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人云:
午夜守卫,三人共虔祷祝。虽然各分所管,逐急须臾更替,夜间递相眠歇。盖有昼夜不停日月时刻,长恐修丹之人久远困劣,有误修制。
择地二:《参同录》云:将欲修炼,先须择地。惟选福德之地、年月吉利、洁净之地,方可修炼。若是故墓寺院之基,废井坏灶,战争之地及女子生产秽污之所,皆不可作。阴真君曰:不得地不可为也。
丹室三:《火龙经》曰:选旺方。司马子微注云:炼丹之室,岁旺之方,择地为静室。不可太大,不可益高。高而不NFDD9,明而不漏,处高顺卑。不闻鸡犬之声,哭泣之音,濑水之响、车驰马走及刑狱之地。唯是山林宫观净室皆可。
禁秽四:青霞子曰:一室东向,勿令女子僧尼鸡犬等见入。香烟长令不绝,欲入室次得换新履衣服及勿食葱蒜等。《参同录》曰:丹室之内,长令香不绝,仰告上真,除是蔬食,务在精严。
丹井五:《参同录》曰:虽得丹地,便寻丹井,井是炼丹之要也。昼夜添换水火,添换滴漏,唯在于井。……丹井成,勿令秽污,待水脉伏定,须涤去滞滓。然后任露天通星月照,水
既定,土色已收,方可取之。若得石脚泉清白味甘者是阳脉之水,运丹最灵。若青泥黑壤,黄泉赤脉,铁涩腥味,有此之象,并是水脚交杂,阴阳积滞,不任炼丹。《火龙经》曰:须新水。葛仙翁云:须取泉以备用,不得杂汲使用。若近山有泉清净之水,不须甘水,仍不可杂入用。
取土六:《火龙经》曰:葛仙翁云修炼之器,坛炉之土,并须洁净。司马氏云神室之土不可以凡土为之。自古无人迹所践之处,山岩孔穴之内求之。尝其味不咸苦,黄坚与常土异,乃可用也。
造炭七:《火龙经》曰:葛仙翁云燔坚于净窑中为炭,木臼杵之万下。糯米拌和,捣丸如鸡子大,晒干,烈炉欲焚令通红光,称斤两,旋旋进火,若一候用一两者,旦夕常令数足。
添水八:《火龙经》曰:司马氏注用新瓦NFDDD釜等煮水常如入体旋旋添之,不得冷添也。《黄氏金碧经》云:火易勿过度,分两合宜,其上水鼎,过火盛,只得温暖,勿令成汤,虑有过失。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金丹术炼丹作金的基本步骤和程序(2)
合香九:青霞子曰:降真香半斤,丹参五两,苏合香四两,老鯢根四两,白檀香四两,沉香半斤,白胶香少许。右七味以蜜拌和,丸如弹子大,每日只烧一丸。
坛式十:《参同录》曰:炉下有坛,坛高三层,各分八面而有八门。如云子曰南面去坛一尺埋生NFDDB一斤,线五寸,醋拌之。北面埋生石灰一斤。东面埋生铁一斤。西面埋白银一斤。上去药鼎三尺垂古镜一面,布二十八宿五星灯,前用纯剑一口。炉前添不食井水一盆,七日一添。用桃木板一片,上安香炉。各处置,昼夜添至第四转,其丹通于神明。恐魔来侵,安心守护,致祈祷之词,云谨启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运合乾坤,众魔莫侵……
采铅十一:《参同录》曰:凡采黄芽须用金旺之时,以白露为首。此谓金NFDA1圆时,蟾光盛满是炼丹之时候。炼时须八月,许真君曰冬养子八月。下手以九鼎取黄芽,至十月之内,全在水火停(疑为均,笔者注)匀,阴阳得所,自然化出灵芽。若是水火不匀,盗过铅脚,透入灵芽,不堪用也。亦须受气满足,若气不足,丹亦不伏。
抽汞十二:葛仙翁云:飞汞炉,木为床,四尺,如灶,木足高一尺已上,避地气,揲圆釜容二斗,勿去火,八寸。床上灶依釜大小为之。《火龙经》云:飞汞于丹砂之下,有少白砂亦佳。若刚木火之只可一昼夜,不必三夜也。丹砂之滓有飞不尽者,再留之。砂无出溪桂辰,若光明者,亦可号曰真汞也。注云:鼎上盖密泥,勿令泄NFDA1,仍于盖上通一NFDA1管,令引水入盖上盆内,庶汞不走失也。
鼎器十三:《参同录》曰:还丹非鼎器不成。故混元经曰:坎离为药,乾坤为鼎,四者相抱,谓之橐硁。乾者金也,坎者土也,谓土生金,故号金鼎,非用金为之。鼎者,丹之室也。鼎器全备,万物生焉。鼎象中宫,中宫属土,能生万物,故鼎用土。阴真君曰:须向中宫求鼎器,明知用凡土烧NFDDC为鼎……长短宽窄临时制。造宽则水火之NFDA1不降,窄则水火之NFDA1不行,更自消停。既得鼎器,须置炉,炉是鼎之匡廓也。鼎若无炉,如人无宅舍城墩也,何以安居。故炉以安鼎,收藏火NFDA1。司马氏云:葛仙翁得口诀,予置土火鼎,用鄱阳NFDDC末为白土,匀之入臼,杵万下,为鼎,形如鸡子,高一尺二寸,为盖,安物于中,仍固济,以法泥,水鼎内瓦盆坚者作底,容药,乃进鼎三分入瓦盆中,别以药炉内外了却,以法泥,泥干,安炉上也。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金丹术炼丹作金的基本步骤和程序(3)
药泥十四:黄土、蚌粉、石灰、赤石脂、食盐,右六味各一两为末,水调用之,名六一泥。注云:若以蜜调之,尤紧密不癢。
燠养十五:葛仙翁曰:至药未炼,先须燠养之法……其法坚石或玉石为乳,捶钵以乳二物,各八两,令相制入鼎内,面于东向,研三千遍,讫聚之成块,命曰胚……然后入有盖土釜中,法泥泥干入灰池,文武火燠七日,冷出之,或紫色。如两数不足,则火候有失。别作灰池,预作文武火燠之以备用。二十一日顷刻不可离,故炼丹非三人不可燠养。讫再研之,乃入鼎。鼎中先实,黄土为基,厚二寸四分,象二十四NFDA1,安二物于中,乃下火。
中胎十六:青霞子曰:药在鼎中,如鸡抱卵,如子在胎,如果在树,但受NFDA1满足,自然成熟。药入胎中,切须固密,恐泄漏真NFDA1。又曰:固济胎不癢,变化在须臾中。胎所制形,圆如天地,收起似蓬壶,闭塞微密,神运其中。《金碧经》曰:炉灶取象,图固周坚,委曲相制,以使无虞。黄真君注云:炉鼎、神室、铅汞重重相制,故炉敛火NFDA1以制胎,胎敛火NFDA1以制铅,铅得火NFDA1以制汞,递相制伏,须鼎器密方保无虞。
用火十七:如云子曰:下火时,用实心石七个,烧令通红,以醋淬之,抛于药房内……夜半子时起火,勿令女子、鸡犬见。起火时,用炭五两,烧令通赤,入炉灰盖之,平旦不可失也。其鼎当如鸡卵,其火取日之火,次楠木火,为世败火,堪用九年,并不得用别火,号曰长火水火。
沐浴十八:丹诀曰:卯酉为沐浴。诸家皆以钵研三千遍,此法至微至妙非至人不能
造也。崔公《入药镜》云:研龙使如粉,吸虎自相当。《参同录》云:卯酉二八之门,谓之死NFDA1。前二日半为卯,后二日半为酉,丹家大忌,不进水火,因而语之曰:
