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周泽雄三国作品集-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泱,武略滔滔,智谋傲视同侪;他的性格亦张弛有致,极具包容性。如果说曹操的阴鸷、猜忌和机变百出的权诈人所难及的话,他生命形态的舒展、开阔,也同样是时人(乃至后人)驷马难追的。极端的丰富、难以梳理的庞杂、两极相映互动的矛盾,我相信既是自然界的本来意志,也是某些伟人的当然体现。曹操不仅没能例外,还体现得尤为彰著。
二、呵笑疆场
我发现,不管记述者对曹操持何种立场,他们都无法回避一个表情:曹操在笑,曹操始终在笑。
联想到中国古代史官通常并不特别留意传主的表情,在那些常常被精简到极处的文字中,我们总是很少看到生动鲜活的面孔,人们在记载曹操时不约而同地强调他的笑,便大值得深究了。
记得幼时看曲波先生《林海雪原》,知道威虎山上〃八大金刚〃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不怕座山雕哭,就怕座山雕笑。〃理由是座山雕的笑,意思浅显,匹似杀人席上的〃掷杯为号〃,它只表达一个信号:我要杀人了。相形之下,曹操的笑则要诡谲得多,丰富得多,其含义常常是不可忖度的。稍举数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三国时代针对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评语,同时也不可思议地成为曹操事实上的盖棺论定之词。这句评语对曹操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比深重的,它成了一根不可摆脱的耻辱柱,从此如影随形地追逐曹操一生,死后又如冤大头似地在曹操坟茔上缭绕不去。蹊跷的是,这句评语其实是曹操自找的,为了从那个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子将口中讨得这句判词,当时曹操肯定使用了某种迹近无赖的胁迫手段。敏捷的史官记录下了曹操初闻这十个字时的表情:〃大笑。〃──这一笑诡不可言,何况笑面人当时最多年方弱冠。
据《魏书》记载:曹操当年与袁绍一起在大将军何进府中时,为了对抗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何进决定借助外力,招董卓入京。曹操预见到其事不妥,坚决反对:〃阉竖之官,古今皆有,欲治其罪,应当先诛元恶,交付一个狱吏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地调军队入城呢?若想把宦官不问首恶协从,一锅端掉,事情必然会泄露,我料其必败。〃曹操说这话时可是性命交关,再加位卑职浅,常理似乎非急切诚恳之表情莫办。奇怪的是,曹操当时竟仍然呵呵笑着。微笑还是嘲笑?从容的笑还是勉强的笑?坐山观虎斗的冷笑还是迦叶拈花似的超然之笑?
曹操饱受祢衡的侮辱,当然寻思着报复,为此决定让祢衡充当宫中的鼓吏。我们已经知道,祢衡对自己的弄臣地位竟仿佛懵然无觉,换衣服前干脆先在大堂里脱得一丝不挂。曹操又一次笑了。这一次笑我们总算听懂了,它的含义最接近自嘲,为自己辱人不成反取其辱,寻求一个明智的台阶。
袁绍觅得一块充满危险象征的玉印,有次在和曹操同席的时候,他偷偷撞了下曹操肘部,装出非常体己的样子,向曹操出示了这块宝贝。据说,曹操对袁绍正式生出厌恶之心,即始于对这块玉印的一瞥之中。但当时袁绍眼中的曹操,依旧是一副呵呵的笑容。──这一次笑与其说有几分座山雕的样子,倒不如说更接近刘备的表情:充满韬晦,隐机待发。后来曹操拒绝袁绍另立新帝的提议时,曾笑得更欢,语气里竟似还有小娘子与情郎打情骂俏的架势,〃我才不听你呢!〃回营后立马抹去笑容,正式将剿除袁绍列入议事日程。
