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

第46部分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46部分

小说: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姓,一天前还在为日军的合围而惊恐,不过,经过一夜行军未遇敌人踪影,
情绪渐渐趋于乐观。他们的感觉没有错,长官部的确已经跳出了合围圈。

日暮时分,几名记者求见总司令李宗仁上将,既有获取新闻的目的,也
是为了辞行。明日一早,他们就要和长官部分道扬镳,返回武汉了。

几天未见,李宗仁一扫前些日子的严峻神气,笑哈哈地站起来,“欢迎
欢迎,请恕罪!”李宗仁双手一拱,全然没有一点大军统帅的样子,若不是
化险为夷,恐怕不会有这么轻松的。

“前些日子军情紧急,无暇,也无心向你们相谈,还望你们这些无冕之
王笔下留情。不过现在好了,不仅长官部,其他各路部队均已脱离日军包围。
我放心了,你们也可以放心了。”

“李长官,徐州一战有惊无险,几十万大军安然无恙。不过,日军恐怕
不会就此罢手,战局今后将如何发展,我们想听听李长官高见。”

“谈不上高见,你们明天去向何方?”李宗仁明知故问。

“回武汉呀。”记者们不解地回答。

“那你们可要小心点,你们会把日军引到武汉去。”李宗仁佯作嗔怪地
说道,随即又正色指出:“八方烽火聚武汉,武汉是下一阶段中日战争的新


焦点。”

战争打了近一年了,中国东部国土陆续沦入日军手中,北平、南京、上
海、天津等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一个个失守,剩下的大城市已经为数寥寥,位
于长江和京汉铁路上的武汉已成为中国抗战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人当然不
会放过武汉的。

日本人早就盯上了武汉。1937 
年12 
月攻占南京后,日本一直以为中国
政府会乞和求降,未曾想,如意算盘竟未能实现。一气之下,近卫首相不顾
一切地向世界宣布,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表达了与蒋介石誓不两立,
必须赶尽杀绝而后快的决心。

既然下了决心,日军大本营当然就要考虑如何用军事手段彻底打垮中国
政府的策略了,从1937 
年底开始,日军大本营内部着手研究下一步战争计
划,攻占武汉被提上了日程,连徐州会战也是作为武汉作战的前提而实施的。

在考虑攻占武汉的时候,日军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提出了自己的
意见:

从历史上看,只要攻占武汉,就能支配中国,通过武汉作战,可以做到
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大半的目的,只要控制了武汉,即可控制中原,进而从
实质上支配中国。

攻占武汉很可能成为中国屈膝求降的又一个契机。

得中原者得天下,情报部的这一判断促使日军大本营下了决心,
5 
月底,
大本营下令,在年内断然实施武汉作战,为此,在中国大陆作战的所有部队
停止回国调动,国内继续动员增兵40 
万人,并为武汉作战提出了32。5 
亿日
元的战费预算。

6 
月15 
日,日本政府和陆海军首脑陆续来到皇宫,参加最后决定武汉会
战的御前会议,如同以往的御前会议一样,天皇神色肃穆,极少说话,在凝
重的气氛中与会人员逐一奏明了关于武汉作战的原因,计划和目的。待海陆
军首脑发言之后,近卫首相接着指出:

“中国事变虽因徐州陷落,已见战局之一大进展,唯其前途尚辽辽。为
彻底扫倒倚恃第三国支援,标榜长期抵抗之国民政府,今以日本有史以来之
大军,于海陆空来奋战,以达成帝国所期目的。”

天皇身边的宫内大臣发话询问,“集中国力实施武汉作战,能否达到结
束事变之目的?”日本的御前会议通常决定重大事项,然而,天皇本人往往
不亲自询问有关事由,而由宫内大臣代为查询,这已形成了一种惯例。天皇
的至尊至贵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听到询问,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沉默不语,他们实在不敢在天皇面前夸海
口了,战争刚爆发的时候,他们这些军政要人哪一个不是成竹在胸,屡屡在
御前表示“三个月内结束战争”、“攻占南京即可凯旋”等等,可直到今天
战争仍在继续,实在有负天皇圣上的殷殷期望。

新任陆军人臣板垣征四郎中将垂着头不敢正视天皇,仅从眼角处瞥一眼
近卫首相。首相双目微闭,毫无答话的迹象,似乎在说,这个问题该由军人
来回答。板垣又瞅瞅海军大臣和海军军令部部长,他俩人也默然不动。海军
也力主实施武汉会战,可他们毕竟只是辅助陆军。板垣捱不过去了,只好嗫
嚅着答道:

“此次作战,帝国动员了开战以来最大的力量,除了所有兵工厂外还动
员了400 
多家民营工厂,昼夜不停地从事作战物资的整备工作。计划由华中


派遣军所辖的13个师团实施作战,此外,还配备了大批坦克、炮兵,航空兵
等特种部队。如果将海军方面投入的力量计算在内,参战陆海军兵力约达40
万人左右。”板垣说的这些在座的各位早已熟知。天皇想知道的是投入巨大
力量之后能否有一个胜利结束战争的结果,他需要重臣们给他一个明确的回
答。

板垣明白天皇的心思,也很想再一次慷慨保证,使天皇圣上安心,可一
年来的战争已磨掉了他的锐气,战争就像一团看不清、摸不着的浓雾一样笼
罩在他的眼前。踌躇过后,板垣低低地吐出一句话:

“陆军方面期待,通过此次作战捕捉结束事变的机会。”

