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霓小集-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古水利是文化文明的源泉,人民幸福的利赖。水道是首都大城市的一
种生机命脉。“见水就填”的错误做法,一度盛行,已然造成了相当的不良
后果。已有的水利,不知运用,任其毁坏填淤,成为秽臭之渊薮,则错误将
更加严重。如二道沟者,目前河身基本完整,稍加维护,立可改观。污秽一
除,逐年增植河柳,不惟护堤,抑且晓风残月,碧树清流,将成为首都郊坰
中一大特色,一大胜境,不独造福于居民,亦能增加旅游景观。高瞻远瞩,
合理利用,有百利而无一弊,以此时之微劳,收无穷之远福,何乐而不为?!
谨向首都市府建此刍议,幸垂鉴焉。
图书馆与学术生命
图书馆,这名称本身就标志着中华文化文献的历史特色。此三字中,前
二字是关键词,来源于“河出图,洛出书”,见《周易·系辞》。学术界对
河图、洛书的解释不一。例如有人从“龙负图,龟负书”的传说来设想,便
以为是古代河洛水患冲决了商代王室贮藏的“龟甲”文献刻字版片,漂现水
面,便是那种传说的真相。但那只是凭了近现代的“甲骨文”的知识范围而
加以揣测之词,把古史真实看得太简单,把先民的文化智慧看得太幼稚了。
恐不足即为典要。
比如,“图书”一词的另一通行义,就是印章的别称。我从幼时即熟闻
此词此义,自己也常说钤印是“盖个图书”。此语来历应亦很古了——透露
了这一“符号”的信息内涵——上古之河图洛书原是一种符玺重要文物,有
图象,也有原始“书契”,即汉字的祖形。后世立碑,石座雕为大海龟,雅
名赑质,其实也还是“龟负书”的文化观念之艺术体现。
总之,中华古书原本图文并重,“左图右史”,以及陶渊明的“流观山
海图”,图即为“图经”者是。这个中华古老文化传统意味深长,价值宝贵。
从我们中国来说,图书馆的“馆”字也包涵着历史文化进展的背景与“侧
影”。图书之所以珍贵,因其稀少难得,故古时只能帝廷侯府才拥有之,庶
姓求之维艰维困,这不能只批判“统治阶级”或“贵族集团”,须知在造纸
术与印刷术发明发展之前,钞得一部书是个十分巨大的工程,一般人安能有
此财力时力?“洛阳纸贵”一则典故和汉代“石经”立碑、士子观习摹写以
至车马填塞的史迹,生动地说明了“图书馆”在那时不可能属于广众。就是
到了清代,要刊刻一部文集也还需几千两白银与经年累月的时光。以皇家之
力,《永乐大典》只能“复制”三部(一说只是两部),《四库全书》算“进
步”了,但也只能分七庋阁而已。
图书馆的优质,第一在于收藏的富有与齐全;第二就是借阅手续便利—
—这也就是管理制度与开放意识的好坏与高下的事情了。燕大借书,填一个
条子,几分钟即见书到,再在书卡签个“学号”(学生的代名)就完事了,
马上就可看书了,真是一种至大的快乐与福气。馆员也好,可说是“百借不
厌”,我填的借书单一把一把的,从未见他们“烦”了。
我需借之书,百分之九十九是“馆有”的,可见其富!小部分适逢“已
借出”,便终未及再去寻借,故引用有时未周,并非馆藏不富之故。
一离开燕大,我再无此乐此福了。我提这些,是为了让人知道它对学术
研究真是“性命攸关”的宝地!
图书馆万万少不得的,也要努力办得更好。
《老残游记》写到了私人名家的书府,有诗咏道:“沧苇遵王士礼居,
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嬛饱蠹鱼!”这种叹慨十分感
动我的心魂。因为,私家大藏书府库,有大功,也有大隐患——就是不能发
挥作用,成了“古董”,一个“深锁”,固然有安全保护之效(过去发生过
“学者”在图书馆偷书转卖的事),但正是“锁死”了!再者,蠹蚀鼠噬,
湿浸气腐,还不时要来一场天灾人祸!“绛云一炬”,万卷灰烬,千载痛心!
可为炯鉴。
所以在我们,建立图书馆并非易事。至于现时,看“闲书”、漫阅散读
拾零册的不在话下,若想认真做些学问、研究课题,个人也买不起几种大书,
——买了也无处可放置。所以,图书馆就是一个国家的文献、民族的文化的
宝库,也就是精神的命脉,学术的渊薮。
我们中华民族的延续与文化的发展,国力的富强,都少不得向图书馆寻
求智慧与力量,知识与策略。我们必须珍视图书馆,它才是最大的“国宝”,
怎么赞美它也是不为“张皇”太过的。
从个人来说,我是个书生,志业皆在于研究文化文艺的课题,于是我与
图书馆的关系是太深太切了。若说我的学术生命的成长、发展、旺盛。。,
乃至间歇、停滞、衰微、荒落。。都与图书馆之有无与便否是息息相关的。
我自幼好学,喜欢思考探究问题,而寒家苦于无书可资稽考。中学时代,
我经历三校,图书设备皆未留下多深的印象,也谈不上运用;一到燕京大学,
我真如“盆鱼纵壑”,可谓得其所哉!
