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霓小集-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对“时空”一点,举了一个精彩的例证。她说,上面那例子还并非真
正时空铸合的新手法,已令胡先生感到不可解喻了,其实更有“甚”者:如
《霜叶飞》重九词,有“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之句。怎么解——胡
先生恐怕更要大加讥议了。但是请听她的解说:
“梦窗乃竟将今日实有之寒蝉,与昔日实有之彩扇作现实的时空的混
淆,而将原属于‘寒蝉’的动词‘咽’,移到‘彩扇’之下,使时空作无可
理喻之结合,而次句之‘倦梦’则今日寒蝉声中之所感,‘蛮素’则昔日持
彩扇之佳人,两句神理融为一片,而全不作理性之说明,而也就在这种无可
理喻的结合中,当年蛮素之彩扇遂成为今日之一场倦梦而呜咽于寒蝉之断续
声中矣。”
赏音解味,在学术研究中看来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必如是,才有
资格批评那些像胡适论词的假专家,而且这种批评,用不着一点盛气凌人,
汹汹之势,悻悻之言,就批得至深且透了。
继时空一点之后,她论证的是第二个要点,即她所创撰的一个名目,“感
性的修辞”法。
依我的理解,她所说的感性的修辞,可以说是诗人与一般作者之分,造
语有本与自铸伟词两种艺术精神之分。凡是真正的诗人,没有不是从这个问
题上显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色的。造语要有本,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一种
“谬论”,因为汉语这个“东西”很奇特,哪两个(或几个)字才能组合,
组合的结果——意味、效果、引起的感应、联想。。都非常精微神妙,而没
有雷同的。组合成功的词语,诗人要继承运用,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必
需的。但是后来,特别是从宋人起吧,专讲“无一字无来历”,这就变成了
教条,而忘记了想一想“经典”上的雎鸠的那“关关”,桃的那“夭夭”。。
都“来”于何种“出处”?那教条窒息了诗人的五官的直接感受力,也扼杀
了诗人的文学语言创造力。教条也是一种——最可怕的一种“传统习惯”力
量。而梦窗的修辞,偏又违逆了它。这就无怪乎“晦涩”、“形式”、“堆
砌”、“雕饰”之声震耳了。
她举了一个例,恰好是上文引及张先生也提到的,即《高阳台》中的“飞
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叶教授遍举了“鱼”在中国文学中的
表现例证,都是写成自得其乐的一种生物,从不曾与“愁”联上过。可是梦
窗专门违逆传统习惯的理性,他把从来不知愁的鱼,写得也像诗人自己一样,
为花落春归而无限悲感,她指出,“此种将无情之物视为有情、无愁之物视
为有愁之写法,如长吉、义山、梦窗之所为,我以为正是属于此一类型的善
感之诗人的特色。”对此,她又举了“酸风”“花腥”等例,作了精辟的赏
析,被人讥为不可理解的梦窗,才得一吐冤抑之气。我不妨在此加添一个例
证:如我上文所引的“红飞翠舞,玉动珠摇”,我看也正可归入此一大类,
而雪芹却恰好是一个最典型的“将无情之物视为有情”的善感之诗人!雪芹
的诗,为友人极口赞为“有奇气”,被比之为长吉,恐怕与不守传统理性的
词语安排习惯而但凭诗人之感的直接体会去自铸新的文学语言的这一层艺术
大道理,是密切相关的吧。
与创“新”语相伴的,是用“僻”典,二者都是梦窗贻人讥评之主要罪
名。叶教授在文中举了“汜人”和“梅梁”两个典故,详细说明了这些故事
的来历和意义,词人运用手法的高妙。她特别指出说,“汜人”原出于唐人
沈亚之《湘中怨解》,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沈下贤集》无论在当时后世,
也不能归入“僻书”之列,何况南宋词人如周密,也曾用此典故,焉能视为
冷僻?尤令人惊喜、心折的,是她为梦窗写禹陵时所用的“梅梁”一段极为
崇伟美丽的神话作出了精彩的考证:她引用了《越绝书》、《大明一统志》、
《四明图经》、嘉泰《会稽志》、《大清一统志》等地方志书,解说了梦窗
词中素来无人能懂的“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三句。原来,这
是梦窗故乡人人皆知的一段极有意味的禹陵神话,地方民间传说,反映了人
民对大禹的深厚崇敬爱戴的感情,既不难懂,也不“冷僻”、“晦涩”!由
此可见,所谓喜用僻典而致晦的指责,其根本责任毕竟在作者抑在评者?恐
怕正是一个问题。后来之人,知识范围不够广了,甚至十分狭隘了,责怪作
者写的不能为他理解了,这也难说那责难是一定公平的吧。她又说,冯去非
是一位介然自守,不肯阿附坏人权贵丁大全的极有志节的人士,梦窗与之同
登禹陵写作此词,“梦窗之为人,虽无详细之史实可征,然观夫此词所写,
则托意深远,感慨苍茫,固隐然有时世之慨存乎其间者也。”
她举出了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个例子,说他一方面引了胡适
的那段评议,对《琐窗寒》也大加讥评,竟谓梦窗咏梅词“大半都是词谜”,
一方面更举《高阳台》落梅词,而批之云:
“外面真是美丽非凡,真是眩人眼目的七宝楼台,但仔细一读,前后的
意思不连贯,前后的环境情感也不融合,好像是各自独立的东西,失去了文
学的整体性与联系性。”
这正是张炎所说的“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叶教授于此,语重心长地说
道:
“如文学批评界之名人如胡氏与刘氏尚不免于如此,那么一般初学的青
年,既对梦窗词外表之古典艰深望而却步于前,又依据诸名家对梦窗词讥议
之批评而有所凭恃于后,则梦窗词之沉晦日甚,知者日尠,几乎是命定的趋
势了。”
呜呼,这是一位学者在深入探索了她所素不欣赏的一位词人之后所触发
的忧思与远想。难道这种慨乎言之的学者之音,不深深打动我们的心弦吗?
