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霓小集-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过从之缘,得以益厚。时则1952 年之深秋也。
次年九月初,拙著《红楼梦新证》出版,一时旧雨新朋,传为盛事,虽
不相熟者亦缘此而接语缔交。其时黄氏三姊妹,除大姊稚荃在重庆外,筱荃、
少荃二女史,皆在川大,俱有题咏见赠。而彦威先生之七律二篇,尤为用意
之作。今录其一,诗曰:
平生喜读石头记,廿载常深索隐思。
几见解人逢阮裕?还从自传证微之。
雍乾朝局何翻覆,曹李交亲耐盛衰(谐韵读若“丝”)。
史事钩稽多创获,把君新著可忘饥。
这首诗,是很有份量的,是一位精通文史的大师给予的评价,我得他老
亲笔两次写赐,感到异常的荣幸。
提起这首诗,其先后经过,种种情事,并皆极有意趣。记得书出之后,
很短时期内连印三版,供不应求,到我有书分赠友好时,大约已近腊尾。我
签题了一本,到铮园奉与彦威先生。他见书,面现高兴的神色。不久,即到
新正。大年初二,我要进城逛逛,就在汽车站口,遇上了先生,他见我也来
了,老远打招呼——过年过节这些话一概不及叙说,开口就对我说:“你的
书,我接到后很‘贪’地一下子读完了,甚至耽误了吃饭和入睡!我已作了
两首七律题咏它。”说着,就将诗逐句地高声念与我听,以致站口候车的人
们都惊讶地望着我们两个,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彦威先生当时的那种兴奋的神情意态,旁若无人的风度,至今历历如在
目前。
转眼正月将半,道新兄特邀我到西南师院去过上元佳节。蒙他的至意,
为我邀请了吴宓、吴则虞、孙海波等多位名家开座谈会,各讲红楼版本、史
料、见闻的珍贵掌故,并惠我诗篇。会后回到道新房中共宿,也且不就寝,
我就将如何送书与缪老,他如何一气读完,如何新正初二在大街上高读题句
等情景讲与道新听,道新也高兴极了,于是二人又复齐声大读那两首七律,
学着缪老在街上当众念诗的声口,一同大笑不止。
此时,道新的未婚爱人傅女士来看他,我们二人是“诗痴”,只顾念,
她独自静静地坐在屋角。我次日就将上述的一切一切,作了一组绝句,寄奉
缪先生。如今只记得两句:“一时惊动路旁人”(指先生街上念诗),“冷
落红妆亦可怜”(指傅女士)。先生后来对我说:“你把我们的诗文交契的
首尾一切,都写全了!”因我平生诗句多不留底草,当时很多唱和的篇什恐
怕早已不存了。今日回顾前尘,曷胜欣慨。
往事大半已似云烟了,能记得的只有点点余痕。如我买得一方顾二娘制
大凤砚,是康熙间名流许遇旧物(许遇字不弃,号月溪、真意道人,渔洋诗
集内可考。余家旧藏所绘苍松巨幅,惜已毁)。彦威先生极见赏,为之题诗,
于深夜亲自送来,灯下相对谈砚赏诗。这种过从的真情实况,知者是极少的。
拙著出版后,引起北京特调的事,川大不肯放行,几经周折,我终于在
1954 年春夏之交北归。彦威先生与梁仲华、赵卫邦、华忱之等诸位学长设筵,
殷殷话别,依依不舍。别后,先生寄我七律见怀,其中一联云:“读书似水
能寻脉,谈艺从今恐鲜欢。”其谬许而勉勗之至意,情见乎辞,何能忘乎。
1974 年,彦威先生首次乘飞机抵京以会海外至亲,即蒙折柬特招,于东
城再得把袂快谈。先生云:“我到京,所要会面的,你是第一个。”
1976 年《新证》增订新版,又蒙先生再赐七律。最后,先生与我俱患目
障,书写困难,遂艰于鳞鸿倡和,而蒹葭秋水,落月屋梁,未尝不引领而西
南驰念也。先生遐龄,吾国文化之幸,岂独小生一人之私颂哉!愿先生松筠
长在,书史同光,永续鹤寿,更增龟算。
曹雪芹卧佛寺故居
《春游琐谈》第一卷有一则记曹雪芹故居,谓友人陶北溟云曹落魄后曾
