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道-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暗馈薄M诶镆舱庋倒独阊暇分性疲�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意思为就像有人用手指示月亮给别人看,那个要看月亮的人,就能从指头所指的方向去看到月亮。如果只看到指头就当做是月亮,这个要看月亮的人,又怎么能够见到真的月亮呢?同时手指指示的功能也失去作用。所以后来的佛典有的就命名为《指月录》,提醒人们典籍中的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并非真正的明月。
玄之又玄的至理(3)
庄子在《知北游》这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卬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意思是,一个叫泰清的人问一个叫无穷的说:“你懂得道吗?”无穷说:“我不懂。”又问叫无为的人,无为这个人说:“我知道。”泰清又追问他道有什么特点,无为满嘴跑火车,大谈道可以让人富贵,也可以让人低贱,也可以聚,也可以散,说得天花乱坠。后来泰清又问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道’是什么,无为却大讲特讲,到底怎么样呢?”无始说:“声称不知的人却是对‘道’理解深刻的人,自称知‘道’的其实却浅薄无比,说不知道的‘道’已深入其内,而夸夸其谈的只知道‘道’的皮毛罢了。于是泰清仰天长叹:“不知乃是知,知其实是不知,谁能明白不知的知呢?”无始接着说:“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看,看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说,说出来的就不是道。知道支配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吗?道不应该有名称的。有人问道就回答的,是不懂道的人,问道的人其实也没有听到道,道是无法问的,问了也无法回答。无法而要问,就是空问,无法回答而回答,就是空答。以空答对空问,若是这样,在外便不能观察整个宇宙,对内则不知万物的根本,因而不能跨越昆仑,不能遨游太虚。”
玄之又玄的至理(4)
庄子这段话,可能正是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最透彻地解析吧。由此看来道家的思想是那样的玄妙难解,甚至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有人说“道”应该是一种领悟,一种体验,打个比方说,就好像骑自行车或者游泳什么的一样,会骑车的人和会游泳的人反复给你讲,你也认真听了,把他的话记个滚瓜烂熟,那你就真的会骑自行车或者游泳了吗?又比如你自己没有谈过恋爱时,就难以理解沉醉甜蜜爱河中的滋味,就算你的好朋友,反复地对你讲,你也不会感同身受。所以,认识道的玄妙,要靠学,要靠悟,更要靠证。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是“玄乎其玄,众妙之门”。笔者也难窥其十之一二,说来也就是在门槛边转悠。苏东坡有篇小故事,写一个盲人,别人和他讲太阳的形象,一开始用铜盘做比喻形容太阳的形状,这个盲人听见敲钟敲锣的声响就以为是太阳,后来人们又用蜡烛作比喻形容,结果这个盲人又把长条形的东西都当做太阳了。道家思想玄妙之极,是难以轻易就能理解透的。因此这“道家思想十六观”也无非是“公案比语,外相包皮”罢了,笔者只是领大家到道家的门槛边转了转,真正登堂入室,领悟那玄妙无比的无极大道,还要靠大家自己精研经典,勤证妙悟。
当然,笔者对道家思想十分喜欢,但是我也不赞成大家就将道家所有理论奉为圭杲,道家的思想中肯定也会有不正确的部分,和我们现代的社会不相符合的部分,一味将道家经典中的字字句句都奉为神明圣旨一般,这却正是和道家的精神相背离的。
白居易当年读了道家经典后,写下了《感兴二首》。笔者在此录下,为本文第一部分“道家思想十六观”作结: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第二编道家和道教人物
历史上的道家和道教人物多如星斗,想毫无遗漏地评说一遍实在太难。所以也要先来“海选”一下。先说一下入选标准:原则上第一必须是历史上曾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神话中的人物像哪咤、二郞神之类的不入选;第二需要影响大,名气高,FANS多,或者写有对后世影响极深的著作。
道家始祖—老子(1)
道家始祖
老子
老子,以超越那个时代的无边智慧写下这样一本奇书,实在让人崇敬感叹不已。
说起道家人物,当然不可不说道家始祖老子。在道教的神仙中,老子传说成仙后被称为太上老君。不过《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整天在天宫里打卡上班,对着玉帝作揖打躬,像极了世间靠行骗吃饭的方士,哪里像清静自守,无为无念的道德高人?当然,《大闹天宫》动画片中,太上老君形象更是惨,那上面太上老君长着一副三角眼,透着奸邪之气,像个老奸贼。
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的形象“高大”了不少,里面邪派最大的BOSS通天教主还要叫他“道兄”,此书中虽然太上老君的地位高了不少,但这个“太上老君”,门户之见极深,或暗中策划,或赤膊上阵,和道门中的其他教派争强赌胜,大打出手,结果最后也被鸿钧老祖批评教育了一回。