我的学术生活,严格说来,是从大学开始(尽管高中时已写论文),而
燕大的那座外观不大而内蕴丰富的图书馆,成了我的“家”——因为除了上
课到教室以外,全部生活,只要是“开馆”时间,我必定是在那里的。若逢
闭馆休息日,我就真如一个“无家”的游子,惶惶然无所归着,满怀的“失
落”感。至于宿舍,那只是夜眠和午休之所,我对它并无多大“情缘”。
拿拙著《红楼梦新证》来作例说明:此书完完全全出自那所优良富美的
大宝库;粗略统计,所引书籍约七百余种,都是馆藏——那时进城到北京图
书馆的条件很不容易,只有一二次罢了。
因此,没有那座“学术之家”,我是无法写出研究论著的。一旦离开了
大学,包括读书与执教两个阶段,我没了图书馆,我的学术生命就逐步萎顿
了,就没有什么大成就可言了,一些“雄心壮志”(研究计划),都成了泡
影,零散的心得,也自然随之化为云烟。这种无形的“文化损失”,主要由
图书馆之不再予我方便而决定。不做我这种工作的人,是难以估量一所图书
馆的价值与作用的。
烹饪与革新
在中国,烹饪是技能,是艺术,是文化,是生活,是学问,是哲理,并
且还是作相之铭言,治国之大道——你莫以为我是在这里胡拉乱扯,“语无
伦次”,且听我粗述鄙意。
烹饪是文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道理安在?我们都知道,人类发现火,
是文明的开端之契机。知道了火,首先运用它的结果是懂得了熟食。熟食不
但“好吃”,而且使“人”脱离了“野兽”状态,熟食对人的身体、智力的
发展变化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而烹饪的意思,本来就是熟食,即此可见
烹饪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了。
何以证之?你查古字书,就会看到:
一、《诗经·匏叶》:“采之亨之”;《笺》曰:“亨(古烹字),熟
也。”
二、《方言》:“亨,熟也。”
三、《诗经·楚茨》:“或剥或亨”;《传》曰:“亨,饪之也。”
四、《方言》:“饪,熟也。徐、扬之间谓之饪。”
五、《论语·乡党》:“失饪不食。”《注》云:“失饪,过熟也。”
我想这足够了,足够说明烹饪本来并无其他深义,就是熟食。
记得读过一本英文书,它想象原始人类第一次发明熟食的故事,说:有
一次,一个人在火堆旁边吃猎来的“野味”,一不小心,失手将那食物落在
火中;等他费了一番手脚,将它从火中取出来重新递进嘴时,惊奇地发现这
块食物比未落火时格外地、异常地“香”!于是他不禁发出一串惊讶和赞美
的兴奋的声音(那时语言还未发达呢)。同伴们得知以后,都来模仿这个惊
人的大发现的做法。。。人类的熟食——文明的开端,就是如此而起的。我
想,这个想象恐怕没有任何学者还能来“证实”它,但听起来颇觉合情合理。
用火,熟食,这是烹饪的第一阶段。
然而,说是“第一阶段”,可能还有人提出异议。为什么?因为果如上
述情景,那种做法只能算是“烤烧”门类;后来一般把东西放在火中烧、火
旁烤,恐怕不叫烹饪。假使问题确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再引《说文解字》,
它注解“烹”,说是“煮也”。在《周礼》的注疏上,也有同样的训诂。
既然是煮了,那就发生两大问题:一个是光火不行,还得有水,所谓“水
火既济”者是;一个是要加水就牵涉到须有“容器”这个工具的事情——这
就是瓦鬲和铜鼎(铁锅那是很晚的事)等类炊具了。知道制造、使用器具以
烹饪,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才又达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鼎这个器物,据《说文》,乃是“调和五味之宝器也”。这句话十分重
要。《易经·杂卦》:“鼎卦,巽(木)下离(火)上,取新也。”所以依
《鼎·大象》传疏,说是“木上有火,有烹饪之象,所以为鼎也。”由此可
知,饮食的进化,熟食之后,逐渐发展,才到懂得调味的另一阶段。调味于
是成为烹饪的一个最关重要的特点。可以说,没有调味,也就没有烹饪——
烹饪也可以说成“烹调”,这个道理就异常分明了。
最善于“调和五味”,这就是中国烹饪的最大的特色。神农尝百草,掌
握了一切植物的性能滋味,以之充饥、养生、疗病;中国医师处方的基本特
点就在于能够“调和”,运用众多的药味而使之综合调济于“一炉”,发挥
出全新的性能和作用,因此中国的食物烹饪的“精髓”,同样是这个综合调
济。须知,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见解,也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人们可能熟知,我们祖先喜欢把良医和良相并列,因为前者治病救人,
后者为民医国(有作相之材的叫做“医国手”)。但人们未必都记得我们祖
先更喜欢把良相比作好厨师。
《书经·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代殷高宗任命傅说
(人名)作相时所说的两句名言。盖盐代表咸,梅代表酸,是作羹之所必需。
唐代诗人颂扬相国,就说“盐梅金鼎美调和”。你看,好宰相不就比作了一
位高明的烹饪师了吗?
宰相又叫“鼎辅”,译成了“白话”,岂不也就是说:他是“掌锅(或
勺)的”辅佐人材。巧得很,老子恰好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看来,
治国之道和烹饪之理竟然这般地“关系密切”过。
烹饪师的真本领,并没有离开上面我所举的两个最大的要点:
一、要会掌握和运用火候。食物选料再精,制作再细,都弄好了,最后
下锅火候不对,结果也会非常糟糕。其关系之重要,无与伦比。《论语》说
的“失饪不食”,大约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说“掌握”。至于煎、炒、烹、
炸、焖、炖。。,种种做法,其实也就是对火的运用之道。
二、要会调味。烹饪,在某一意义上讲,就是调味的艺术。厨师面前摆
着般般样样的“作料”(这两个字本该写作“芍药”),味各不同,他像魔
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