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砚霓小集 >

第49部分

砚霓小集-第49部分

小说: 砚霓小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我常说,我们早该有一部题为《中华笺注学通论》这样的专著问世了。可

惜,至今尚属阙如吧?

经史子集,皆有传疏笺注,甚至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本身即是一部注

释书,那么普通市民、乡间百姓们看的小说唱本,也有笺注本吗?
答曰有的——所谓“评点”,正就是笺注学被及了俗文学而形成的一种

鲜亮的新流派和新做法。

先说说形式的来由。形式其实也是文化的一种产物,并非无缘无故,无
根无蒂的东西。中国的古书册,演化到后来,其形长而不方,“天头”的空
白纸留得很宽;“天头”下面是版框,版框内是竖行的“栏”线,行与行之
间也有相当的隔离;框下也不就是纸边,还有小空地。这种形式,就是由汉
字文化的竖写规律①和读书学子要根据师授的讲解笔记于书上,记的位置或在
天头上,或在行侧边,各就其位。再者,学人程度较高的,独立思考,在读
书时每有体会心得,感触议论,便也利用书册版面的空位,记下那些“小型
的”读书札记。过去真正的读书做学问的,莫不自下此种功夫。这样,便很
自然地产生了“评点”的笺注流派来了②。

① 中华汉字竖行书写,盖从造字为始,即是如此安排:其上一字之末笔与下一字之首笔距离最近,竖写汉
字,由上而下,联联贯贯,故书写最便,节时顺力。西洋字母之联缀书写时,虽为横向,而前字母落笔与
后字母起笔距离最近最便,其理正同,皆合科学。苟不如此,必为反科学之书写法也。
② 前人读书时所记于册上者,有辑成单行者,有连书籍正文合刊为“评本”者。清代纪昀即有《文心雕龙》、
《瀛奎律髓》以及义山诗、东坡诗等多种批点本印行于世,称为“纪评”,是其著例。

“评点”确乎原只是一种上述的“读书札记”。但札记是为了自记自留,

并没有要给人看的意思;而“评点”在性质与用意上便倚重于为给人看给人

解了,虽然这并不抹煞它原本具有的读书心得体会,感触议论的内涵,有时

倒是加浓加重了那种质素,只不过它的讲说是兼有“读者对象”的了。

因此,我们传统的旧版小说,就有了眉批(即写在天头上的)、行侧批、

双行小字夹注等形式,有的还加上回前回后的总批①。我想,这只能在咱们中

国式的书册上出现这样的独特文化形态,在外洋的书上,似乎少见——也偶

有很简短的“书边笔记”,但实在没法(也不曾)形成一种非常发展的、盛

行的、丰富多彩的“评点”格式与规范,风气与体裁。

所以我在此首先要请今日的、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了解这是怎么一回
事,什么来由。然后,方可谈到“评点”本身的其他方面的事情或“问题”。

此际山西古籍出版社贡献于读者的第一批评点新本,共计六种:《三国

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和《红楼

梦》。这六部书,旧时所谓稗官野史,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甚至列为“禁书”。

但从文学史上看,到这六部书出现之时,小说早已不再是说书艺人的事情,

已经落入了文人创作的境域之内。明代文士的一大特点是不但思想活泼大

胆,亦且文笔恣肆自由,打破了已往传统的束缚,各出新意,各有千秋。这

些文人,水平很高,笔致超妙,大大不同于艺人的“话本”。自古道“惺惺

惜惺惺”,文人的心血灵智之结晶,自然引来了文人的赏爱与评赞。于是文

人们出来评点文人小说名作了,——那时的市民读者是还没有评点文人的小

说的能力与条件的。

如今我们所得而详知并且常举的明末清初评点家,就是李卓吾(名贽)
与金圣叹(名人瑞)。李、金二人的事迹,世已习知,不烦多赘,他们都是
名副其实的“奇士”,当时不为世人所解,身被恶名,而且皆不得寿终(一
自杀,一腰斩)。但他们评点小说的影响可实在是大极了!这种影响不但被
及于士林,也深入于市井民间,以至穷乡僻壤。李卓吾本身,在正统士大夫
眼中是个可怕的“邪人”,其论述悉属“异端”骇人之说,主要是个后世所
谓的“思想问题”,倡导“悖谬逆乱”。金圣叹则将重点标志在一个“才”
字上,他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
厢记》六部中华文学代表作品标称为“六才子书”,各加评点,一经品题,
耳目一新,立即风靡天下(连清代第一朝少年皇帝顺治都能背诵他的评本《西
厢记》)。从此以后,小说剧曲,倘编印不出评点本子来,简直就“不成气
候”,难以行世——评点本成了标准版本,规格款式,金批本就成了带有权
威性的“定本”!

金圣叹的评点自然接受了李卓吾的影响教益,只是他既以“才子书”标
目,当然他的文学欣赏成分就加重得多,他特别注重“文笔”的评论。而他
那种满腔的热血激情,对读者的感染力十分强烈,真能“抓住”每一个看书
之人。金君的那种极口赞美前代小说作者的“锦心绣口”的批语,真能使阅
书人为之眉飞色舞,而他那种为书中人物的遭遇命运而发出的“普天下才子
佳人、忠臣义士,齐来一哭”式的呼唤或“号召”,也确能令看官读者们随
之而泪下!