听了这句底气不足的回答,天皇的神气有些茫然,他的目光越过重臣的
头顶,散乱地投向房间的高处。沉默,杀人的沉默。

良久,天皇开口了,沉重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空间传来:

“明治先皇创业以来,帝国伟业与日俱进,我陆海军官兵功不可没,此
次事变久拖不决,帝国雄师百万受制于中国,实乃朕所不欲见者。尔等均系
帝国军政要员,还望为国分忧,激励官民一致奋进,达成帝国之目的,确立
帝国在东洋的永久霸业。此次作战,动员国力之大前所未有,切盼不至变为
虚掷。”

天皇没有继续为难在场各位,仅仅用平静的口吻表达了对武汉作战的希
望。可在场人员的心情更加忐忑不安,无不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不久之后,这个压力就转到武汉的中国人身上。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虽然是5月底、6月初,可“火炉”武汉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暑热。前些
日子,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委员长就已经多次与德国军事顾问研
究过保卫武汉的问题。德国首席顾问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地防御作
战颇有心得,并亲自踏勘了武汉三镇周围的地形,然后向蒋介石提出了非常
详尽的作战设想,甚至连在何处构筑阵地,阵地的形式,布局等等都无一遗
漏。尽管希特勒正与日本眉来眼去,并着手从中国撤回顾问,可在中国的顾
问们仍在为老朋友蒋介石尽最后一把力。在德国军事顾问眼里,政治是政治、
军事是军事,既然是奉派担任蒋委员长的顾问,就应该像一个职业军人那样
贡献自己的才学和智慧,更何况中国方面对他们是信任有加。

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不,早在开战前好几年,德国的军事顾问们就成为
蒋介石的左膀右臂。据说蒋介石对红军实施第五次“围剿”时就采纳了德国
顾问的许多建议,其中“步步为营”、“碉堡战术”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
用,国共停战后,德国顾问又积极参与中国对日战略的研究计划工作,并深
入中央军各部队,按照德国模式改组、编练部队。战争打响后,蒋委员长更
加倚重德国顾问,淞沪,南京,徐州诸次会战中,德国顾问甚至亲临战场出
谋划策。

结果惹恼了日本人,日本国内报纸舆论大肆渲染德国军事顾问的作用,
甚至一些评论中出现了“此次事变名为日中之战,实为日本人与德国人打仗”
的耸人之言,似乎堂堂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全凭德国顾问的撑持。

日本人也真可以了,打不赢就老老实实认帐,胡拉八扯,找些似是而非
的理由不仅遮不了羞,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别的就不提了,至少在中日


双方最大的会战——武汉会战中,中国人没有采纳德国顾问的教条式建议,
而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作战的。事后证明,中国没有用德国人的建议行事
是非常明智的。

初夏的葛店热浪袭人,不仅由于天气,还因为紧张的施工。葛店是德国
顾问看重的,环绕武汉三镇的环形防线上的一个要点。按德国顾问的设计,
用于武汉保卫战的几十个师将在这条环形防线上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阵
地战。从春天开始,德国顾问们就频繁往来于葛店、横店等环形防线上的几
个要点,手把手地教中国官兵如何构筑阵地,怎么伪装,如何完成火网和障
碍设施等,还常常进入地堡等火力点,亲自检查机枪和火炮的射界是否开阔,
会不会遗留射击死角,可谓细致入微。

为了让武汉卫戍总司令部的各个部队都能有样板可循、德国顾问团请示
军事委员会批准,先后在汉口的横店和武昌的葛店指导构筑了两个模范阵
地。然后,组织各部队团以上军官轮流观察仿效。

这一天,一大串汽车从武昌方面驶入葛店,除了少数德国顾问外,还有
100 
多名各部队的部队长。正在巡查阵地构筑情况的第54 
军参谋长郭汝瑰少
将连忙迎上前去,与他在陆军大学学习时的德国老师史培曼等人亲热握手之
后,即引导一行人逐一观察防御阵地。史培曼顾问走到一处水泥搅拌场停住
了:

“郭参谋长,你们这是在构筑永久性工事,而不是盖民房!到现在你的
部下还掌握不了水泥和砂石的比例。。”

郭汝瑰没有回答,近一个时期以来他的思绪并未放在这类工事构筑等技
术问题上,相反,对环绕武汉实施阵地战的设想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疑虑。
几天前,他回武昌面见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参谋长郭忏的时候,曾当面提出了
自己的优虑:

“武汉保卫战又是搞的一个环形背水阵,全不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
从表面上看,各处均有坚固工事,几十个师放在环形线上,一旦环形防线一
点被突破,几十个师都有被压迫于水际而歼灭的危险。”

“你说的很有道理,陈诚长官和我也担心照这种部署,武汉失守后,部
队也打光了,抗战还能不能继续下去?这样吧!你回去后集中精力考虑一下,
看一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我和陈长官也把你的顾虑向军委会反映。”

从郭忏的谈话中,郭汝瑰感到对目前的会战设想有疑虑的不是他一人。
看来,经过近一年的战争,中国的军人越来越聪明了。现在的问题在于破旧
之后,如何立新?回到部队,郭汝瑰把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贴在墙上,连
续揣摩了几天,脑海中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新的设想。本来,郭汝瑰想乘今天
德国顾问前来葛店的机会与他们切磋一下自己的新想法。可看到德国人如此
热衷于葛店工事,所以打消了原来的想法。郭汝瑰非常了解这些德国军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们留下的烙印太深了,已经变成了他们考虑一切作战问
题的基本依据。德意志这个民族出过不少具有想象力的伟大人物,可也保留
了刻板、教条的传统习惯。“算了,和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