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道-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溉魏巫镄校踔撩敖适椎奈O铡保绻嬗杏弥皇直劬湍芑徽鎏煜抡庋槐就蚶摹昂檬隆保蠹也淮蚱仆啡デ啦殴帜亍�
但在事实上,那些名利财货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虚荣的心理在作祟。在当前社会中,虽然有很多的人不满意,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衣食无忧的。如果真正按道家思想中的要求来生活,又能花多少钱?现代科技的成果像电脑、手机、电视等等,让我们拥有了很多古代帝王们也无法享受到的东西。笔者有一款很古董的手机,值不了150块钱,但有次看电视剧《黑冰》上王志文(所扮角色为海州药业的老总,暗中是大毒枭)居然也用这样一款手机(电视剧是几年前拍的,那时这种手机就是最新款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东西并非在实际中给我们带来多少用处,主要就是个面子上的问题。
我们身边好多人就是喜欢攀比,一直不会满足,我有25寸的彩电,人家是液晶的;我有彩屏的手机,人家的是能摄像兼照相的,我有奇瑞qq车,人家的是宝马,总是觉得不满意,总是想追最新潮的东西。中国人好的就是面子,所以国人对高档汽车和高档手机的消费还是比较热的,因为这两样东西是脸面。老子说过“不贵难得之货”,这些东西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值得为这些东西付出你的青春,你的自由,你的爱情,你的热血吗?其实简单的生活才能有更多的滋味:“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染;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只觉万状苦愁。”
当然,这里也并非劝大家就此退隐山林,出世而游。而是不要整天以一种狂热的心态来追求这些世人所追捧的东西。而且有时越是这样,你反而会获得更多,包括金钱物质上的收益。爱因斯坦没有说整天想发财致富,他想的是和赚钱风马牛不相及的相对论之类的玄妙东西,他说过:“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但爱因斯坦缺钱吗?他曾把大企业家赠送的数千美元支票当书签用,以致于不晓得什么时候丢失了,电台请他发表演讲,一分钟报价1000美元,竟遭到他的拒绝。这正是不得而得的体现。张大千一度迷恋佛学,竟然想当和尚,只是怕在头上烫九个香疤而作罢,依他的性情,也不会整日“汲汲于富贵”,钻营生财之道,但他靠绘画上极高的艺术成就,双手就不啻于一台印钞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到巴西居住,在巴西圣保罗购得的二百亩柿子林开辟成一个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住宅花园。花园内分为房舍、梅林、假山、奇石、亭子等,并高价采购来一批奇花异草。这座精美的住宅花园被张大千题名为“八德园”。后来,张大千先生回台湾居住,又亲自设计督工兴建了一处“摩耶精舍”,坐落于台北市外双溪溪水双分处,占地1911平方米。你能说张大千先生没有钱吗?
有的朋友可能说,像爱因斯坦和张大千这样的人都是不世出的奇人,几百年未必见到一个,我们也无法效仿。这话不假,但是笔者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道家所提倡的清心寡欲、得失随缘、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是对养身修性最好的,是最有益于身心的。正像青菜豆腐,小米稀饭,虽然没有明脂大肉、香烟烈酒更具有刺激人们味觉的效果,但对人的脾胃却更有益处。
超脱尘网的灵药(3)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感觉不舒服,去看医生。大夫问他:‘你吸烟吗?’那人说:‘不吸。’大夫又问:‘你喝酒吗?’‘不喝。’大夫高声说:‘不吸烟不喝酒,你还活着干什么’。”
不喝酒、不吸烟、不泡妞人生真的就毫无乐趣了吗?清心寡欲的生活真的就这样无味吗?还有的人一闲下来就觉得无事可做、空虚无聊。看来明代陈继儒说的话真对:“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所以笔者想在这里介绍一下道家生活中的一些乐趣,让大家看看这种生活是不是比狂醉糜烂的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明代董其昌曾说:“故人情到富贵之地,必求珠宝锦绣、粉白黛绿、丝管羽毛、娇歌艳舞、嘉馐珍馔、异香奇臭,焚膏继晷,穷日夜之精神,耽乐无节,不复知有他好。”是啊,除了这些浮光艳影之外,真得就没有赏心悦目之事了吗?