最具曹操特色的笑,总是发生在吃败仗之后。曹操这时的笑,几乎也是最程式化的,亦即它不以吃败仗的程度而改变,不管是〃误中匹夫之计〃型的小失利,还是如赤壁之战那样全面溃决型的大惨败,他总能颜色不改,笑容依旧。瞧不惯曹操的人尽可以将这类笑看成奸雄本性的大暴露,事实却是:正是这种敢于笑傲挫折的神情,使曹操能够从每一次失败中迅速站起,有时甚至还能运用非凡的清醒和坚韧,将适才的失败迅速转化为反戈一击的大好机缘,以至从结果上看,本非得已的失败竟具有欲擒故纵的奇效。于是,几乎就在〃今日几为小贼所困〃的同时,曹操取得了更大的胜利。──显然,仅仅为了端出一副不在乎的表情,仅仅为了打肿脸充胖子,是不可能收到如此现实效果的。
曹操最具奸笑特征的表情,出现在那部对曹操不太友好的《曹瞒传》中,如〃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求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这一节被罗贯中几乎全文照录在《三国演义》中。若此事属实,曹操确实奸滑得无以复加,你看他〃奸〃得那么坚决和自然,那么从容又坦然,我相信现代测谎器在他面前一定没有用武之地。虽然反过来我们也要问一下:以曹操当时处境的凶险,以许攸来自敌对国的身份,以曹操对许攸既欢迎又提防的矛盾心态,曹操此时笑容可掬地撒谎,难道不是场合的无奈吗?曹操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不同,克林顿因侍应生莱温斯基一事向大陪审团撒谎属于保护一己私利,曹操的撒谎则关涉到整个军事集团的利益。何况,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是说:〃一个在政治上按原则行事的人,就如同嘴里横着根木杆穿过树林。〃曹操也有笑得格外迷人、格外纯粹的时候,那往往是在酒席上。议论风发,契阔谈宴,话题可以没遮没拦,尽情驰骋,这时的曹操竟会笑得前俯后仰,全然不知何谓体统,〃以至头没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三、变幻无常
诚然,曹操也不尽是整天笑呵呵的,此人性格的复杂多变,也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他当然也有哭泣的时候,如多年老友鲍信死于黄巾军手下,曹操试图用钱财向黄巾军赎回鲍信尸身的要求也遭拒绝,无奈,只能请木匠雕刻一座老友的形体,权供祭吊之用,曹操眼泪可没少流。淯水一战败于张绣之手,长子曹昂阵亡,曹操守护神般的将军典韦,也为自己捐躯,曹操好几次悲伤过度,竟至涕泗交迸。──请允我这里插上一句:总体上看,与今人比较,古人属于特别善哭和好哭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现代人的习惯。古人既不像现代人那样活得压抑,恰到好处的哭又常常成为某种礼节上的需要,而古代史官对〃哭泣〃的记述常常又显得不遗余力,是以只要在史料中能以一定篇幅站住脚的人,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读到他的〃哭泣〃。们还发现,古人之哭,并不以自己是否〃响当当的铜豌豆〃为转移:曹操手下最雄猛的武士许褚,即因曹操之死而哀嚎终日;人民记忆中最为粗豪威猛的三国英雄张飞,在兄长关羽死后,也曾哭成泪人儿一个。可见,试图通过〃哭泣〃与否揣度某人性情,未必是一个好办法。我们且匀出笔墨,再看看曹操的〃动怒〃如何?
