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

第24部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24部分

小说: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怼R蘊即了別的意思。眾生若能照了識心皆是妄想分別,生滅無常,則無生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這是小乘所證之法身;故云「轉五蘊成五分法身為之行湴闳簟埂
 
   【裕Ф哭D五蘊成三德。三德者: 
    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常住不滅,清淨法性之身,是為法身德;二、般若德——為佛之「妙智」,覺了一切諸法如實之相,是為般若德;三、解脫德——為佛之「勝用」,遠離一切煩惱繫俊菫榻饷摰隆R驗檫@三者,各各具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所以稱它為三德。要之,「法身」為常住清淨德;「般若」為出迷開悟德;「解脫」為自在離俊隆H碌牡览硪呀浢靼祝欢鯓又^之轉五蘊成三德? 
    一、轉色蘊成法身德:佛身無邊相好萬德莊嚴,悉由轉色蘊而成的。二、轉受蘊成解脫德,謂佛有無量廣大,自在法樂,悉由轉受蘊而成的。三、轉想蘊成解脫德,謂佛有無礙智辯,說法自在,悉由轉想蘊而成的。四、轉行蘊成解脫德,謂佛神通變現,以清淨法攝化眾生令得自在,悉由轉行蘊而成的。五、轉識蘊成般若德,謂佛之三智圓具,對於一切諸法無不通達自在,都由轉識蘊而成的。這就是轉五蘊成三德的道理,屬大乘菩薩所證的境界;故云「轉五蘊成三德為之行深般若波羅密」。
 
   【裕慷N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讀去聲,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壽命言,「段」指形體言。此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為輪迴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形體有段落(差別),所以稱它為分段生死。這是以有漏業,由煩惱障(貪瞋痴等諸惑,惱亂有情身心故名煩惱;這些煩惱能障涅槃、拢溃拭希灰虼朔Q它為煩惱障),為助緣招感三界六道正報。 
    唯識了義燈六曰:「分段者,分是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指五蘊體。皆隨因緣有齊限(分),捨此受餘有差別(段),故名分段」。 
    二、變易生死——此為三乘拢咧砩溃鼰o形體之勝劣,和壽命之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證悟拢廊缟H鐢嘁环譄o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為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也可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是迷悟遷移而論生死的。所謂,「變」因,「易」果者叫做變易生死。它是以無漏業,依所知障(身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使不得見到真理;又因此等,障礙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云所知障)為助緣所感之界外清淨正報。這是斷見思煩惱之阿羅漢以上之拢叩纳溃ㄔ斠妱亵N經)。 
    三論云:「諸拢弥ㄉ恚窕栽冢茏兡芤坠试谱円住埂S中凶谟浾f:「拢吒淖兎卜蛴新┲恚椎貌凰甲h無漏之身,為之變易」。 
    總而言之,「分段」為有為生死,依有漏業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報;「變易」為無為生死,依無漏業所感,是三乘拢咚苤龍蟆7侄问巧砩溃円资欠ㄉ砩溃ㄆ鋵嵎ㄉ肀緹o生死,不過權約迷悟斷證而言。迷時如法身之死,悟時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轉生死,屬迷苦的;變易為進化生死,屬證悟的。
 