住千佛寺,寺在广安门内枣林街七号。然以余所闻,亲聆陶说此事者佥言是
卧佛寺。后识张次溪先生,征旧闻,亦确言陶先生所称者卧佛寺,不云是千
佛寺。复举已故数先生之所传悉同。白石老人曾有《红楼梦断图》,并题句
云:“风枝露叶向疏栏,梦断红楼月半残。举火称奇居冷巷,寺门萧瑟短檠
寒。”亦即辛未秋日访卧佛寺雪芹遗迹所为作也。次溪先生又云,近有人投
书,乃复指传闻为大佛寺矣。因叹书经三写虚化为虎,况口耳之间,益滋讹
误。访古之事,良不易言,以兹例往,盖可推也。前岁上已曾与次溪同访卧
佛寺。寺在广渠门内稍北,临汽车路,山门无存,遥望与人家无异。今为民
居大院。院中老槐一株,身不巨而古,欹曲有姿。殿一,外粗完好,阶右断
碑平卧。入观,四壁徒立,巨佛枕肱而卧,覆以衾衣。满身髹绘,剥落处见
木雕也。以其制考之,至晚亦明代艺事。殿东端亦民居,未能周视。出洗断
碑,仅辨岁月,则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所树,去雪芹逝世亦既三载,纵有遗痕,
彼时当已扫尽矣。殿周庑悉矮屋,皆断瓦颓垣所构者。居者郭君为言卧佛初
不在此。居后殿,塑座极精,沦陷时某奸拆殿为材,佛乃移前殿,隘不能容
也。草草架置,其环周十八立佛埋于土。今殿中倚而竖者二,其孑遗耳。寺
中一二文物,已徙前门外石头胡同某庵寺。旧有跨院颇幽静,具亭石花木之
致,意者雪芹或有取于是欤。是游兼吊明袁督师崇焕故居,祠庙及墓堂。墓
堂即寺之东邻也。又涉张园故址,桔槔旁小桃一树,盈盈初萼,恍然久之。
其明年春,次溪以丛碧夫人潘素女史所绘《袁居故园图》嘱题,为书《浣溪
沙》有云:“意钓亭荒瓦砾空,小桃无语向人红,去年今日画图中。”谓此
也。其下阕云:“脂砚有神存翰墨,豆棚随意话英雄,墓堂犹在妙音东。”
盖其时丛碧方得脂砚斋遗砚,语非泛设。妙音者,以卧佛寺旧有钟一,铸妙
音寺名,或言寺原名妙音,或言钟当由他寺移此,妙音别有属云。然以余论
之,卧佛名寺皆俗称耳。燕京卧佛寺凡三:西城之卧佛寺本曰鹫峰;西山之
卧佛寺本曰寿安(雍正重修易名十方普觉寺)可以为证。则此卧佛寺固当自
有本名,其曰妙音,亦固其所。移钟之说第揣测为言,非有确见也。以此题
作长短句者未能多见。唯次溪旧有《琴调相思引》,则秋夕过广渠门谒袁墓
兼吊雪芹卧佛寺故居之作,其词云:“素魄波澄乍脱云,携将涕泪拜忠魂。
乱蛩声咽,衰草化秋磷。鹊尾烧残香已尽,西风吹梦了无痕。鬓丝禅榻,消
得几黄昏。”余又有为次溪《题白石梦断图》自度曲云:“几片行云,一角
残蟾,丹翚便出层楼。虫鱼惯见,谁知老笔此风流。满帽西风,多情问古,
巷冷记寻游。沙窝路,何许雪旌霜钥,对琉璃佛火不胜秋。瞿昙示倦,槐柯
卧影,此间曾系虚舟。红豆通辞,黄车托体,当时意兴岂闲愁。百年已新周
命,看文星光焰,惊动十洲。思巨手,更三毫上颊,传神写石头。”广渠门
俗呼沙窝门。清制,广渠门归正白旗汉军守辖,雪旌指此。意谓雪芹则内务
府正白旗人,或因白旗亲故牵绪而寄寓耶!弱笔殊不足当此佳题,录之聊备
掌故云尔。
定庵笔下见红楼
西子湖边,钱塘江畔,地灵人杰,时出异才。诗人龚定庵,至今仍为无
数读者倾倒。光焰不没,膏馥犹能沾溉后来,亦湖山灵秀之所钟毓欤。
定庵诗,奇芬逸想,应接者如在山阴道上行;我以为,奇芬匪罕,逸想
最难。何谓逸想?以今语表之,即“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是。故我常说大诗
人必然同时是一位大思想家。非不爱其文词,特文词之“背后”,有思想在
耳。
曹雪芹,即是一例。
一提曹龚,就又不免想起一个问题:像定庵这样的“才子诗人”,他读
没读过“才子诗人”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若说未曾读过,情理难通。若
说读过,证据安在?
