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喜亦忧集-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作为集体无意识遗传下来的梦的概念,只能求之于先秦的纪实性的载
籍。
最早企图以理性形式解释梦的,当是《周礼》。《周礼·春官·太卜》
中所提到的“三梦之法”,即《致梦》、《觭梦》、《咸陟》,旧注以为分
别系夏、商、周三代所作的释梦书。这些书是否真的存在过莫考,但《占梦》
中所列的“六梦”,就已经将梦象作了分类,成为官方的基本认识。这“六
梦”其一为“正梦”,郑注谓“无所感动,平安自梦”。其二为“噩梦”,
郑注引杜子春云:“惊愕而梦。”其三为“思梦”,孙诒让引《列子·周穆
王》释为“神遇为梦,形遇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亦即俗语所说
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对梦最通常的解释。其四为“寤梦”,郑注
谓“觉时道之而梦”;这种解释似乎和“思梦”很难区别;孙诒让释为“盖
觉时有所见而道其事,神思偶涉,亦能成梦,与上‘思梦’为无所见而凭虚
想象之梦异也”,似乎也是强分,不很得解。窃以为“寤梦”疑指白日梦,
即假寐时匆遽之梦。其五为“喜梦”,其六为“惧梦”,分别是因喜悦与恐
惧感而成梦,当然也导致梦象的可喜与可惧;而“惧梦”又很难与“噩梦”
区别。以上六梦之别,前四种是致梦之因,后两种着眼于梦象的情绪性质,
两者并不能对等平列。六梦的归类,完全是为占吉凶作参据的,亦即为人事
而设。
不论如何分法,古人解释梦的基本思路是形对神的感应,人感于外界的
刺激而诉之于梦象,属于心理学——更确切点说是心灵学的范畴,而不是人
的本能活动(如弗洛伊德说的性本能)致梦的生物学(生理学)的范围。精
神分析学将精神现象寻根到生物,虽不能排除神秘性,却不会堕入超自然的
迷信;中国古代梦概念的形神感遇,则将梦和事(人间生活)直接联系,从
而导致为人事休咎的征兆,将梦和现实人生结成一体了。
于是,梦进入了历史,成了历史事变的某种因果环链。经查,在早期史
籍中,《左传》记梦共23 起,《国语》记梦共3 起(均在《晋语》中),《战
国策》记梦1 起,《史记》的先秦史部分记梦共14 起。当然,诸书中有几起
是彼此重复记同一梦象的,这点尤可看出撰述人对梦象的重视。所记的梦象
几乎全是人事的征兆,其中有些梦还被历史当事人郑重其事地引作行为根据
而形之于文告。如《书·泰誓》记武王伐纣的誓词中,就有“朕梦协朕卜,
袭于休祥,戎商必克”的话来鼓舞士气。至于商高宗武丁梦天赐良弼而于傅
岩版筑之中访得贤相傅说的故事(《书·说命》,司马迁据以写入《殷本纪》),
更是古代明君求贤的示范式的历史掌故,历代传述而不疑。
梦被当作征兆经过占卜而融入人事,古代人视为自然之理,简直就同事
实一样从不怀疑。后代人对这种近乎荒诞的行为心理很难理解,如《诗·小
雅·斯干》中的赋梦: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黑,维虺维蛇。大
人(或谓当作“太卜”)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以上
为六、七两章,以下两章为“乃生男子”、“乃生女子”)
这是咏西周所谓“中兴之主”宣王“考室之诗”,考室意谓新宫落成的
典礼。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此诗道:“《斯干》考室。。何等正大事,
而忽然幻出占梦,本支百世,人物富庶,俱于梦中得之,恍恍惚惚,怪怪奇
奇,作诗要得此段虚景。”沈德潜误解了,他以为占梦是诗人幻设的虚景,
是诗人的艺术手法;而不知这是诗人的诚心祈祷,祈望主人居入新室后有吉
梦并兑现其吉梦,正是当时的事实。而所赋的梦象和占卜的路数也正是符合
《周礼·春官·占梦》所说的“辨阴阳之气。。占六梦之吉凶”的原则的。
朱熹《诗集传》注此诗云:“熊、罴,阳物在山,强力壮毅,男子之祥也;
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伏,女子之祥也。”东汉王符《潜夫论·梦列》
解释十类梦,引此诗曰:“此谓象之梦也。”所谓“象梦”,是与兆某事即
见某物的“直梦”不同,而是以他物象征某事的梦象①。迷信的详梦书中所宣
扬而广为人知的如梦见火烧为兴旺之兆,梦见粪秽为得财货之兆等,便属于
“象梦”一类,后者的粪秽与财货相联,显然又是和后世的“铜臭”观念有
关的。
至今还残留在中国普通人意识中的古代中国人对梦的基本信念是,梦是
人对即将降临的事件的预兆。追索这种信念的理论基础,便是梦为“神形相
接”说。演绎起来,就是人自己还不察觉的某事,或只是朦胧恍惚间疑有某
事将发生时,他的神就在他(形)暂停知觉的睡眠中向他幻示,流行的口语
叫“托梦”。脱离了形体的神当可以变化万方,形成各种幻象。但这些梦幻
既是人事的预兆,就必须以占卜解释之。当然并非凡梦必卜,但如遇有大事
或预感将有大事发生时,就必须认真对待了。为此,王朝要堂而皇之设置占
梦的官员,有如处理政务一样地当一件事来办。不用说,民间的诸种情结之
中也有一个“梦结”。
稀奇古怪的梦象要加以解释,判断其吉凶,当然十分困难,只好牵强附
会。如系“直梦”,则还像是信而有征的,举十分有名的《左传·宣公三年》
所记郑文公贱妾梦兰得贵子之兆:
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已兰,曰:“余为伯倏,余而祖也。以是而为子,
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
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这是燕姞梦见祖先给她兰花,恰好郑文公在临御(作爱)她时也赠她兰花,