    【裕摹恳娝蓟螅骸
    見思惑為三界煩惱之通稱,三界生死之根本。先來說明惑的意思:惑是迷惑,到底迷惑什麼?眾生對於一切諸法不了自性本空,妄生執著,「迷」於真理,「惑」於正道,以致不能解脫生死,故名為惑。 
    一、見惑:見是推度的意思。以身邊等的不正見,妄為分別計度各種道理而起之妄惑,名為見惑。還有一種解釋:分別曰「見」,謂六識妄心對於一切境非理籌度,起諸邪見,是為見惑。又因在見道時所斷之惑,故名見惑。 
    二、思惑:「思」就是迷情,由貪瞋痴等的迷情,妄為貪愛(思)世間一切事物而起之妄惑,名為思惑。還有一種解釋:貪愛名思,謂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為思惑。又名修惑,因為在修道時所斷之惑,故名修惑。 
    當知,此見思惑是約迷悟兩方面而立名的,如執己「妄見」名為見惑,執己「迷情」名為思惑,此約迷方面而立名的。如依證初果之見道位(見真理),時所斷名為見惑,依證二三四果向之修道時所斷名為修惑;此約悟方面而立名的。又見惑從解得名,因證初果見真諦理時所斷故。思惑從修得名,以證初果後,緣真理而修道,在修道時所斷故。 
    小乘俱舍之法相,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見思二惑。見惑為理惑,迷理所起故;思惑為事惑,迷事所起故。若大乘唯識之法相,則以「分別」、「俱生」二種而分見思二惑。依分別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見惑;依俱生起之煩惱障和所知障為思惑。見惑屬分別我執,思惑屬俱生我執。 
    取要言之,迷於真理而起之我見邪見等叫做見惑,迷於事物而起之貪瞋等叫做思惑。見惑為真理之障,思惑為解脫之障。欲悟四諦真理,必斷見惑,欲出三界生死必斷思惑。總之,見惑是屬於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屬於思想上的迷惑。 
    見思二惑其體即貪等十使——分為五利使、五鈍使。其惑性銳利遇境輒生分別,故名利使。又於修道時易斷故(利故易斷)。其惑性之鈍而難斷者名為鈍使(鈍故難斷)。利鈍各五合為十使。「使」是驅役的意思,即煩惱的異名。因此十使煩惱能夠驅役有情之身心流轉不息,驅役有情造諸惡業,驅役有情來三界輪迴生死,驅役有情入於三惡道,故稱為使。 
    先明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此為五利使。 
    一、身見——也就是我見,我所見(就所緣之法,則謂我見和我所見,就能緣之迷情則謂身見)。不知身為四大假合,五蘊皆空,本無實我,妄執為我,是名我見。不知身外事物,一切萬有,皆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妄計為我所有物,是名我所見。合此我、我所二見,叫做身見,亦名我見。起信論云:「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 
    二、邊見——即「斷常」二邊之見。由於有了我身而起我見,由我見而妄計我死後為斷滅,這叫做斷見;或妄計我死後為常恒不變,這叫做常見。因為偏執斷的一邊,或常的一邊,所以說它為邊見。 
    三、戒取見——取不合理之戒禁,修諸無益苦行。非因計因,非道計道——如外道之持雞戒(學雞之一足立),狗戒(學狗之食糞穢)等以為生天受樂之因,此謂非因計因;或修諸塗灰斷食等之苦行以為涅槃之道,是為非道計道。因此,所以稱它為戒取見。 
    四、見取見——以劣慧故,自負所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非究竟認為究竟——如凡夫外道之修行少為得益,實非拢址蔷烤梗阃嫗槁}果,謬認為究竟;這叫做見取見。至於對其他種種劣事,妄計為最殊勝者,這一類也都是見取見的作用。 
    五、邪見——即不正見。不信三寶,撥無因果,妄計世間一切洠в兴^善惡報應之事實。因是,惡不足畏,善不足為,恣意妄作胡為,造無間業,自铡‘人,此為一種極大之謬見,所以稱它為邪見。 
    以上五見皆由迷於四諦理性而起的。 
    次明五鈍使: 
    一、貪——即貪愛。見諸愛欲順情之境則起貪著。所謂於五欲塵境迷戀不捨。 
    二、瞋——即憤怒憎恨的意思。謂對諸摺槟婢成隙鸩_恚,不能含忍。瞋之為害能使我人身心熱惱,造諸惡業——小則於口舌上爭吵是非,互相怨罵;中則於身體上用拳動武,毆打傷命;大則於心理上陰侄竞Γ斐鰪浱熳飷骸2_之作用猶如猛火,能燒一切功德林,三毒中此為最厲害。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可不懼哉! 
    三、痴——就是無明,乃心性闇昧而無智慧之謂。對於一切事理不能覺察,所謂不辨邪正,不知善惡,認假作真,以是為非,這都是痴的作用。總之,痴是一種無理智的盲動,一切煩惱都由它而起。連上貪瞋稱為三毒,能毒殺一切有情的法身慧命故。 
    四、慢——就是貢高我慢,恃己凌人的意思。謂對於一切眾生心起驕傲,不能謙遜。茲單拿學問來說,略有三種:一、比如他人的學歷與我同等,一定要說我勝過他,這叫做「我勝慢」。二、他人的學歷比我高一點,一定要說與我差不多,這叫做「我等慢」。三、他人的學歷明明比我高得多,卻一定要說不過比我高一點,這叫做「我劣慢」。慢是一種最不好的心理,其為害是好像阻礙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攔路虎一樣。試觀古今人士,若干事件失敗於慢字上者,實不可算數。 
    五、疑——就是疑惑,猶豫不決的意思。謂對於一切實事實理。心生疑貳,不能抉擇,於一切善法正道疑而不信。疑是信的反面。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那末,疑之為害是會使人永遠洠C會接受佛法,永遠不能行諸正道而修諸善法。你看,世人為多疑而失去機會,或铡笫抡卟恢嗌佟R驗橛羞@麼壞處,所以連上貪、瞋、痴、慢、疑稱為五種根本煩惱。 
    現在再來把它詳細的說明:見惑一共有八十八使,即貪等五鈍使和身等五利使的十使歷三界而成為八十八使。頌曰: 

苦下具一切  集滅各除三
道諦除二見  上界不行瞋
 
    他的意思是說:欲界的苦諦下,是十種煩惱(十使)都具全的(苦下具一切)。集諦和滅諦,要除去「身見」「邊見」和「戒禁取」這三使,只有七使(集滅各除三)。至於道諦只除「身見」和「邊見」兩使,還有八使(道諦除二見)。以苦諦具十使,集滅各七使,道諦八使,成為三十二使。本來上兩界也各有三十二使(色界三十二、無色界三十二),但因為它(上兩界)是洠в胁_心的,所以,四諦下各要除去四個瞋——四使,因此,每界只有二十八使,二界共五十六使,連前欲界三十二成為八十八使。列表於下: 
          ┌苦諦—十使具全。
  ┌欲界─┼集諦—七使,十使中除身見、邊見、戒取三使只存七使。
見│      ├滅諦—七使,同上。
惑│      └道諦—八使,十使中除身邊二使而存八使。
八│      ┌苦諦—九使,十使中唯除瞋使而存九使。
十├色界─┼集諦—六使,十使中除瞋,及身見、邊見、戒取四使只存六使。
八│      ├滅諦—六使,同上。
使│      └道諦—七使,十使中除瞋及身見、邊見三使而存七使。
  │      ┌苦諦—九使與色界同。
  └無色界┼集諦—六使與色界同。
          ├滅諦—六使與色界同。
          └道諦—七使與色界同。
 
    其次思惑共八十一品,它是以貪瞋痴慢四使合為一品,歷三界九地——色界的四禪天四地,無色界的四空天四地,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六趣除修羅一趣,因為修羅通於五趣故)為一地,共成九地,每地九品,九九成八十一品。列表如下:
 
                        ┌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
  ┌欲界─五趣雜居地九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
思│                    └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