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作家对话-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老作家以张洁为代表。
王蒙的“季节系列”你是否看过?你怎样看王蒙?
“季节系列”读过两部。王蒙最大的贡献是为他这一代人提供
了最重要的精神资料。张洁提供的是80 年代的文化资料,王蒙主要
是少共情结,以后,随着他的职位的变化以及出国讲学等等的变化,
这种情结得到某种消解。从王蒙到张承志,对人文思潮有着知识结
构的缺陷。其中韩少功在有意补课。
你怎样看新的一代?
总的来说,价值感失落,灰色的现实主义流行,与王蒙时代的
少共情结不同,这一代宣泄的是个体情结,纯属个人化的东西,如
对于异性的恐惧等等。
你怎样看徐坤与徐小斌?
她们一建设,一破坏。徐坤是站在女性立场上对于男权文化的
解构,她的学养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广阔的联想领域,因此,也就
更为潇洒,而徐小斌更有价值感。
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你看了么?
没有,还没有得到书,听说有些尤利西斯。
90 年代以来的文坛似乎失去了艺术的评判标准,比如在唐宋时
代,人们不难鉴评出一首优秀的诗作,而现在,文坛似乎失去了标
准和前行的方向,你是怎样看?
由大一统的一个标准到多元化,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性。
对于今后的中国文坛,你有什么样的展望?
将是一个平和的阶段。意识形态的消解,商业化的现实终究会
使人获得心理谐调。
周政保:批评虚假的文学批评
今年的文坛没有什么特殊的势头,但还是有些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对于文艺斗争方面的回忆作品多起来,像韦君宜、张光年、唐
达成、刘锡诚都有作品问世。这是十分可喜的,以前不好说的,现
在可以说了,能写能发表就是个进步,可以使搞思想史的、文学史
的了解更多更真实的情况。当代文学史肯定要重新写。
创作方面的情况,令人高兴的事情是关于右派、知青方面的小说,
出现了右派、知青的下一代写作右派、知青的苗头。像何顿的《眺望人
生》,他也不是知青,但写得不错。可以断定,这一代人要比他们的父
辈写得好。
为什么呢?
右派与知青这两代人,是人格残损的两代,他们缺乏一点把自
己的灵魂撕开给别人看的勇气,或者只是高唱青春无悔的赞歌,或
是流于对于历史的控诉。他们缺乏自我解剖的勇气和修养,也缺乏
自我解剖的能力。河南的南豫见写了60 万字的一部《生命原则》,
他是在右派营里长大的,可能是右派子女,以后做过右派改正的工
作,看到两大口袋的材料,都是右派们为了保护自己过关而出卖别
人的揭发材料,就像张贤亮说的,如果要活下来,就别把自己当人。
由下一代人写,这并不违背创作原则,关键在于熟悉和感觉,不一
定亲身经历。
还有一点现象值得注意,今年好的长篇都不是出自北京的作家。像
四川阿来的《尘埃落定》,天津李晶、李盈姐妹的《沉雪》。北京的作
家沉不下来,出名也太容易了。
北京有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评价很高,你怎么看?
没看过,所以不能乱讲。
周大新的《第二十幕》你怎样评价?有的评论家认为是《白鹿
原》之后最好的作品。
开研讨会嘛,大家张嘴就讲。他的叙述框架决定了这部小说的
遗憾。以一部小说写作百年历史,必然会顾此失彼。其中第二卷最
为糟糕,以很少的篇幅写文化革命。当然,从这次出版的总体情况
来看,比以前更接近了小说艺术,还是能感受到叙述后的东西,好
处在于把中国人命定的东西写出来了,写出了历史的惯性,写出了
民族的精神。
这样说,总体来看,这本书在今年的作品中还算是好的。
是的。
刚才你谈到开研讨会,文学批评有为出版社包装之嫌,你怎样
评价目前我国的文学批评状况?
这正是我想要谈的问题。南京的朱文、韩东他们批评批评家与
政治家石榴裙的关系的问题,其实,不仅如此,还有批评家与出版
社,与作家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现在形成的研讨会之类的活动,使
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关系很熟,不利于批评家对于作家的批评。作家
李锐写了《拒绝合唱》,真正的批评家应该都有这种拒绝合唱的态
度。
我也很有同感。批评家虚假的文学批评,最受损害的其实是优
秀的文学家们自身。
是的,批评文章不是写给作家看的,而是写给整个社会的。真
正的文学批评,是集体整理文学的问题。
天津的《文学自由谈》也在呼吁真正的文学批评。你看问题出
在哪里?
主要是批评家自身的问题,真正好的批评文章,报刊发表没有
问题,其次,是作家还没有适应真正的文学批评,喜欢听好话。其
实,要是想得明白些,就会知道。好话只是当面的、暂时的,几十年
几百年以后的批评,不是该怎么批评还怎么批评吗?
