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

第18部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18部分

小说: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溃让撟円咨溃!讣艤纭梗胖^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云『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此亦可譯為「出趣」也。 
    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今略釋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圓),三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復「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這就是涅槃的境界——圓寂。圓約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 
    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屬大乘無為涅槃,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而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為夢想所矇昧,因此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槃。今既被般若照見夢想虛妄不實,自然不生顛倒執著,則真心顯現不被所迷了。但此夢想根本是依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了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智慧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這便叫做究竟涅槃。如福德智慧有所未圓滿者則有所求,煩惱業惑有所未寂滅者則有所斷;有所求所斷還說得上究竟二字呢?無所求,無所斷,這才夠稱為究竟涅槃。 
    按究竟涅槃也就是指得「大滅度」——揀非小滅度(只「滅」見思煩惱,只「度」分段生死)。 
    細考究竟二字乃至極之謂,是對不究竟說。小乘有餘涅槃謂之不究竟,今指大乘無餘涅槃,故曰究竟涅槃。究竟二字有人把它作動詞解釋,謂能遠離顛倒夢想便可以究竟證得涅槃。若這,則不一定指為大乘無餘涅槃,可是本經係屬大乘般若部,所明的是大乘理,當然所證不是大乘涅槃是什麼□因此,還是作形容詞解釋——指大乘無餘涅槃比較來得完善。又世有一班不懂教義的人,竟以涅槃認為死的別名,這是根本錯铡模∫溃鶚劇怯芍T佛歷劫辛苦,積行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就以小乘涅槃來說也要積修許多功行才能成就,豈可以一般人的死就是涅槃,這樣未免太失了涅槃的身格。至於僧人逝世稱為「圓寂」,這是拿來贊嘆其修行功圓果滿的一種表示。或者他的功行,已經證到涅槃的境界亦未可知。總之,不能說死即是涅槃就是了。如果死就是涅槃,那末,狗死則曰狗涅槃,乃至雞死則曰雞涅槃。這一來,未免太笑話了。 
   現在不厭麻煩再來把這段文總釋一下:「無所得」,即是無任何自性見的執著。雖則諸法本無自性——皆空——然而有情由於無明夢想的矇昧,妄生種種執著,若無般若畢竟空慧,怎能照徹諸法皆空之理,諸法一經般若的照察之下,一一悉皆現出他們的原形來——皆空(無所得)。因為有所得,則有執著,一有了執著,就要發生「罣礙」,有了罣礙,就免不了「恐怖」則「顛倒,夢想」就不斷地活動著了,那怎能獲到寂滅解脫的田地?菩薩依般若照了諸法皆空,自然不生執著,既不執著,就洠в辛G礙了,既無罣礙,那還有什麼恐怖的呢?既無恐怖,那末,顛倒夢想還不於無形中取消了嗎?於是自然獲到圓滿解脫——究竟涅槃——故曰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 
    菩薩究竟涅槃即成佛道,故下文接著說:「三世諸佛……三藐三菩提」。 
    【合釋】「因為」般若能照見諸法實相,本「無所得」,「所以」 「菩薩」 
「依」了「般若」法門修行而能獲到「心無罣礙」;由於心無罣礙,所以洠в惺颤N可為「恐怖」,因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的妄見,而證得大滅度大解脫的「究竟涅槃」。  
    戊初明菩薩得斷果竟。
 
    戊二:明諸佛得智果
 
    【原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分釋】三世言時之多也,即現在、過去、未來;約豎言,指一切時代。諸佛言佛之多也。諸是不一之詞,約橫論,即指十方世界之諸佛也。 
    佛完全應稱佛陀,我國好略,單稱為佛。梵語佛陀,譯為覺者。其實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為覺悟的人。何故不譯為「覺人」而譯為「覺者」呢?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經云:「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如譯為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牠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了嗎?這與佛說蠢動含臁杂蟹鹦缘睦碚撌菚l生矛盾的。如說不妨礙牠 
們的成佛,那末,以龍身成佛的眾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他為覺龍了!或者以x身x身……而成佛的眾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分而稱牠為覺x覺x……了嗎?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因此,故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麼?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罷了。它把宇宙人生的內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老實說,就是緣起性空啦!此為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結論。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為實法,四大假合的幻埽鼮閷嵨遥幪幟詰偃≈'一場。佛陀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為覺者。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眾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眾苦充滿,認苦為樂;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於中顛倒是非。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為眾生迷夢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為覺者的理由。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眾生不能解脫,就因為洠в杏X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沉淪苦海裡受苦的一群痴迷眾生而不顧,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啟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要使大地眾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三、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自覺慧滿者,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三惑圓斷,三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為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者,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經三祇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為覺他福滿。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現在舉釋迦世尊為實例來說:從出家至菩提樹下□明星而悟道為自覺;從初轉法輪至涅槃前於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為覺他;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為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則超聲聞法界;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則超菩薩法界。總之,約佛陀的自證說就是自覺;約佛陀的化他說就是覺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自覺是就理智(覺悟)方面講,以宇宙人生為其覺悟的對象;覺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講,以一切有情為其救度的對象;覺滿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面講,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為其唯一的目標。由此觀之,佛陀確為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拢摺!
    就因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眾生——破迷啟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至於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內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覺是迷的反面,眾生痴迷長受生死痛苦,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痴迷的眾生。本來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倣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復次,二乘也不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為佛陀——覺者?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只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覺者。菩薩也不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為佛陀?因為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用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樣不能稱為佛陀。 
    在這三乘拢裰歇氾@出佛陀的崇高偉大,所以我上面說:「佛陀當譯為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就因為此。 
    這三覺的道理,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於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因修正功滿,由始覺智契本覺理,理智合一,始本不二,達究竟覺名之曰得。其實得未嘗得,因本有故。 
    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譯為正,藐譯為等,菩提譯為正覺,合攏來為「無上,正等,正覺」。茲為便利上,從下正覺二字解釋上去。
     「正覺」(正者不邪,覺者不迷),謂正確的覺悟——離顛倒戲論的一種正智;此為揀別凡夫之不覺,和外道之邪覺。因為眾生自無始來,妄想執著將本覺真心埋洠ъ段逄N之中,迷而不覺,謂之不覺眾生;外道心外求法,所覺之道非妄即邪,所以他們均洠в蟹Q為正覺的資格。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平等),自覺之後,毫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工作;此為揀別二乘之獨覺。二乘雖有正覺,但求自利,不能利他,乃偏而不正,洠в衅降绕毡樾模荒芊Q為正等。 
    「無上」,三覺圓滿,萬德具備,洠в心苓^其上者——其自證方面,則智慧圓滿無上,其利他方面則功德(福)圓滿無上。此為揀別菩薩之分證。菩薩雖真俗等觀,能夠自覺、覺他,唯其自證的智慧未圓,尚有微細無明未破,利他的功德未滿,還有上位佛果可求。因此,僅可稱為正等正覺,不夠稱為無上。唯佛一人福慧兩足,究竟圓滿,才夠得上「無上正等正覺」之稱(正覺即自覺,正等即覺他,無上即覺滿)。此阿耨等九字,何故不直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仍存梵音呢?因為它是佛陀三覺圓滿之德號,為了表示尊重,所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