太上老君更窝囊的事还有,随便一个无证上岗的茅山道士类的人物,都可以口中念念有词:“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虽然有人解释说:这并不是叫太上老君来听命令,“律令”不是指命令,是周穆王时一个人的名字,此人跑得比刘翔快多了,后来成为雷部的神。据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状如马,足不着地,其行如风,就是律令变化而来。所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快来听你的命令,“急急如律令”应当是像律令般的快速,用律令的速度来形容老君反应快速的程度。正确的理解是“太上老君啊,你赶快来帮助我吧!你要像律令那样行动快速。”这是信徒求助的话,表现求助的迫切。但最算是这后一种解释,太上老君当得也不舒服,任何一个信徒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就要快速“出警”,实在比110值班的警察叔叔们辛苦多了。
好了,聊了这么多,想说的意思是,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和“太上老君”的性格相差太远。真正了解到老子后,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老子比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更玄妙深邃,更让人肃然起敬。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大多认为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间(也有说在580~500年的),具体的生卒年代已无法准确考证。史书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所以孔子和老子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半岛诞生了佛祖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几位伟大的哲人同时降临人间,让公元前五世纪的文化史呈现出一派“超豪华”的明星阵容。
老子的生平事迹其实也很简单,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周守藏室”,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综合。老子大概曾长年在这里面工作,因此精研了众多的典籍资料,为他成为一代道德高人打下了基础。大家看《射雕英雄传》中写《九阴真经》的黄裳,就是因为做《道藏》中的校对工作,而无师自通,成为武学大高手,更写下《九阴真经》这部奇书。
老子在图书馆工作了很多年后,也有了名气。于是孔子专门去向他请教。这件事《史记》中有记载,道家如《庄子》等书上也都这样说,看来应该是事实。当年的孔子地位远没有后世那样高,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之类的头衔,孔老二生前根本听都没有听过,所以他向老子请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后来儒道相争时,道家往往将此事拿出来炫耀,看,你们儒家始祖孔子都向我们的始祖老子求教不是?孔子对老子的学问是非常佩服的,他对弟子们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意思是说老子的学问深不可测。不过,因为孔子的思想和老子在根本上差异很大,所以孔子对老子的思想并没有接纳,儒道之间从开始分歧就有不少。
老子闻名于世的另一个事情就是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五千文了。老子后来见周室逐渐衰败,小人当政,乱成一团,就离开了周地,到西边去。过函谷关时,守关的长官尹喜请他写下了《道德经》一书,然后老子出了函谷关后就再没有消息,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对于这段故事,大家基本上也都知道。不过有些地方介绍的似乎有误。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
道家始祖—老子(2)
首先,有些文章中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就到了茫茫大漠,比如有的文章这样说:
“老子要西度流沙到西域去,在他离开中国时却没有领到关牒”——这个文章的作者根本没有搞清楚函谷关是什么地方,函谷关在什么地方?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河南三门峡市约75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秦国当时防范其他国家进攻该国所建成的军事要塞,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此关建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时,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由此可见,西出函谷关,并非是出了中国,而是进入了秦国,函谷关并非是阿拉山口这样的地方,也不像后来的嘉峪关一样,出了后就是万里无人烟的茫茫大漠。
另一个问题是,不少文章认为《道德经》是把关的长官尹喜勒索来的。就连有国学大师之称的南怀瑾也这样说:“老子没法,只好……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
《道德经》真是被逼着写的吗?看《史记》中,关令尹喜是这样说的:“子将隐,强为我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