清代石成金写过,康熙初年有个田老者,自号靠天翁,寿至一百一十七岁,无病而逝。说是他的园里万竿绿竹参天,家里千卷书积盈架,屋傍草轩,自题曰:“啸岳帧保ū收呋骋山鹩瓜壬础缎Π两分械穆讨裎叹褪且来诵蜗螅V卸吹溃核媸笨炖炙媸备#蝗涨逑幸蝗障桑�
竹里常怡无事福,花间熟读快心书。这正是有道之人的逍遥之乐。石成金还曾说:“随时随地俱有真福,全在达人之会享而已……居于杭之西湖,随时玩赏,不负生平。唯是清赏妙境,遍满寰宇,岂仅西湖为然?比如每晨之晓山,千态万状,不拘楼阁山岭,我只凭高玩赏,是即登保俶之周览矣。又如梅花,无论几株,多则固妙,少亦不减其妙。或黄昏,或白昼,携酒静赏,兴致亦不亚于孤山遇仙矣!其余桑麦、桃柳、荷桂、禽鸟、风花雪月种种诸胜何地无之?只在会享福者之留心领略,则时时自得真福。”
是啊,这样的“达人”(达人这一个词现在好像又流行起来了)随时随地都是平安喜乐的。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全在达人有心领略。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客人怀古伤今,不能释怀,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的这段话,正是来自于道家的思想,从而让“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只要我们用心领略,我们会获得很多别人用钱都买不到的乐趣,随遇而安,融于自然,得失随缘,自然心得安乐。其实精神上的享受,比物质上的享受更高级更有滋味得多。本源于我国,现传入日本的茶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据说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进去时要把象征身份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茶室里的壁上通常是古朴的书画,再配上一枝或几枝鲜花装饰,显得高雅幽静。茶客进入茶室后,应安静、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茶道之茶称为“佗茶”,是“幽寂”、“闲寂”的含义。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像这样,已不是单纯的喝茶,而是一种精神享受和体验了。其实,日本这些东西只是学自我中华上国的“尘垢粃穅”而已。可惜的是,我们中华上国的好多珍宝,国人却不自惜。
古人曾说,有“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等八乐,如果大家渐渐喜欢这些乐趣,也是会享清福之人而几近于道了。
在道家人物或者道教的神仙中,并不都是整天枯槁如木的呆人。像道教的神仙,也食碧藕仙枣,饮琼浆玉液,另外多数喜欢下棋弹琴什么的。对了,琴棋书画,似乎天生是道家人物所消遣玩乐的工具。所以这几样技艺,也和道家思想相融相伴。当然,古代的琴和现代的琴不大一样,弹起来讲究冲淡平和,像古曲《梅花三弄》、《渔舟唱晚》等都是如此,不像现代流行音乐那样HOT,经常撩拨人们的本能欲望,不自觉地就随之摇头扭臀。即便如此,笔者觉得如果静下心来体味不同的音乐,也是很让人得到精神享受的事情。棋虽然争杀激烈、锱铢必较,但却能让人思索这浓缩的人生百态,所谓“闻道长安如棋局”,世事变幻亦是如此,“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棋下完后一抹,又有什么?所以以棋为乐,可以通透世情。至于书画,更是与道禅为友。道法自然,书画也得自天然,纵其疏放,清淡雅致的中国写意画正是道家心境的体现,沉溺其中也会经常获得美的感受。西方有话叫“艺术家是最接近上帝的”,道家这里没有上帝,但艺术方面的东西也是最能纯洁人们的心灵,从而让我们接近自然之道的。老顽童周伯通说过,世间的东西玩得时间长了就不好玩了,只有武功越钻研越有趣,琴棋书画以及自然科学之类的东西也是如此。而且这些东西“玩”得好了,还能有助于我们安身立命。
总之,道家的清心寡欲并不是让人如槁木死灰一般,而是让人体会到俗人无法体会的更高层次的快乐。这又有点无为而为、至乐无乐的意思。清心寡欲深得道家思想之人可喜可乐之事甚多,大家可以慢慢体会。
物我两忘的境界(1)
五、物我两忘的境界----齐物而观
泰山小,芥菜子大,彭祖算夭折,刚出生就死掉的婴儿却算长寿,这是颠三倒四、精神分裂吗?您先别忙下结论,道家对此自有他的妙论。明白这些后,你的修为就更进一层。“齐物而观”也是道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非常玄妙,一般人如笔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来自于庄子的《齐物论》等篇中。当然在《道德经》中也提过和此相类似的一些说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也就是说天下人知道了“美”这件事后,那丑也就随着产生了,知道善这件事后,恶也随之而生。所以有和无是相对而言的,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也都是比较而言的。说完这些被学院派人士称为“辩证法”思想的道理后,老子就推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意思说,所以道德高深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教导别人却并不用过多的言语,任万物兴作生长而并不加以干预,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功业成就而不自居其功。
老子的道德五千言,确实是“简约而不简单”,但是正因为其太简略,也产生了不少的歧义。庄子说得比较生动和明确一些,我们再看《庄子》中是怎么说的: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猵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