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曹禺全集(卷五) >

第70部分

曹禺全集(卷五)-第70部分

小说: 曹禺全集(卷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武则天》和《蔡文姬》,你们还看过我们演田汉的《关汉卿》和《名优
之死》。当然,“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还演过许多表现社会主义的中国
的好戏和一些外国的好戏。你们有人在大冬天头天晚上拿着铺盖等第二天卖
票,也有人看完戏,回到了家已经深夜,第二天对朋友、对亲戚,还谈着我
们,评评这个戏,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行。你们甚至于写信给演员,给
导演,给剧场的服务人员,有时称赞,有时批评,你们对我们种种这样那样
的关怀爱护,我们怎么能不加倍地努力,为着我们的好观众、好朋友,多多
演出点好戏呢?

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我们关了门,闭上嘴,真正憋着气,一憋
就是十年,我们和你们都没有见过面,担心、害怕、愤慨,有的抄了家,死
了人,说不尽的灾难,总之是个惨痛的十年。

但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复活了,又演戏了,我们演出过一些有
益于人民群众的比较好的戏,你们鼓励了我们,你们又给我门以温暖。你们
这些老观众又扎成堆,来看我们的戏。我听说从前有人看《茶馆》,连看了
三十多次,有人还不断写信。传令嘉奖。我门把你们用笔写来的信,用口传来
的信,在我们的中间传来传去,从后台传到前台,从首都剧场一直传到宿舍,
传到我们的家里。你们的评语与关怀对我门是何等的重要啊!

八十年代,我们又添了不少新观众,同样爱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演了革
命历史戏,北京风俗剧和许多新人写的戏,我们还演了莎士比亚的戏,美国
作家的戏,罗马尼亚作家的戏。我们演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
《洋麻将》、《公众舆论》,还有英国作家的《上帝的宠儿》等等。北京人


艺自己有一群出色的专业剧作家,有一群相当出色的著名演员,这些演员的
名字常挂在你们的口上。有一些相当出色的导演和舞美专家,他们的努力使
北京人艺的演出增加了光彩。。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
的严正的朋友。”

朋友们,我在北京人艺干了几十年了,我明白我们确实还有不少的缺点。
可能在前进中出现一些不能令你们满意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严正的观
众,我们的朋友随时指点。我们要对得起你们的期望,我们要长久保持对社
会主义祖国,对人民的责任之心。好了,今天成立“人艺之友”这个组织了,
我衷心祝贺这个组织的成立,祝“人艺之友”长期地、永久地发挥它的积极
作用。

我们的圣人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是个文言词,就是怕。“天命”我们不怕了,“大人”孔夫子没有告
诉我们指的什么人,我们也不怕了,但我们“畏圣人之言”,我们还是怕群
众,尊重群众,尊重“人艺之友”的呼声,因为你们在我们心中才是圣人,
真正的圣人。

(原载《北京日报》1986 年12 月9 日)


喜听广播剧《陈妙常》

《陈妙常》这部立体声广播剧,听来非常流畅,亲切入耳,一点不觉得
疙瘩,很有感情。全剧五十多分钟,不觉得就过去了,给人典雅美好的艺术
感觉,剧本写得确实好,导演也安排得细腻,多情致。

这个剧根据古典传奇喜剧《玉簪记》改编。传奇原是几十折,而《陈妙
常》对原传奇内容大大压缩了,集中精萃,戏是紧凑的,从头到尾干净,节
奏快,所以听着一点不累。我觉得昆曲《玉簪记》剧情散漫,“琴挑”一场
遇到好演员也动人,然总觉得拖,让人着急。两个主人公陈妙常和潘必正总
在文绉绉地做戏,可能不是现在观众所能理解,所能欣赏的。再如舞台上的
“秋江”一场,老艄翁似乎戏弄陈妙常多了一些。这个广播剧在这里分寸掌
握得就很好,逗出风趣,适可而止,使听众在意境中画出行动。一部几十折
的传奇压缩成五十多分钟的戏,把原来内容里好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人有会
心的微笑,感到微妙的爱的境界,这是不容易的,自然,这个广播剧有好的
效果与各方面都有关系,除编导外,作曲、演员和效果都不错,尤其是两个
主角潘必正、陈妙常,还有老艄翁都以声音、台词取胜。

我十分欣赏广播剧。我觉得广播剧最大的好处是给听者大有想象的余
地,“不见”反而比“看见了”更有回味,更有情趣。我赞美广播剧,因为
它是站得住的艺术。它的价值还未被广大观众与领导者认识。它更像诗,更
有诗的感情,它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听众可以比播出的想得更多,把人的感
情引向更深远的境界。这种形式,弄好了会很有味道,比电视剧微妙。令人
惊异的是它仅靠声音渗进你的灵魂,叫你回味。相比之下,我觉得现在很多
不大好的电视剧,一览无余,看完了不能引人再想想。当然,广播剧搞不好,
也是不行的。广播剧。电视剧都有个质量问题,跟本子有关系,跟导演、演
播者等等都有关系。我们现在很重视电视剧,但也不应该忘了广播剧。广播
剧诉之于耳,此时无形胜有形。更重要的,就全国说,目前,有电视机的人
究竟仍属少数,农村、边远地区还是靠收音机。