曹操合家老小被陶谦部将张辏焙螅庇ǔ鹧薜乃耆梅蜃印ú磺ㄅǖ囊沤逃诙韧猓谷幌窈罄葱韵病ㄍ莱恰ǖ拿晒啪茄孕熘萑嗣翊罂苯洹K洳恢劣谏钡眉θ皇#握哲鲝ㄇ疤中熘荩J敌校渥拥苣罡感种埽厝俗晕兀藿敌摹ǖ乃捣ǎ虿懿俅朔ㄋ嗨新尽ǖ谋┬校允羟菔薏蝗纭9粝壬蹦瓴还苋绾纹司晕薹ㄔ谡饧律衔扒罂选U馐鞘愣恳涣鞯谋┡7泶痰氖牵懿僖幻嬗懈杏诙吭炻遥凇遁锢镄小分邪尽ò坠锹队谝埃Ю镂藜γǎ幻嬗衷擞米陨淼穆Γ皇衷傧至苏庖徊揖隋镜木肮邸6愿盖椎陌迹训酪欢ㄒü梦薰颊咄仿涞氐姆绞剑拍芗耐新穑俊
曹操有一度显得非常迷乱,动辄大怒,弄得手下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当时正逢曹操在张绣手下吃了败仗,人们便想当然地将这份情绪反常,归之于战场失利。曹操虽然平时总是一副开明的样子,真动起怒来,手下还是一个个躲得远远,无人敢问的,只除了荀彧。〃不可能〃,荀彧对试图让他打探消息的钟繇说:〃以主公之聪明,必不会为既往之事所左右,肯定别有隐情。我这就去问问。〃曹操见了荀彧,便将刚收到的袁绍来信递给他。原来,这是一封措辞恶毒的信,字里行间还扑闪出几丝阴寒的杀伐之气。──人们也许要问,以曹操之〃聪明〃,他并非第一次受到侮辱,更非第一次受到〃朋友〃的侮辱,当年老友张邈突然翻脸勾结陈宫、吕布,一举端掉曹操大半基业,曹操仍显得从容不迫,何以曹操当时不怒,偏偏此时暴怒非常呢?理由不难找寻:袁绍太强大了,以双方实力对比,曹、袁对抗匹似轻量级拳王与重量级拳王的争斗,曹操无需亮开架势即已先落下风。曹操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发愁。虽然后来的官渡之战乃是曹操这辈子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但仔细玩味曹操此前此后的种种言行就会发现,曹操似乎始终没有抱过必胜的信念。〃侥幸取胜〃,这正是曹操的自我评价。
反过来我们也就能理解,曹操之所以不为张邈辈动怒,实系内心一股不屑之情使然。
曹操杀大名士崔琰(崔琰事详下)时的心态,暴烈得近乎失常。他让狱吏暗示崔琰自己了断,没想到崔琰完全会错了意,照旧在狱中接待宾客,谈笑如常。〃这老不死的难道非要我亲自动手吗?〃曹操嘴角一撇,狱卒慌不迭地将曹操原话传递给崔琰。〃原来曹公是这个意思,好说好说。〃崔琰当即从狱卒手中接过钢刀,以一种比今人点一枝烟更潇洒自然的姿势,抹断了自己的脖子。
暴怒的曹操,与笑呵呵的曹操,究竟哪个更真实呢?我们还是像和面粉一样,把两者结合起来吧。正如平淡与乏味乃是绝大多数凡夫俗女的生命本性一样,矛盾,最为尖锐、最难调和的矛盾,也正是曹操的特征。曹操最让人称奇之处在于,无论体现其本性中的阴暗面还是光明面,他似乎都能做得简净洗练,不露斧凿之痕。
前太尉桥玄,名重士林,对曹操也曾深有洞察,《世说新语》中即载有他一句与许子将意思相似的话(或者不如说是该评语的另一个版本):〃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然而奇妙的是,明知其〃奸〃,桥玄对曹操仍然有一种爱不释手的亲情,不仅愿意将家属郑重托付给这位小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小老弟,还极愿与曹操一起说笑。有一次两人同行,桥玄忽然煞有介事地对曹操说:〃我死之后,你路过我的坟地如不献上老酒一斗,肥鸡一只,走出三步后肚子痛得打滚,可别怨我。〃──忘年交而能相处得如此融洽和不拘常理,亦可窥曹操的魅力(当然为自己肚子计,曹操没忘了给桥公上坟)。长曹操二十四岁的蔡邕,与曹操关系之独特也曾被曹丕形容为〃管鲍之交〃,曹操后来愿出重金赎回蔡文姬,显也渊源有自。这位蔡邕虽属大名士,实在也不乏荒唐之处,断烂万卷的钱锺书先生曾对他那篇〃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