这样的评点,对于普及通俗文学,对于提高一般人的审美水平欣赏能力,

① 亦有只加回前回后总评者。此盖原书空位太少,加评不便,亦属原因之一端。

所起的作用之巨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更是难以估量的。
这就是我想到的评点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要点与特色。我以为这是中华

的独创,外洋未必“也有”①,值得我们自珍自重,十分宝惜这个传统。

评点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种讲解、辅导、指引、提撕,所以也就有点

儿像教师的“讲义”;但它异于“讲义”者又在于几点:一是很少用“填鸭

式”硬灌法,而以启迪浚发为主;二是它很讲“平等”——不像自踞“台上”,

务在“训人”的那种自高自尊的派头神气,而是平易近人,总是在读者的同

一地位上,拉他们来共同欣赏讲论那些古人往事,悲欢离合,治乱兴衰,—

—设身处地,共鸣共受。这种风格,大约也还是中华文化上的循循善诱、诲

人不倦的崇伟精神吧?

有人说,评点者总不过是他个人之见,一己之言,它的影响既然巨大深

远,那它如不正确,则是贻误读者,害人不浅;倘如此,又何以值得全盘肯

定?应该看到它会流弊丛生。

这个意见是不错的。但是万事皆有利弊得失,哪有都是“一面”的“纯
粹”的?当看谁为主次,以定取舍。比如还拿教师的“讲义”作比,难道教
学的先生所讲所授,就不是他个人一己之见之言?不管教材多么文本“固
定”,讲解发挥,也绝离不开个人的心得体会,否则的话,那“名教授”与
“冬烘先生”之间不就该划等号了乎?

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倘不如此,终将无以表达我对山西古籍出版

社印行这套评点丛书赞喜的理由,那会被人误为也无非是“尊题”的文词,

“顺口”的好话。

今日肯来恢复这种濒于断绝的评点传统,是值得赞扬的行动,这无疑会
为弘扬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增添一簇美好的锦绣。况且,重要的一点更在于:
今日能来从事这种评点工作的学人们,毕竟不会再是李卓吾、金圣叹的“复
活”,他们具有前人不能有的新的优越条件,学识思想,又经过了数百年的
洗礼更新,他们的评点成绩就会展现出过去所不能有的水平与光色。这也自
然是我乐为之序的一个原因。

“评点”,已经成为一种文体的专名,它自有体段风规,不与众同。旧

时也有“评批”、“批点”、“批评”、“点评”。。小小变换的称呼。那

“批评”,不与今世的“挨了批评”同义,那“批”与“大批判”更无交涉,

不可误会错觉。“点”原指“圈点”——也是我们独创的“文艺批评”的形

式:赞赏的文句旁,加圈,次者加“点”,最好的还加“双圈”“密圈”,

坏的、败笔,旁则划黑杠子,可谓“态度鲜明”,毫不含糊的。圈点,本来

是读断句逗的符号标记。“点”又有贬义,因为“文不加点”的点则是点灭、

抹掉、涂改了。但不管怎么解,我们的“评点”,主要精神是欣赏赞美,发

挥表彰,而不是相反。循是以推,这套名著丛书,为何要出评点新本,其主

旨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套丛书之第一批恰好是六部书,我想不妨给它取上一

个新名目,叫做“新六才子书”。真的,这确实是中华明清时期的六位大才

子的伟著杰构,当之无愧。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体会到:这六部书中还包涵着


西方小说研究方法,有所谓close reading 者,我姑且译为“紧跟密读法”,即逐字逐句紧盯细究的办法,

但未闻使用何种办法纪录其细读的心得体会。假使有之,料亦与中国评点之风格意趣不同。中国评点,随

字随句即可出以一条或多条,其精神则近乎close reading,或可比较而观之。但西方至今似仍无“评点派”

之流行款式,恐怕也与洋书的横排密行窄边之版式不无关系。


儒、道、释等文化思想与境界的交叉反映,成为大观,但此刻来不及细论了。
而新评点本又不啻花妍而衬以叶美,马骏而副以鞍鲜,使之光采发越,意蕴
昭腾,可以引人入胜,可以发人深省①——这宁非我们文化文艺工作史上的一
大盛举!

由于这还是一次勇毅的试验,也许限于许多条件,做得还不能完全惬心
满意,还会留有不足与未安之处,需要改进;但它的问世,闯开新路,丕振
颓风,奠下基础,影响后来,这却是预卜“贞吉”的。亦序办颂,载欣载兴!

甲戌七月下浣

① 高明的批语真是一种享受,如我举的戚本《石头记》之回后批——“写宝钗、岫烟相叙一段,真有英雄
失路之悲,真有知己相逢之乐。读至此,掩卷出户,见星月依稀,寒风微起,默立阶除良久。”(57 回)
请看,这种中华独有的“评点”,味道如何?好是不好?是文乎?是诗乎?是哲人情种之思乎?

《红搂梦》世界语版序言

亲爱的世界语读者:
你也许还不知道,你现在拿在手中的这部书两个半世纪以来都被人称作

“奇书”。
人们又早已公认共识,这是中国所有无数小说中的最伟大的一部。
你也许会疑问:在欧洲文学观念中,小说本有“新奇”一义,如英语的

NOVEL,正是如此。那么何独这书特称“奇”字?至于“伟大”这评语,也会
有时被用得太滥,不无夸大张皇之例。所以,这部《红楼梦》,到底是否真
奇,真伟大?还待深细探究。

好了,我就来解答你的疑问。
说它奇,奇在多端,但首先应举一点:
这部小说,人人爱读,可是几乎每个读它的人都各有各的认识理解,以

致大家对它不同的解释(interpretation),可以列成一个长串——

(1)有人说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