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 >

第31部分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31部分

小说: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被迫撤离,向太原转进。 
  卫立煌从前线退到太原,再次见到周恩来,向这位当年在黄埔时的老上级“啪” 
的一个敬礼,说:“八路军把敌人几条后腿都截断了,对我们忻口正面作战部队帮 
了大忙。我代表将士们向八路军表示感谢。” 
  这时,日军集空军对太原轮番轰炸,太原城内一片火海。接着,又向太原空降 
伞兵,并以重兵攻城。 
  11月7日,周恩来在隆隆炮声中伏案工作。直到晚上,才从容不迫地问他的机要 
组长李金德:“阎锡山走了没有?”李金德回答:“他早就跑得不见踪影了。”周 
恩来这才说:“好吧,那我们也走吧。” 
  11月8日,太原沦陷。国民党各军争路西退南逃。阎锡山脱下戎装,换上锦袍马 
褂,坐在汾河西岸的一座天主堂内收容溃散部属。 
  何应钦第二年在国民党临代会报告中说:忻口会战“歼敌三四万人,造成华北 
各战斗中最有利之战局”,“我朱德部在敌后方袭击,迭次予敌重创”。 
  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局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 
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开始处于主导地位。 
  再说太原失守四天后,华东战场的上海就失守了。上海既失,各军仓皇后撤。 
日军分两路逼进,东南黑云翻滚,人心惶惶,南京大门洞开,无险可守。11月19日, 
国民政府举行国防最高会议,认定日本志在必得南京,为持久抗战计,决议迁都重 
庆,而抗战及内政、外交等活动则以武汉为中心,蒋也在武汉指挥抗战。 
  一天,蒋、汪等20余人正在开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前来告别。他将串部分官 
员乘兵舰去重庆。当时气氛压抑、悲凉。秘书长张群说:“大家都不要难过了。好 
在这不是上别的地方去,乃是去重庆。重庆重庆,就是重复回来庆祝的意思。”这 
样一说,有的人就笑起来了。 
  淞沪沦陷后,日军水陆并进,马不停蹄,一路向南京打来。南京防守之事,已 
成燃眉之急。何去何从?蒋介石举棋不定。日本向蒋提出和谈条件。蒋予以拒绝, 
表示如欲和谈,必须恢复战前状态。否则国民政府会被舆论浪潮所淹没。从11月17 
日起,蒋介石在南京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参加者有李宗仁、何应钦、白崇 
禧、唐生智、徐永昌、刘斐等人。 
  蒋问李宗仁:“敌人很快就要进攻南京了,德邻兄对南京守城有什么意见?” 
  李宗仁答道:“我不主张死守南京。我的理由是:在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 
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 
实难望久守。而敌人则夺标在望,士气正盛。南京必被攻破。与其如此,倒不如我 
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并将大军撤往长江西岸,一面可以阻止敌人向津浦 
线北进,同时可以阻止敌人西上。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蒋又问白崇禧,白说完全同意李的主张。应主动放弃南京。 
  这时刘斐发言,他认为南京是守不住了,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但只 
宜作象征性的防守,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蒋介石微微点了点头。其实,他早已决定放弃南京,但他的方略是将日军主力 
吸引于南京和长江下游,如果主动弃守南京,恐怕日寇看出破绽,而将魔爪缩回去。 
因此,他口称:“南京为国府所在地,断不能不战而退。”其实是疑兵之计,只是 
想做做样子而已。 
  蒋介石又问何应钦、徐永昌的意见,二人均表示同意蒋的意见。 
  “孟潇兄,你看呢?”蒋介石望着唐生智。 
  不料唐生智忽然起正,大声疾呼:“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寝陵所 
在地,若拱手让敌,成何体统?首都一旦失陷,不但影响国际观瞻,也无以向全国 
人民交代。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 
灵,也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这番话颇有大义凛然的气势,别人不便加以反对。最后,蒋介石决定调集从上 
海撤退下来的黄埔嫡系余部和广东的两个军,合计大约了万多人,加上他的“御林 
军”教导总队的3万人,兵力总数11万人,防守南京。 
  接着,蒋介石问座中将领:“守南京,就这样决定了。大家看谁来当总指挥好?” 
当场无人吭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谁都明白这副担子吃不消。何应钦面色沉重, 
徐永昌低头不语,白崇禧仰望天花板。蒋环顾左右,最后目光落在唐生智身上。 
  唐生智会意,事由他起,守城也是非他莫属了。他站起来,大声说:“当此国 
难危急,军人守土有责,岂能坐视不救?如果委座还没有预定的人选,我愿尽忠报 
命,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马上颔首答道:“好,就请孟潇兄勉为其难吧!本来。保卫首都,中正 
责无穷贷,可是政府决定西迁,本人必须坐镇后方,统筹全盘战略,无法分身、只 
得偏劳孟潇兄代我负此重任。我会亲自命令守城各军将领,务必服从唐司令长官的 
指挥,就如同听本委员长的指挥一样。” 
  会后,蒋介石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成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 
  11月17日,日本成立大本营,由天皇统率。12月1日,大本营陆军部下达进攻南 
京的命令。松井石根指挥第六师团、第九师团、第十二师团及第五师团的第九旅团, 
采用包围迂回战术。渐渐接近南京外围。7日,园军向南京外围发炮,并发起总攻击。 
中国军队毫不示弱,奋起抵抗。一时间,南京城上空被激战的枪炮声涨满了。 
  直到这天早晨,蒋介石才离开南京赴赣。走之前,他借夫人到唐生智家看望。 
听着隆隆炮声,他说:“孟潇兄,只须坚持个把月,在江西整训的卢汉的两个军就 
会调来解围。只是你身体尚未康复,有劳你守南京,我很难过。” 
  唐生智说:“委员长身系全国抗战大局,快上飞机吧,南京的事由我负责到底。” 
  蒋介石偕宋美龄上了飞机。他让飞机绕南京一周。飞机上,他看到日军炮弹爆 
炸时腾起的烟雾,不由得叹息一声,感伤地说:“风景依然、时势大变矣!” 