你们想把中国优秀的古典喜剧、古典悲剧改编成广播剧,都压缩成一小
时之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花功夫搞好它,对中国文学是个贡献,会
引起青年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这消息如果传到外国去必然会大
受欢迎的,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古典戏剧十分重视。说回头,还是那一句话,
要讲究质量,要有像《陈妙常》这样的水平,或者比这更好。希望广播剧创
作者、工作者立足于祖国的土地上,远望着世界,让广播剧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于北京
(原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7 年第1 期)


赞“大学生电视剧”

六十年前,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演出过“校园戏剧”,那时,大家叫“新
剧”。我们演的戏剧是为了反封建、反包办婚姻、反旧军阀、反旧官僚,得
到当时社会的广大群众的赞扬。场场客满,效果很好。

如今八十年代,大学生赶上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四化建设,这是多么广阔的天地。而大学生们正是在摇篮中的栋梁之材,
是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生力军、后备军。现在,大学里搞电化教育,
同时搞大学生的电视剧,由大学生自己创作、演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你们的电视剧比我们的“新剧”观众要多得多,影响也更加广泛,这样的好
条件是我们老一辈爱好戏剧的大学生羡慕之极的。

大学生搞电视剧,可以使学生更多地知道今天的人民心中想的是什么,
可以在创作电视剧的过程中,认识这个复杂的处处现出生机的社会,更早地
深入到生活中去。大学生搞电视剧,可以增进人民对当代青年人的了解,了
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与感情,愿望与志气。这是人们所需要的一股清新的空
气。

创作好的电视剧,就要用头脑、下功夫,同时也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
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表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起来。

现在,电视台展播大学生电视剧,并评选其中的优秀之作,这是件好事,
希望这次评选也能推动我们电视剧艺术的发展。

西方有一句成语:“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这话有一定的
道理。在大学生电视剧成长的道路上,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前面的路将
是宽广的,有待充满智慧的心灵、充满勇气的双手去开辟,一步步、扎扎实
实地走下去。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电视剧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会使
作品更加美好,使自身更加美好,使生活更加美好。说不定,从大学生电视
剧的实践中,会出现真正出色的艺术家,迸出明亮的火花。这将是又一个收
获。

天才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正的艺术家是不断地实践,下苦功,潜
心思索,锻炼出来的。

我祝愿这些未来的艺术家,未来的建设者、创造者们,获得成功。

(原载《人民日报》1987 年5 月16 日)


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

——看话剧《决战淮海》随想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当年在以徐州
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华野、中野六十余万大军与国民党八十万军队展开了
决战:其规模之大、激战之烈,是世界战史上罕见的。

然而,难以想象的是,有着很大时空局限的话剧艺术,却率先表现了这
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推出的《决战淮海》,以其
宏大的场面、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使我们看后感到十分惊
喜。

准海战役是个史剧题材,高度地概括在一部戏中是十分困难的。双方的
统帅部一个在南京,一个在西柏坡,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最高决策者相距
千里,为构成戏剧的冲突带来了困难。其次,大战役中的总前委,刘伯承、
陈毅、邓小平三位在河南,率中野自西而东参加会战;粟裕、谭震林两位在
山东,率华野由北而南,进逼黄伯韬兵团。这种互不见面的指挥格局,都要
写进去,实在不容易。这场伟大的战役牵动着整个社会中的各个侧面,如何
再现黑暗和光明的大决战,对任何一位作家而言,都是一份难答的考卷。话
剧《决战淮海》的剧作者们,成功地吸收了外来的戏剧经验,采用开放式的
戏剧结构对巴相距千里、互不见面的人和事凝聚在一起。奇妙地编成了一部
电激雷鸣的史剧。

这出戏不仅写了近四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且有二十几名是双方实有
其人的领袖和高级将领。这在我国近代戏剧史上也是罕见的。

建国以来,军事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乏成功之作。随着时代的推
移,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简单地描写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或简
单地揭露敌人丑恶面目的戏剧作品。看了《决战淮海》,我感到了旧中国这
座大厦是如何倾倒,新中国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该剧通过势如潮涌的支前
大军、一个只有半天军龄的解放战士、杜聿明的马夫。。这许多下层的小人
物,使我看到了新中国诞生前夕广阔的社会背景。

多年以来,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也形成了一种模式:要么是近似具有
超人智慧的神,要么是近似愚顽的丑角,或者干脆是凶相毕露的鬼了。

事前,听说话剧写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等同志的分歧,我为剧作者感
到困惑:“这样写行吗?能通得过吗?。。”看过戏后才明白,这一笔写得
好,写得成功,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神”还原到
了人——是有血有肉,而且是可亲可信的人。该剧通过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夫
妻戏,蒋介石和蒋纬国的父子戏。。较为成功地揭示了蒋介石那复杂的内心
活动。也丝毫无损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物的形象,也丝毫没有力蒋介石
涂脂抹粉。相反,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两种命运决战的必然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