自从张炎起,讥评梦窗为“眩人眼目”,好像罪过在于梦窗“善眩”;
读了她的论文,恍然大悟,原来罪过是在于张炎之流:他们看事情只用“眼
目”,是不肯用头脑的。七宝楼台到了这种“眼目”中,引起的结果有二层:
一是“眩”起来,二是“拆”了它!而这种却往往是最容易受人信奉的“方
法论”。
因此我才说,不一定只是为了“宋词”什么的,为文学艺术,为治学研
经,都应该读一读她的这部著作。
叶嘉莹教授的治学精神,由我如此粗略浅近地自谈杂感,自然很难说已
然得其大要,但是即使拙文粗浅,也可以从中看出,其特色是:她细密,深
入,谨严;她尊重事实,不逞臆,不信口乱道;她不迷信名家、权威。莫说
胡氏、刘氏,就连她平生致力最多的王静安,她对他的论点不同意时,也不
为之回护。这里学问没有“市道”;她不逞才使气,很平实,摆事实,讲道
理,气质高尚,气象平和;她行文极细密周至,原原本本,不厌其烦,诲人
不倦的苦心流露在字里行间;她是比较文学家,文中引了很多西方著名的、
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来作对照说明。甚至不妨说,她对梦窗的研究,是由
广义的比较文学方面受到启示的(对这一点,拙文不及备述了)。最后,她
是一位学者,但她同时是一位诗人;是一位史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鉴赏家。
她的论文,既能考订,又能赏析;既能议论,又能启迪。我以为,这样的几
个条件或因素,很难凑泊在一人身上。
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学者,是不会陈陈相因、自封固步、人云亦云、
貌谈皮相、游词空调、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
叶嘉莹教授,生于北京,就学于前辅仁大学中文系,是词人名教授顾随
先生的高足。我在燕京大学亦曾从顾先生受业,故忝居同门之谊。她以一弱
女子,早年远出,游历讲学,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是她先后留住之所,
世路辛酸,人生坎坷,她是有丰富经历、感受的,然辛勤为学,从无懈容,
终于有成,在女学者当中,国际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卓越名家。她著述、创作
都很富,香港出版了她的《迦陵诗词》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后者卷
末有一篇自叙,“略谈写作此书之动机、经过及作者思想之转变”,对她自
己生平遭际与为学的种种,有详细的叙述。《迦陵论词丛稿》是国内所出的
她的第一部著作,书后的自叙也很重要,可惜此刻篇幅有限,不容我再多絮
絮了。
嘉莹教授的诗词创作,有很高的成就。她第一次回到祖国参观时,感情
激动,写了一篇长达七千字的感怀诗来抒写她对祖国新貌的感受。她现为加
拿大籍,但是她的心是永远与祖国相连的。
我所知于她的,实在还极肤浅,以上所记,管窥蠡测,不足以表其学术
之真际,聊供青年学子识其涯略而已。
1982 年6 月29 日
曹雪芹的根:“诗礼簪缨”
——读谱札记
打开《红楼梦》,便看到作者雪芹为他的家世根由“埋伏”下了“密码”,
他心知日后会有人能够破译。果然,偏偏遇见了我这个好事者,竟在曹氏宗
谱中找着了确据,寻着了他们一族一世的真根。
我有幸读到的,是安徽墩头、江西武阳、河北丰润三部曹谱。从现存各
地的曹谱来说,只是很少数的旧谱。但已经为我们揭示大量的氏族历史信息,
也足够写这一篇寻根札记的了。
《红楼梦》中,假语之间,却总是暗隐真事。即如初叙娲皇炼剩之石,
央求僧道携它入世为人,那僧道便应许将它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
之族”,去投胎历劫。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两句话不过是虚文泛语,意蕴无多,
大抵草草看过而已。殊不知,正是在这种地方,雪芹已然把自己的“氏源姓
本”晓示于我们了。
原来,在大宋开宝七年甲戌(974),曹彬奉诏下江南,去平定南唐——
那位会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后主。第二年,曹彬攻克了南唐的池州(今
安徽贵池),便有一位曹正南,率子侄族众来到曹营拜谒,遂叙明了同宗支
派,本是一家骨肉。曹彬那时已经命他的四个儿郎留意修谱,此四子名唤璨、
琮、玮、玘,而谱事以琮为主要之人。他们已将各地分散的十七处同族分支
都修出了谱牒,因池州又来了新叙族亲,遂又增修了一卷,合共十八帙,而
且有规定的编号:那号也是联成文句的——“荷天地恩,仰日月光,礼义世
代守,忠孝永传芳”,并且每卷都钤以玉印,以昭信实。
曹彬下江南,由樊若水做向导,樊当时领军州事。所以就命樊为此谱制
序并作赞词。那赞词,都是四字为句:
曹氏厥宗,本周分封。诗礼启后,丕振儒风。文经武纬,将相王公。簪
缨济美,宠渥无穷。。。
在这赞词中,“诗礼”、“簪缨”四个大字,已是赫然在目了!
无独有偶:从北宋告终,高宗南迁之后,第一位为曹谱作序的是安徽猷
阁待制河南尹焞。他写道:
“。。况曹氏自汉初名世,以至于今,诗礼传家,簪缨继世,。。今阅
曹氏南渡之谱,图像序传凡数卷。。”
这则是高宗绍兴十二年( 1142)十一月望日之作。
请看:北宋南宋两时期,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