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50部分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50部分

小说: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气阳气更相摩砺,乃能相生。人气也轮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身之道,安身养气,不欲数怒喜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27页。《太平经》中所阐发的思想在后来道教医学家那里得到进一步阐发。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医学家,在汲取中国传统元气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探索,发展了《太平经》中的思想,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医学思想。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之历史脉络(2)

    道教医学家认为,在由形、气、神所构成的人体系统中,形、气、神这三大要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气是生命之本。传统思想和观念认为形是人体生命活动之宅,它包括人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神则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包括神、魂、意、志、思、智等精神活动;而气则被看作是充实生命的源泉。如同《淮南子· 原道训》所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然而在道教医学家眼中,虽然形、气、神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构成有机的生命整体,但气的地位十分特殊,它是联系形和神的中间环节,是生命活动形与神即身与心相统一的中介,在人体生命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气是生命之本。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上:    
    第一,气聚成形,气是生命形体产生的物质基础。葛洪就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离开了气,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第二,炼气可以化神。生命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现象皆是由气化神所主宰。所以,气不仅是生命形体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维系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神”的物质源泉。故葛洪说: “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在葛洪看来,气是生命之本,人有气则生,无气则亡。道教有身国共治的思想,因此葛洪把气比喻成一个国家的子民,“气犹民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气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就如同子民同国家的关系一样,须臾不可分离,即所谓“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    
    第三,道教医学家认为人体内的元气是否充沛,运行是否正常、畅通,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否。人体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天地之气的变化。道教医学在疾病发生、形成机制的认识上,通过长期观察和医学实践,积累了不少正确的认识,在病因病理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太平经》就以天地之气及肝、肺、肾、脾等脏腑机能紊乱和久苦自愁、忧气不解来解释病因。云:    
    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病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3页。    
    可无久苦自愁,令忧满腹。复有忧气结不解,日夜愁毒大息,念在钱财散亡,恐不得久保。疾病连年,不离枕席,医所不愈,结气不解。计念之,日夜赢劣,饭食复少,不能消尽谷。五脏不安,脾为不磨。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17 页。    
    《太平经》这段话明确表明:“久苦自愁“忧气不解”是导致“疾病连年”和“医所不愈” 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早期道教经典已对疾病产生的机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则把人不能健康长寿的原因归于机体老损、外界邪气所侵害等内外因素,云:    
    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分冷所犯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2页。    
    葛洪认为在导致影响人的患病夭寿的诸因素中,人体内在因素比外在因素更重要。葛洪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世人以觉病之日,始作为疾,犹以气绝之日,为身丧之候也。唯怨风冷与暑湿;不知风冷暑湿;不能伤壮实之人也;徒患体虚气少者;不能堪之;故为所中耳。……苟能令正气不衰,形神相卫,莫能伤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 4页。人体元气不足,抵抗能力差,易为外界的风冷暑湿邪气所中伤。如果能做到体内正气充沛,形神相互契合护卫,就不会伤身害体。因此,通过炼养元气,就可以“养其气所以全其身”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6页。,做到形神兼养、形神双修,达到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道教医学家十分重视和强调炼养元气,形成培养元气的养生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道教养生家不仅十分珍珍惜和炼养自身固有元气,而且还试图通过各种“服气”、“食气”法来汲取大自然之气,以养其身心,从而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的养生方术。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医学家已形成以元气为本,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医学观,其内蕴的医学思想乃是道教养生方术的重要基石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医家辈出,据笔者统计分析,这一时期知名道教医家占同时代医家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二点二,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医学蓬勃发展的态势。参见拙作:《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38页。这一时期著名道教医学家首推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于永明(公元483~493年)初,曾师事孙游岳。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归隐茅山四十余年,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陶弘景隐居茅山期间,撰写了大量道经,弘扬了上清经法,并在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多领域也都有著述,惜多散失。留传下来的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合丹药诸法节度》、《太清诸丹集要》、《补阙肘后百一方》、《华阳陶隐居集》、《古今刀剑录》等等。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之历史脉络(3)

    陶弘景在医药养生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其丰富的医药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养性延命录》为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撰集编写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是书收入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题为华阳陶隐居集。卷首有序一则,对此书编撰的缘起作了说明:    
    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养生要集》。其集乃钱彦、张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规,或得采彭铿、老君长龄之术。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及招损于后患。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卷有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养性延命录序》,《道藏》第18册,第474页。    
    陶弘景采摭“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诸家养生精华,经过“删弃繁芜,类聚篇题” 而成《养性延命录》上下两卷。全书共六篇,分别冠以“教诫篇第一”、“食诫篇第二”、 “杂诫忌禳祈害篇第三”、“服气疗病篇第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御女损益篇第六 ”等篇名。《养性延命录》在系统归纳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方法,堪称魏晋之际道教医学养生学集大成著作。其中所收集、征引的魏晋以前养生著作多达三十多种,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辑录了一些早已散佚的早期养生学著作,如晋代著名养生家张湛的《养生要集》,使其精华部分得以留存至今,泽被后世,弥足珍贵。    
    《养性延命录》不但具有版本学、文献学方面的价值,而且具有医学养生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所总结、阐发的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在道教医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首先,陶弘景认为养生即是修道。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引经据典,从贵人重生的道教生命哲学观出发,反复论述了养生在修道中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 “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已失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 18册,第475页。必须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5页。这种将养生与修道视为一体的思想对道教影响甚深,为道教确立“生道合一”的基本教理奠定了基础。    
    其次,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突出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书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 7页。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6页。    
    陶弘景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教生命哲学大旗,认为人之夭寿、寿命长短操之在我。修道之人如果平时能加强身心修养,注重生活禁忌,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进行调整,就能使身心处于健康状态,防止疾患萌生。关于具体的预防疾病措施,陶弘景总结道:    
    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养性延命录·序》,《道藏》第18册,第474页。    
    陶弘景认为对疾病的预防要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综合地采用存神服气、导引按摩、服饵、食疗、房中等手段。卷上“教诫篇第一”还引张湛养生著作,将养生法则归纳为十大要,即 “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7页。陶弘景所提炼出的这一整套养生理法,具有养神与炼形并重,形神兼养的特点,是对以往道教养生经验和思想的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