此理幽微,世人莫测,可谓神圣。若不明此,岂足以语炼丹哉。
火候十九:古法只是十月。故青霞子云:未尝闻人受胎年三岁而生者也。其间或三年者,作用不同,理则一也。火之斤两无定,为器有大小,药有多寡,要在临时消详阴阳之理,靡差毫厘。
开炉二十:《参同录》云:从十月起首至四月属阳鼎,左旋。五月至十月属阴鼎,右转。丹至困极之时不得暂抛离药时,专听龙吟之声,过此阳极之数,丹已无忧。至十月日全阳归坤,遇丹成就,色变紫金,光华赫然,九转成阳,五行NFDA1足。如云子曰:开鼎时须斋戒沐浴,各披道衣,顶星冠,面南,跪捧药炉,焚香净身,虔诚祷告,启请大道天尊太上老君一切十方上圣真君奉道弟子某甲功成丹鼎……开鼎取药之时,勿令妇人、鸡犬见之。所飞鼎上白者紫金丹,赤为龙虎丹,鼎周四面者为大丹,中间白如鱼鳞片者名神符白雪。
服食二十一:如云子曰:丙黄蜡?子内,闭入东流水,浸三七日,出火毒,入竹筒内面贮于甑中蒸一伏时,去火毒,讫煮汁为丸如胡麻子大,以祭山(以下原缺)。《丹房须知》,《道藏》第19册,第57~61页。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中国古代化学思想的萌芽
纵观整个化学发展的历史,在17世纪近代化学产生之前,化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代时期,化学知识的积累虽然东鳞西爪,十分零散,还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但古代化学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实用部分(或称工艺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在古代,前者主要是依靠工匠们在化学工艺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后者则是在自然哲学家的思辨中萌芽。这些出于古代自然哲学家的理论包含有人们当时对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化学变化的一些认识,成为后来一些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的渊源。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实用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化学知识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古代,实用部分的化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制瓷、冶金、酿酒、染色、制革、制醋等生产工艺中获得的;而理论部分的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则主要是以思辨的形式存在于道家哲学思想之中,并通过金丹家的炼丹、炼金实践活动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具体说来,在道教外丹黄白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三大金丹思想,就以思辨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
这是因为:阴阳五行说把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归纳为客观存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并通过这五种基本元素的相生相克关系去寻找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不仅认为宇宙万物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而且还运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的规律。所以,阴阳五行说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们对自然界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也触及了物质形态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元素论和物质结构论。
而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指导,以万物自然转化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则认为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性质可以改变,物质变化的速度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加以调控,集中并且具体体现了古代人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关系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这无疑可以看成是原始形态的物质反应论。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与中国古代化学知识(1)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中国古代化学知识的产生积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
(1)金丹家在炼丹、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