  再说唐生智和两位副长官匆匆设定战斗序列及作战计划,率部在沿紫金山到光 
华门、中华门一线作奋力抵抗。然而日军装备优越,火力极猛,很快即攻破雨花台, 
炮弹射程直达闹市中心新街口,战势急转直下。白天敌祝轮番轰炸,地面炮火密集, 
让人抬不起头来。唐生智只得乘黑夜巡视各据点,白天夜长官部所在地原铁道部地 
下室内通电话指挥。俄顷之间,紫金山天堡城也落人敌手,敌人居高临下定点炮击, 
大火四起。正在这时,军事委员会发来急电:“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 
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唐生智见战局实难挽救,与其坐待生俘,莫若突围转移,乃于12日下午召集师 
长以上紧急会议,宣布撤守,分路突围,能渡汉的到滁州集合,不能渡江的突出城 
门之后,对广德、芜湖方面之敌进行反击,向皖南转移。 
  但是,有些军长、师长并没有将突围的命令传达下去就一走了之,以致群龙元 
首,齐趋城北捐江门夺路逃生,造成极度混乱。当时宋希濂部下任戒严部队扼守捐 
江门,即末悉撤退命令,正打得勇猛,忽见友军狂退,以为是逃跑,大怒,立即掉 
转枪口向乱兵扫射,自相戕杀。 
  唐生智下令关城门,堵下关,压迫突围,但哪里管得饺?一片混乱之中,卫队 
几十人团团保护唐生智退到江边,呜枪射击,夺得一船,急渡过渡,又一路步行赶 
到六合,再向滁州方向走去。 
  这次侥幸脱险的,除军、师级将领及其卫士和部分由太平城出门的部队与零星 
散兵之外,也许只有原守城外的汤水镇东西一线的粤军第六十六军和第八十三军而 
已。大批部队过不了江,留在了城里。 
  12月13日晨,谷寿夫率领日军第六师团率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接着,牛岛、 
中岛、末松的三个师团相继人城。 
  于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于是,豆古未闻的大强奸开始了。 
  30多万中国人的鲜血,洗去了六朝古都的秀色,南京沦为一座白骨累累、阴气 
森森的“鬼城”。 
  唐生智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副省长及政协副主席。他晚年谈起当 
年防守南京之事,深自仟侮:“总之,我是指挥无方。措置失当,使10万守军陷于 
敌手,生还者无多。我罪责难逃。自告奋勇,自投罗网,自取其咎,还有什么可说 
的!”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国际连番命启程, 
  日船悄悄四人行。 
  六年中外风云变, 
  蒋请苏机万众迎。 
  这是一首王明的诗。前两句说的是1931年秋他到莫斯科去,后两句说的是6年后 
从苏联回国。其洋洋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王明、孟庆树夫妇和康生等人是1937年11月14日乘坐苏联飞机回国的。 
  6年前他离开中国时,安排博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负责。到达苏联后,担任中 
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后又被选入共产国际执委会和主席团。直到遵义会议,他一 
直通过博古领导着中国共产党。 
  王明为什么不直接当共产党的总书记,却如此看中在共产国际中的地位呢?那 
是因为当时中共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共产国际却享有极高的权威。只有充 
分相信自己力量的政治家,才会当太上皇和后台老板进行垂帘听政或遥控指挥。可 
以想像,遵义会议博古的下台、毛泽东的上台对远在莫斯科的王明产生了多么巨大 
的震动。 
  王明是《八一宣言》的起草人,国共合作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当国共合作真 
正实现的消息传到莫斯科,王明坐不住了。他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政治生命进人 
了一个非常时期。在他看来,遵义会议赶搏击下台,实在有那么点“政变”的味道。 
在国共合作实现后,扳回这一局的可能存在了。他决定回国摘桃子。 
  回国前,王明先后拜见了斯大林和共产国际负责人季米特洛夫。这当然不只是 
礼节性的告别,而是要寻求支持、抬高身价,加重在政治斗争中的砝码。 
  11月29日下午,天空中传来了一阵低沉的嗡嗡声,打破了延安上空的静寂。一 
架飞机在低空盘旋,然后准备下降。 
  这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和抗大学员、各界群众已在瑟 
瑟的寒风里等了好一会了。 
  飞机终于降落了、从飞机上走下来一位裹着厚厚的毛边茄克衫的人,他就是王 
明。他的身后,是近视的、烟不离手的康生,他1932年去莫斯科,直到如今才回国。 
同机到达延安的,还有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等人,以及苏联顾问。 
  王明没有在简陋的苏维埃政权茅屋中生活过,在莫斯科住洋楼、吃面包、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