“拿证据来!”——是考证家争论文章撰者的“拿”手的一着,而且那
证据几乎是指像“证件”一样才行。但龚定庵显然不会准备下一张条子,上
面书明:某年月日龚某确曾读过《红楼梦》,下面并有“签章”。现在我要
硬说他读过,必然又有“证据不足”之讥了。
不过,请你读读定庵的这首《世上光阴好》吧——
世上光阴好,无如绣阁中: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万绪含淳待,三
生设想工。高情尘不滓,小影泪能红。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聪。芳香笺艺
谱,曲盝数窗栊。远树当山看,行云入抱空。枕停如愿月,扇避不情风。昼
漏长千刻,宵缸梦几通。德容师窈窕,字体记玲珑。朱户春晖别,蓬门淑晷
同。百年辛苦始,何用嫁英雄?
试看这首五言排律,这个主题和这种内容,在古今诗集中,堪称独绝。
它从何处得想?来自《红楼》,深受雪芹影响者也。
人世之间哪里的“光阴”最好?定庵拟之曰:少女的绣房中实为第一。
这所谓光阴,核其实际,即谓心境者是。古今文学,谁最善经此境?舍雪芹
之外,实无第二人。不见《红楼梦》写到太虚幻境的对联:“幽微灵秀地,
无可奈何天”时,脂砚即批云:“女儿之心,儿童之境。”取此八个字,以
题定庵此诗,确切不移之论,无论雪芹、脂砚、定庵,都会“相视微笑”的。
定庵此诗,揣摩女儿心境,可谓入微。他不读《红楼》,如何体会至此?
静生智慧,愁破鸿濛——“开辟鸿濛”,是雪芹的曲子;“排荡万古愁,茫
茫鸿濛开”,是曹寅的诗句。这种联想,痕迹宛然。“三生设想工”,“小
影泪能红”,都可于《红楼》寻见根苗。——其实,说这通篇都是摹写红楼
少女的,也极恰合之致。
“拿证据来”——已经“拿”出如上。
雪芹写女儿,已泯“等级”——这是他的反封建思想的第一个标志。定
庵则诗云“朱户春晖别,蓬门淑晷同”,正同雪芹之意。我想,朱门蓬户,
本是晋人的典故,定庵借用,暗中以“朱户”代“红楼”,不仅是为谐音律,
也是笔端狡狯,不欲人知其瓣香雪芹耳。
其结句:“百年辛苦始,何用嫁英雄”,颇堪注目。窃以为,定庵此处
并非贬低“英雄美人”而抬高“佳人才子”之意。他是说,女儿绣阁光阴,
止有此限,一嫁随人,便是辛苦之开端,绣阁光阴永难再返矣。故“英雄”
者,泛指“男性”也,且莫呆看了,要紧。必如此,方合诗人定庵之意——
亦方合雪芹之意。盖雪芹之主张,女儿清净,最好永留绣阁,一嫁男子,便
成污浊。试看第五回书中写幻境诸仙女埋怨警幻引来“臭男人”来“污染这
清净女儿之境”时,脂砚之批即云:
“奇笔摅奇文。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
痴心恸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
此为女性批者的心思语言甚明,细心读者当能领会。如此批语,我把它
也引来以解定庵此诗,也是贴切无比。可不令人作深长思乎?
一首不太长的排律,竟然复“生”字,复“情”字,复“不”字,复“如”
字,可谓疏而不暇计其末节,正见定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