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燕谭集 >

第6部分

燕谭集-第6部分

小说: 燕谭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虽万死不足以谢圣时”。于是,把苏轼从湖州刺史任上捉到京城,关在
御史台的狱中。御史台俗称“乌台”,此案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案诗案”。
此案档案在北宋灭亡时被人带到南宋,朋九万编纂了《乌台诗案》一书,清
张■又写了《眉山诗案广证》,使得我们得知此案审讯的全过程。在审讯中,
对苏轼所著诗文无限上纲,最后都归结到反对“新法”上来,可见此案实际
上是新党党人藉苏轼的一些反映现实阴暗面的诗文,以打击旧党党人,使他
们对新党的一切举措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满。舒亶他们是要把苏轼置之于死
地。由于旧党中一些正直人士的援救,上皇太后病笃嘱咐神宗皇帝“不可冤
滥,致伤中和”以及新党中的章惇惇(他和苏轼私谊较好)、王安礼(王安
石弟)等在皇帝面前说情,苏轼被关押了一百余天后,于本年十二月廿九日
降官,责受检校尚书水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身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实际上是个罪官的身分。大年初一这一天,苏轼带着他的儿子出京。那些承
受了苏轼“讥讽文字”的人们也分别受到了降官或罚钱的处分。这桩案子到
此了结。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三月英年早逝,
其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由于他年龄太小,太皇太后高氏(神宗皇帝之母)
一同听政。不久,她以母改子之新政,陆续召回旧党代表人物,如司马光、
苏轼等,由司马光执政。他将新法一件件废除,造成了基本上是旧党垄断朝
政的局面。此时又发了一件针对新党党人的文字狱,叫“车盖亭诗案”。

前面说过,苏轼因诗文得罪,许多“罪名”是被罗织而成的,此案虽然
由何正臣、舒亶、李定等御史台的官员出面检举指控,但有新旧党争的深刻
背景,人们认为其后台就是御史中丞蔡确。蔡属于新党,元祐时期旧党执政,
蔡确因其弟蔡硕贪赃被贬至安州,这显然是旧党的回敬。对于这些蔡心中明
白,在安州夏日游当地名胜车盖亭,蔡赋十绝句,其中有些牢骚也属必然。


其仇家吴处厚因个人恩怨对这十首诗一一加以笺注,其所运用穿凿附会、生
拉硬扯、陷人于罪的手法与当时新党对待苏轼的方法大略相同。我们不妨据
《尧山堂外纪》所记蔡事与苏轼“乌台诗案”作一点比较。《外纪》言:五
篇(指十绝中的五篇)涉讥讽,如“何处机心惊白鸟,谁人怒剑逐青蝇”,
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人;
“睡起莞尔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矫矫名臣郝甑山,
忠言直节上元间。”按:郝处俊封甑山公,唐高宗欲逊位天后,处俊上疏谏,
此事正在上元三年,今皇太后垂帘,遵用章献明肃故事,确指武后以比太后。
“沉沉沧海会扬尘”,谓人寿几何,尤非佳语。“乌台诗案”中记载苏诗《戏
子由》中的牢骚语,如“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道逢阳虎
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被说成讥讽新贵,把他们比作侏儒、优旃,讥
讽朝廷新开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言责。《和刘道原寄
张师民》诗中有句:“独鹤不须夜惊旦,群乌未可辨雄雌。”被歪曲成以刘
恕比鹤,谓众人为鸡,言今日进用之人,君子小人杂处,与乌之不可辨雌雄。
《和陈述古冬日咏牡丹》:“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护雪霜羞。化工只欲
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竟被说成是讥讽执政大臣,把他们比作化工,
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闲也。两相对照;可见新、旧两派政见虽然不
同,所攻击之人又是两相敌对之人,但用的手法极相似。对于蔡确来说,真
有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蔡不屑置辩,也不好辩,被远贬新州。
出人意外的是旧党中的有识之士为蔡作了辩护。身受蔡确之害的苏轼不同意
这样做,他为蔡说了话。旧党内正直的大臣如范纯仁等也不满意开文字狱之
风。他说:“不可以语言文字之间,暧昧不明之过,窜诛大臣。”并告诫说:
“今日举动宜与将来为法,此事甚不可开端也。”这才是远见卓识,是为治
世创造条件的做法。可是被党争弄昏了头的旧党党人,不仅不听范的意见,
反而诬告范与蔡是一党;终于将蔡确远贬至新州。后来哲宗亲政,新党再次
上台,加倍打击旧党。徽宗执政时新党进一步变质,专以党同伐异,怙宠固
位为事。这样必须严打异己者。他们怂恿徽宗确立“奸党”(即旧党)党人
名单镌刻于碑,立于朝堂。这就是有名的“元祐党碑”。还销毁、禁锢了元
祐党人文字。党争越演越烈,文字狱越变越奇,冤冤相报,无有了时。北宋
也就在这种互相报复中灭亡了。


中国第一个出版家——陈起

在市场化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书也是一种商品,大约很少有人持异议。
所以想起操持出版工作的人们,大家名之曰“书商”,认为他们无非是靠出
书赚钱罢了。但是主持教化的部门(现在称为主管意识形态),又不得不谆
谆告诫出版工作者,应该把好关、出好书,把注重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并
勉励他们要做出版家,不要做书商。

