王朝许多人反动无能的品格了。即使是令人生畏的叶卡捷琳娜,在处理经济和财政事务时也没有多大作为。   
  尽管如此,18世纪时欧洲军事组织和技术的相对停滞使得俄国(通过借鉴外国的长处)赶上并超过资源缺乏的国家。俄国人口众多这一原始优势只是到了下一个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速度时才被削弱。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尽管有上面提到的种种缺陷,俄国军队有时还是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国家财政的大部分(也许有3/4)拨给了军队,而一般士兵又都吃苦耐劳,这样,俄国的军队才得以发动远距离作战。而这样的战役是18世纪其他多数国家的军队所不能发动的。不错,俄国的后勤供应经常都跟不上需求(劣等的马匹、低效的供应系统、不称职的军官),不能独自进行大规模作战。而1813—1814年向法国的进军全靠着通过“友邦”的领土和英国的大笔资助。但这些偶尔的作战行动足以给俄国一个令人生畏的名声,甚至早在七年战争前它就在一些欧洲会议中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人们看到,在大战略方面,还有另一个大国可以引入欧洲均势中来,因而有助于保证挫败这一时期法国主宰欧洲大陆的图谋。   
  18世纪初的作家们,如德·托克维尔论证说,俄国和美国似乎是“上帝意志选定出来支配半个地球命运的”,但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仍然通常是指遥远的未来。在1660年到1815年这一时期,取得最决定性进展,最终把法国从最强大国家之一的地位上赶下来的,是海上大国大不列颠,而不是这些陆上大国。这里地理因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的作用。英国所处的有利位置,在近一个世纪前马汉的经典著作《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一书中就得到描述:   
  ……如果一个国家占有这样的地利,使它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也不可能存有从陆上扩张其领土野心,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优势。   
  当然,马汉的论点是以下面几点作为假定条件的。第一,英国政府不必为其侧翼分心。在英国征服爱尔兰和颁布《苏格兰合并法》后,侧翼基本上平安无事。有意思的是,伦敦对法国在凯尔特人居住的边缘地区偶尔进行的骚扰活动看得十分严重。爱尔兰人的起义比美洲殖民地的暴动离英国家门口近得多,虽然后者给英国造成战略上的困难,但值得英国人庆幸的是,它的这一弱点从未被它的敌人很好地加以利用。   
  马汉这段话的第二个假定条件是,海战和海上实力有超过陆战和陆上实力的地位。这是被称之为“海军第一主义”战略学派坚信不移的信念。而1500年以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潮流似乎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主要商路确定不移地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给在西印度群岛、北美、印度次大陆和远东的殖民地和商业冒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一切都有利于位于欧洲大陆西翼的国家。的确,还需要有一个认识到海上贸易重要性的政府,这个政府要乐于为一支大规模的作战舰队支付款项。在这种先决条件下,英国的政治精英们似乎还在18世纪以前就已经找到了促进国家财富和实力不断增长的窍门。繁荣的海外贸易促进了英国经济,刺激了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资金,同时它还是通向殖民地的生命线。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制成品提供了出路,还为英国提供了许多原料来源,从宝贵的糖、烟草、白棉布到越来越重要的北美航海用品。而且皇家海军为了英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在和平时期确保对本国商人的尊重,在战争时期保护他们的贸易并攫取更多的殖民地领土。这样,贸易、殖民地和海军就组成了一个“良性三角”,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保证了英国的长期优势。   
  虽然对英国崛起所作的这种解释部分是站得住脚的,但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像许多重商主义著作一样,马汉的著作也倾向于过分强调英国的对外贸易而忽视国内生产的作用,特别是夸大了“殖民地”贸易的作用。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农业始终是它财富的基础,而出口(它在国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直到18世纪80年代以前也许还不到10%)则常常遭受外国强有力的竞争和关税障碍,对于这一点,无论多么强大的海军力量都无济于事。海军第一主义所持的观点也喜欢忘记如下事实,那就是英国同波罗的海、德意志和地中海地区所进行的贸易,虽然比糖、香料和奴隶贸易增长要慢一些,但在经济上仍然有很大的重要性[6]。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如果长期统治欧洲的话,就会像1806—1812年间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样,可能给英国制造业带来沉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对欧洲政治不闻不问,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从经济角度上讲就是愚蠢的。   
  那些把眼光盯住西印度群岛、加拿大和印度的人忽视了另外一点,那就是英国大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陆”因素。在1652—1654年、1665—1667年,以及1672—1674年英荷战争时期,同荷兰进行纯粹的海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英荷这两个海上大国敌对的根源就是争夺海上贸易。但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奥伦治的威廉登上了英国王位。此后,英国的战略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在1689年到1815年间发生的7次战争中,向英国利益发起挑战的,是一个以陆地为基地的法国。确实,法国想把这场战争引向西半球,引向印度洋、埃及和其他地方,但这些战斗虽然对伦敦和利物浦的商人至关重要,但绝没有对英国的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只有当法国战胜荷兰、汉诺威和普鲁士,使法国在中、西欧主宰一切,使它有足够的时间积聚能够威胁英国海上霸权地位的造船物资,只有出现这种前景时,才会产生对英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所以,这些年间英国历届政府对欧洲大陆进行的军事干涉绝不仅是因为威廉三世同联合省之间的个人联系,或后来汉诺威王朝的纽带关系。此外,还有一个颇令人信服的论据——这个论据反映了伊丽莎白一世对西班牙的恐惧,那就是,英国为了保护自身的长远利益,扼制波旁王朝(及拿破仑)的野心,必须给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敌人以援助。根据这一观点,“海上”和“大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