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道-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艳羡于萧然兄种种奇特的际遇。
洞明世事,博学通达,而又心地纯净朴素的艾丰先生,在此不能不让我们心生温柔的敬意。
艾丰先生二三事(2)(1)
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之――艾丰先生二三事(2)
帮朋友有很多帮法,顺水的忙,一般大家会帮。而费力费事的忙,甚至对自己还有负面影响的忙,绝大多数人都难做到。而先生帮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提要)
1995年,艾丰先生想调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对于喜欢文字、喜欢新闻工作的人,能到人民日报工作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我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先生调我进人民日报费了很大力气和周折,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的调动是当年7月份开始的,过了一两个月,还没有消息。这天我到他办公室,他见到我批头就问:“你怎么还不来报到上班呀?”我说:“没人通知我呀。我还正想问问您是怎么回事呢。”先生也觉得奇怪:“不会呀,部里早给人事局打报告了,他们怎么办的这么慢呢?”说着话,先生拨了人事局的电话。
“我是艾丰,我要调的人怎么还没有办手续呢?”先生以他特有的直率开门见山地问对方。那边明显在解释什么。过了一会儿,先生说:“没有其他变通的办法吗?”对方又说了些什么。“好,我知道了。”先生挂了电话对我说:“事情难办了,你这事要黄。”
我心里嗝噔一下,立刻紧张起来。先生说:“你居然不是党员?”我说:“不是,您也没有问过呀。”“现在麻烦了,从“六四”以后,进报社必须是党员,没想到你的调动会在这个问题上出岔子。”
我的心情马上一落千丈,人变得非常沮丧。如果没这事儿也就算了,现在把胃口吊了起来,好像不能进人民日报天都要塌了似的。
先生看出我的情绪变化,并没有直接安慰我。“你知道为什么天底下成功的人少吗?”先生换了个话题。我茫然。
先生接着给我上课。“你注意一下身边的人,大约只有10%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其余多是昏昏噩噩地过了一辈子。但是,在这10%的人当中,真正能想办法去实现目标的大约又只有10%,其余的人即便有目标,因为不去努力找办法,目标沦为梦想。而在这10%的人当中,真正能够做到有耐心,能不屈不挠地坚定信念,坚持下去的又只有10%。多数人虽然有目标,人也聪明,也能找到方法,但就是缺了耐心和恒心,一有挫折就放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所以芸芸众生,真正能成功的人凤毛麟角。”
先生话锋一转:“我知道你想来人民日报,但是这个目标不能是你人生的全部目标,而只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手段。能来最好,来不了你也失去不了什么,你还是你呀。受到这么一点挫折就情绪低落下去,你成得了大事吗?”
接着,先生讲到了自己:“你看我,从1986年就是副总编人选,每次换届都被考察,都给你一个巨大希望,但最后提拔的都是别人。如果我像你一样沉不住气,或意志消沉,我还能工作吗?”
最后先生对我说:“就当没这个机会,你原来怎么活的还怎么活。来不了人民日报也不会死人,人生的路还长,以后机会有的是。”
从先生那里出来,我认为调动没戏了。虽然经过先生的开导,但说实话,依然觉得命运弄人,心情很沮丧。
一天夜里大约12点,我突然接到先生的电话:“你写过入党申请书没有?”我一下被问楞了。“如果是入党积极分子,你的调动就好办了。”事情一下子峰回路转,我的调动就这样又起死回生。
原来,虽然先生当时没有对我做任何许诺,但是,他尽了他所能及的最大力量帮我,甚至找到了报社的最高领导,非要把我做为业务骨干,破例调进来。
1995年10月,我正式到人民日报报到。可惜的是,我到先生身边工作半年后,他却调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了。
帮朋友有很多帮法,顺水的忙,一般大家会帮。而费力费事的忙,不少人就做不到。比如上面一篇文章说过的张律师帮我排队的忙,对多数人来讲都不容易。而不仅费事费力,甚至对自己还有负面影响的忙,绝大多数人都难做到。而先生帮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
艾丰先生二三事(2)(2)
我和先生,非亲非故,那时侯认识还不到三年,他老人家能那样不遗余力,不顾后果,不惧闲话而且不图任何回报地帮助我,这种忙一般朋友绝对难做到。
的确,艾丰先生帮我没有图任何回报。这些年来,因为先生对我的教诲和巨大帮助,我对他的恩德时刻铭记在心,也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而先生却对我这种很自然的行为和心情感到不安,甚至认为并没有帮到我什么。先生的境界恐怕正是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吧!2007…05…16评论:现在这种知恩图报覃贤茂点评:萧然兄写到自己的恩师艾丰先生,言辞中总是款款情深,但似乎又略带一些怀旧伤感的温润意绪。
逝去的生活,旧日的时光,我们青春的成长中那一片片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阴晴变幻的风景,能够有如此纯洁完美的导师,给予携手和指示,这将提升我们的灵魂勇敢而无畏的向前飞行,青春由此也得以健康向上的成长,获得柔韧而从容的特质,理想的事物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永恒的节奏和弦律在回忆的背景里,开始了感恩的歌唱。
滴水之恩也难忘(1)