于是生了郑穆公,就以兰起名的故事。梦象十分直接明白,说穿了不过是巧
合。或竟是燕姞见文公赠兰而编造出来的也说不定。
①
王符(约公元85—163)是考察历史上梦的现象最早作出综合研究的理论家。他将梦分为直、象、精、
想、人、感、时、反、病、性等十类。除“直”、“象”已在本文中述及外,所谓“精”,即思念专精某
事某物而成梦,如孔子“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所谓“想”,即昼夜思梦并未自期者。所谓“人”,
即依人之贵贱贤愚、男女少长而分的不同的梦象。所谓“感”,是风雨寒暑等自然现象感而成梦。所谓“时”,
是四季五行旺相而得的“应时之梦”。所谓“反”,是“阴极即吉,阳极即凶”的吉凶相反之梦。所谓“病”,
是因病而得,“观其所疾,察其所梦”的病人的梦象。所谓“性”,是“人之情心,好恶不同”的喜怒形
之于梦。文中各举历史上有名的梦为例,虽然这种分法有的属梦因,有的属梦象,有的属梦效,有些混乱,
但后世的占梦书大抵本此而来,不过更加附益以迷信色彩而已。
但有些梦却古怪荒唐得难判吉凶,幸亏梦本无凭,解释时有其灵活性,
也举一个十分有名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城濮之战时决战前的一
个噩梦: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已而盬(吸取)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
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梦见敌君将自己打翻在地,而且吸自己的脑,分明是大凶之兆。可是舅
犯却解释为晋文公被打翻而仰面朝天,是“得天”;楚成王压在他身上是伏
而向地,是“伏其罪”;吸柔软的脑是“柔之矣”,将敌人柔服了。得梦之
由显然是因为两军临阵之前,国君兼主帅的晋文公胆怯了。可是军者气也,
战场的变化极大,主将的精神状态是大有关系的,所以舅犯必须树立其必胜
的信心,将恶梦曲为解释成吉梦。当时城濮的这场恶战,兵力相当,胜败都
有可能,结果真的楚师大败,晋军被“吉”梦鼓舞起来的勇气大有作用。不
是梦预兆人事,而是人操纵着梦。梦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对梦象的占卜判断
则是心理的导向。
解释梦象判断吉凶的随意性极大,但卜梦的官员或民间的术士都有一个
很现实的方针:以现实生活为参照系;或反过来说,以梦为现实生活的参照
系亦可。只须本着“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
的原则,只要看一看做梦人的处境、条件和精神状貌,就能像星相术士一样
为对象附会决疑。综合考察了古代卜梦现象的王符在《潜夫论·梦列》篇列
举了各种梦象后,揭出了古代解梦卜梦的真谛和吉凶均由自取之道:
夫占梦,必谨其变故,审其征候,内考情意,外考王(旺)相,即吉凶之符,善恶
之效,庶可见也。且凡人道:见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见瑞而纵恣者福转为祸;见妖而骄侮
者祸必成;见妖而戒惧者祸转为福。。。凡有异梦感心,以及人之吉凶,相之气色,无问
善恶,常恐惧修省,以德迎之,乃其逢吉,天禄永终。
王符不但将梦归之于人事人道,而且将梦视作应为道德修省的契机,由
人来控制梦而不让梦来左右人,这在人类认识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梦的心
理机制尚无能解释时,可称是明智通达之论了。
1995 年6 月
竹与中国文化
竹并非中国所独产,但品种之多,用途之广和经济效益之高,却是称雄
于全球的。这还不足夸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国形成了一种世界各国所
没有的特有的竹文化,它涵盖着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宗教、民俗等等
极其广袤的文化面,成为民族文化乃至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而且非
常别致的分支。
竹与中国文化的特有关系,大概由于两种渊源:一是它的形体,一种类
似“文化仿生学”的物我交融关系;一是因为竹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历史性的
书写工具。前者使它具有了象征完美人格的观赏价值;后者使它因系传播文
化的媒体而与民族文化有不解之缘。
关于竹的形体及其物性的作用,《宋高僧传》作者赞宁《筍谱》卷下《四
之事》中概括得颇为简赅:
。。其根叶密而坚,其茎心空而直,其枝背戾而袅,其叶玲珑而繁。贞而不刚,柔
而不屈,居天下之大端,贯四时而不易,盖得气之本也,是故君子爱之。
竹的挺拔、坚贞、虚怀、耐寒等优美的德性,几乎从一开始有文学起就
成为诗赋所讴歌的传统热点。两千多年前集结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已将竹的形体和品格与赞美君子的德行联系起来。《诗·卫风·淇奥》三章,
小序以为是称美卫武公之德,朱熹的注释更逐章具体地予以指实,称首章“绿
竹漪漪”是“以绿竹始生之美,兴其学问自修之进益”;次章“绿竹青青”
是“以竹之坚刚茂盛,兴其服饰之尊严,而见其德之称也”;末章“绿竹如
箦”是“以竹之至盛,兴其德之成就,而又言其宽广而自如,和易而中节也”。
从那以后,历代不但咏竹的诗辞文赋汗牛充栋,而且基调也很一致,将竹和
德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