当然,现在称得上是出版家的不是没有,我也有幸认识几位,日夜在为
出好书而奔忙。然而一身而二任者似乎更多,他们忽而出版家,忽而书商,
审时度势,随时改变身分。付作者稿费时是出版家,让作者为出好书做奉献,
不要计较稿酬多少;面对读者时是书商,强调物价、工价飞涨,书价定得令
穷书生咋舌。这是我作为读者兼作者常常遇到的,因而也令我想起近代一些
有眼光、有魅力、真正的出版家,也是真正的书商。就靠几台平版印刷机起
家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社的商务印书馆中的历任老板和老总们,如夏瑞
芳、张元济等等,你能说他们不是书商?他们靠出书糊口、发展;你能说他
们不是杰出的出版家?在他们的操持下出了多少好书,这些书不仅哺育几代
人的成长,而且为中国文化的积累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特别是张元济先生主
持的《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涵芬楼秘籍》、《百衲本廿四史》
等都可以说是“存亡继绝”之作,是不用自我标榜就可以传世的,它们在出
版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我们还可以往前看,中国出版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有编印的书籍传至
今世的,就是南宋杭州书肆的老板陈起。他是书商,更是位出版家。

陈起字宗之,钱塘人,在杭州睦亲坊开了一家书肆,他在南宋中叶之后
的诗坛上极为活跃。作为书坊老板,以鬻书为活,陈氏出版了许多宋以前的
重要典籍。他又是个诗人,非常热心地推动诗歌创作。他广为结交,团结了
一群落魄江湖的诗人,大量刻印他们的作品,总名曰《江湖集》,形成了宋
代最后一个诗歌流派——江湖派。而且他还介入了政治斗争,宝庆初(1225)
因写“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风杨柳相公桥”刺及权臣史弥远,导致《江湖集》
被劈版,自己被刺配流放,后因丞相郑清之的援救,不久被赦还。陈氏号陈
道人,传世的诗集有《芸居乙稿》。当时落魄诗人留滞临安的,多与陈起唱
和,到他的书铺盘桓。郑斯立《赠陈宗之》云:“昔人耽隐约,屠酤身亦安。
矧伊丛古书,枕籍于其间。读书博诗趣,鬻书奉亲欢。君能有此乐,冷淡世
所难。。。诵君所为诗,刻苦雕肺肝。陶韦淡不俗,郊岛深以艰。君勇欲兼
之,日夜吟辛酸。”诗中刻划了陈氏的为人,他自甘淡泊,以写诗刻书为己
任,也就是说既靠出书养亲吃饭,又藉以传播文化。他的头脑中不会有“社
会效益”这个词,就凭着他的人格精神,在优秀的文化传承中成为重要的一
环。他的诗不脱南宋中叶以后的风气,诗风类似陶潜、韦应物、孟郊、贾岛。

陈氏是书商,但书在他那里不单是牟利的商品,在价格方面他特别克己。
周文璞在《赠陈宗之》中说:“哦诗苦似悲秋客,收价清于卖卜钱。”对于
穷诗人,他把书借给、赊给、甚至送给他们。叶绍翁《夏日从陈宗之借书偶
成》:“案上书堆满,多应借得归。”杜耒《赠陈宗之》:“成卷好诗人借
看,盈壶名酒毋先尝。”黄简《秋怀寄陈宗之》:“独愧陈徵士,赊书不问
金。”等都表现了陈氏的慷慨好客和他对文化传播的热心。这与当今一些唯
利是图的书商比较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了。


关于陈起所经营书肆——芸居楼的情况,在词人吴文英《丹凤吟·赋赠
陈宗之芸居楼》中有细腻的描写,词上片云:“丽锦长安人海,避影繁华,
结庐深寂。灯窗雪户,光映夜寒东壁。心雕鬓改,镂冰刻水。缥简离离,风
签索索,怕遣花虫蠹粉。自采香芸熏架,香泛纤碧。”从词中可见芸居楼于
闹中取静,既不远离繁华市区,而又深居坊巷,门有桐阴,室内清洁雅静,
缥湘满架,书签在风中作响。主人自采芸香,以防书虫,因为这些书籍是他
的衣食之资,而且是他一生心血所注。的确,陈氏一生刊刻了大量书籍,周
端臣《挽芸居》中说“诗刊欲遍唐”。今世所传书棚本唐人诗集,后题“临
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陈道人书籍铺”或云“陈宅书籍铺印行刊行”者,多为
陈氏所刊。其所刊《江湖集》今已失传,但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所
辑出的《江湖小集》、《江湖后集》统计就有109 家之多。因为不单纯为了
逐利,所以在刊刻时十分慎重(流传到现在一些宋代书坊牟利为目的的刻本,
如“麻沙本”,大多刻得十分粗糙、草率),在纸墨、刻写等方面都非常精
致。这些我们从传世的陈氏刊本和毛氏汲古阁的影本里,可以看得很清楚。
每当我翻阅这些传世精品时,都深深感到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当时俞桂在《谢
芸居惠歙石广香》中写道“春雨书楼閟深静,手抄羲经误未刊”,“点朱涂
黄细商榷,时有烟丝袅风幕”,可见一个严肃出版家的敬业精神。

陈氏与南宋中叶以后卓有成就的诗人,如赵师秀、刘克庄、许棐、敖陶
孙、方回皆有往来,有的还很密切。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彼此也会有所影响。
对于陈起,不仅应在出版史上大书特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地位。


林四娘故事的演变及其历史真相

《聊斋志异》有篇生动凄婉的故事——《林四娘》。这个故事还见于王

士祯的《池北偶谈》、林云铭的《林四娘记》、陈维崧的《妇人集》、卢见

曾的《国朝山左诗抄》和后来的《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等作品中。这说明了林四娘的故事在清朝初年流传之广。林云铭还因《林四

娘记》而名噪一时①。这许多记载当中虽有很大出入,但有三点是共同的。一:

此故事发生在山东的青州。二:林四娘和武事有些联系。三:林四娘的鬼魂

自述生前旧事。(《红楼梦》只叙述林四娘生前事,没有涉及死后,但作者

既名之曰“姽婳”,则可知即“鬼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