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之——滴水之恩也难忘
这个世界上,除了个把恶人和大善之人,大多数人是将心比心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做不到的话,至少可以还你七八寸。因此,你为别人付出的多,这个回你8寸,那个报你7寸,你获得的回报自然也丰厚起来。而更为关键的是,你的付出会让你的路越走越宽,朋友越来越多。(提要)
我的中学同学张利国,律师,绝对的成功人士。
我和他交往近30年,同学情意笃厚,彼此的帮衬也不少。但是几十年的交往里,他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帮助,却是一件看起来很细小的事情。这件小事我至今而且一生都不会忘记。
那是上大学期间,我在四川,张律师在北京。每年假期返校,在成都读书的我必须在北京倒车,因此少不了要在北京站签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铁路紧张程度绝不亚于今天,因此不少同学在北京签字时虽然排大半天长队,但经常签不到座位。
那时候火车开得慢,到成都要两天两夜。签不到座位的人运气不好的话,站到西安甚至宝鸡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对于家远的同学,每年返校都是苦旅甚至畏途。
而我大学四年,没有一次在火车上被“罚过站”。并非完全靠运气,张律师的鼎立相助帮了我大忙。
别以为他在北大上学就有什么神通,能通过“后门”帮我搞到座位。他帮我完全是靠身体力行的笨办法。
我从老家坐火车到北京是中午,张律师一般会早我几天到北京,因此他会当天一大早到拥挤不堪的北京站帮我排队。等我到了北京,他也差不多排到了窗口,我很快就能签到去成都的座位。就是这样,他通过自己在拥挤的人流中“罚站”,免去了我在火车上“罚站”。
写成文字,看起来稀松平常。但仔细想想,二十几年前张律师此举相当不容易。从北大到北京站,至少要坐一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当时又是暑假开学高峰,在签字窗口排队少说又要两三个小时。而且车站的环境又脏、又乱、又热,此种辛苦想想都让人害怕。
扪心自问,这样的热心助人,恐怕我很难做到。但是张律师为我这样一个中学同学,却无怨无悔地做到了。而且,多年以后,我和他讲起二十多年前这桩旧事,他已经记不起来。可见,他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今天的张律师事业已经相当成功。我和他以及很多人说过,他的成功,除了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与他这种不计回报、真诚助人的热心分不开。
艾丰老师曾多次教导我,这个世界上,老实厚道之人最终不会吃亏。现在我愈发觉得这话在理。
这个世界上,除了个把恶人和大善之人,大多数人是将心比心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做不到的话,至少可以还你七八寸。因此,你为别人付出的多,这个回你八寸,那个报你七寸,你获得的回报自然也丰厚起来。而更为关键的是,你的付出会让你的路越走越宽,朋友越来越多。
比如张律师为我排队,虽然这样的帮助不会直接对我的人生轨迹产生什么重大影响,但是,二十多年过去,我仍旧念念不忘。在我,这是滴水之恩难忘,会把他看做一生的朋友交下去。一旦他需要我的帮助,亦不在话下。于他,众多不经意间的善举,会种下了大量善根,善报自然也就源源不断。
你说,这样的人能不发达吗?2007…05…10
评论:
也是种善因得善果,就算不能发达也可好人一生平安快乐。(匿名)
受到启发!不要计较自己为别人付出了什么,懂得牢记自己从别人那里收获了多少,自然会快乐起来!(尘)
你这朋友很好!真的!很多人做不到。(无敌老金猪)
我家老弟也是这样。大学毕业很多年,他外地同学到京都是找他给买火车票。他们以为是这个记者同学有路子,其实,每次我老弟都是亲自前去排队买票。而且排一夜队也是常事。(一星半点)
滴水之恩也难忘(2)
覃贤茂点评:
读书和交友装点了我们的青春。
我已经说过,特别喜欢萧然兄这几篇怀旧的文章。似乎从中,我也看到了我逝去的旧日的时光。
我是一个怀旧念旧的人,我想这一点和萧然兄应该有相通之处。
春梦了无痕,旧日朋友怎能相忘。而这些回忆的文字,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感恩。
在回忆中,那些本来已经变得像梦境一般模糊和遥远的故事,再次生动和鲜活起来,重新获得了一种永恒的纯净品质,而我们的心灵也再次得到了净化。
尘世烦俗的忧愁和痛苦,已经蒸发和消失在叙述的文辞之间,而言词之外,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却飘动出一种轻盈的熏香和甜蜜温柔的气息。
纯洁的精神,超越了肉体和俗世的界限,这种神奇的魔力是怎么样获得的?
一切善缘,皆由善生!
我的第一位恩人逢阳(1)
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之——我的第一位恩人逢阳
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对自己也是一份快乐。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记的都是别人如何负我,心情定是愤愤不平,哪里还有快乐?因此,要想“和谐、健康地相处”,感恩是一剂良药。
(提要)
网友“千江月”在留言里说:“正如博主所言,绝大多数人都是充满善意和温情的,可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彼此信任,消除猜疑的却为数不多。创办和谐社会这个议题有点大,希望能够向博主讨教一下: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与同学、与同事、与领导、与恋人、与其他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人员怎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