听不得批评的作家,以后也许连批评也没有了,从文学史的长
河中大浪淘沙出局了。
是的。
雷达:数量中孕育着质量的变化
近年的小说创作,虽然有着数量与质量之间的不相称,但是在数量
中还是孕育着质量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较高水准的文本,如:严歌苓的
《人寰》、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高老庄》、周大新的《第
二十幕》、王小鹰的《丹青引》、周懋庸的《长相思》、王安忆的《忧
伤的年代》、莫言的《牛》、陈世旭的《青藏手记》、尤凤伟的《蛇不
会毒死自己》、何顿的《慰问演出》、柳建伟的《北方城郭》、池莉的
《小姐你早》、何立伟的《龙岩坡》、南台的《一朝县令》、王立纯的
《庆典》、罗珠的《大水》等都不错。这些作品的成功有两个共同的特
点,一是日常性,一是思考性。因果化的、戏剧性的、封闭式的写作已
经告别了,用小说来思考,挖掘日常生活蕴含的诗意,越来越重要,思
想资源、精神资源也越来越重要。
总的感觉是,小说越来越难写了,惯有的模式、主题似乎都已写尽,
各种技巧、手法似乎也都操练过了,传统的、先锋的也都尝试过了。随
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当然也会有表现出新内容的作品,但要真正写出深
度,把当下的生活体验上升到精神体验的高度,还是不容易的。
高洪波:时代的反思情结
今年可以称之为反思年。大概由于今年是特殊的时期,是改革开放
20 周年,知青上山下乡30 周年,因此,回顾的作品比较多,像吉林人民
的老三届作家的回忆录,贾平凹、肖复兴、陆星儿包括我都参加了;罗
点点的《点点记忆》,写出了文革前后他们这个阶层的真实;光年的《文
坛回春纪事》,以个人日记的角度,写出20 年的文坛内幕;杨秉章的《北
大到哈佛》,写了北大的文革前后,还有季羡林老的《牛棚杂忆》、韦
君宜老的《思痛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参加了进来,这些作品
或感愤、或惆怅、或反思,回忆的触觉伸向各种角落,不再是个人的愤
世疾俗,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反思,给后人的就更真实,更有价值。这是
一个时代的反思情结。
有人说有关方面不让写或说是不提倡写文革。
近日我读到温济泽的一篇文章,谈到大约是1983 年左右,周扬
和胡乔木提出不写文革的。历史最怕回头看。
诗坛情况如何?
我今年开始在《诗刊》兼任主编,也就较为关注诗坛的情况。
今年为了搞全国诗歌座谈会张家港诗会,我们事先做了老诗人走
访,同时,在以《诗刊》读者为主的范围里搞了读者印象最深的50
位诗人的问卷调查。排行榜受到批评,其实任何产品都有这种调查
活动,虽然有局限,但也能说明些问题,体现了1600 位诗歌爱好者
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数据是由工学院的人统计的。诗歌界还有
一些值得提及的,像《诗刊》一月号发的孙绍振的《后新潮诗的反
思》,引起反响,孙绍振是对文化反思的大力倡导者之一;像食指
的签名售书,与文化历史反思一脉相传;像我们与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合作办的《子夜星河》栏目,搞新诗的鉴赏。让诗歌插上翅膀,
这是我的一贯主张。当然,想回到当年工体三万人听诗歌朗诵的场
面是不现实的,不过,在特殊的时机,诗歌还是有生命力的,今年
的抗洪,搞了诗传单,反响不错,可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缺
陷是仍是躺着的,没有插上翅膀。明年50 年大庆,诗歌也许会受到
垂青。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有了好诗,还是有读者的。张锲的《生
命进行曲》,虽然也有人批评,但发行了 4 万册,从受众的角度来
看,无疑是成功的。对于诗歌今后的走向,诗歌界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应该走向内心,那是一种遥远的期待,也许会得到后人的赏识,
从时下来说,还是要写出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诗来。
你本身还是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的情况怎么样?
儿童文学的形势好,出了不少的好作品,包括写作成人题材的
作家参与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像王安忆、池莉、毕淑敏、张炜、
迟子建、莫言、余华等都参加了明天出版社的《金犀牛》,金波等
老作家参加的湖北少儿社的《儿童文学诗丛》,浙江少儿的《中国
幽默儿童文学丛书》和《红帆船诗丛》,雷抒雁、金波等加盟,二
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大幻想丛书》,调动幻想,很有价值,曹文轩
的《红瓦》《草房子》,他的有意识的古典风格的追求,在成人与
儿童两个方面都引起反响,董宏猷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金
叶的《都市少年三部曲》,还有秦文君的作品都很受欢迎。
张抗抗:寻求更有思想含量的作品
今年平淡,作家逐渐各就各位。各就各位的意思包括前几年有的作
家下海、触电,也包括写作方法更趋于正常。
那么,今年有哪些作品给你留下印象?
我今年读的不多,没有权利妄加评论,所以也可以说,没有给
我留下强烈印象的作品,倒是非纯文学类的作品读了四本,有韦君
宜的《思痛录》、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还有木斋的《恍若隔世》
(笑),真的,再有一本是北大博士生余杰的《火与冰》,这是本
随笔集,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见解,属于边缘状态的。现在让我
们在一般意义上读小说已经没有兴趣,而是要寻求更有思想含量的
作品。
李辉:传记文学要注意防止一轰而起
今年文坛引人注目的是传记文学,除了季老、韦老的之外,还有朱
正的《1957 年的夏季》、邵燕祥的《人生败笔》等。到了世纪之交的时
代,确实需要出版一些货真价实的回顾作品,但要注意防止一轰而起,
仓促上马,影响其应有的厚度。今年文坛的总的印象是平稳,像去年有
《马桥词典》之类的,当然也有人炒作,我认为,以年龄划分作家层次,
不是成熟的方式。
孟繁华:平静是文学从喧嚣走向成熟的表征
今年是近二十年以来最为平静的一年,以前几乎每年都有论争,什
么二王之争、人文讨论、闲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