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叶赛宁 >

第21部分

叶赛宁-第21部分

小说: 叶赛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征,正好与诗人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微妙地吻合了起来。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
德莱尔曾说:“‘欢悦’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却似乎
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①可以设想,对法国诗歌有过广泛兴趣的叶赛
宁,也许会自觉地受到这一美学见解的影响。然而,叶赛宁毕竟是叶赛宁,他在
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深化了“忧郁美”,却拒绝了“以丑为美”的原则。
    他的诗作之所以永远也脱离不开意象却又永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原因可能
就在这里。情愫恣意宣泄,也有意让感情放纵——这就是组诗《波斯抒情》的显
著特征。在欣赏《波斯抒情》之际,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敞开自己的胸膛,袒露忧
郁但却纯洁的灵魂,把积淀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宣泄无遗,从而使其升华为对爱情
的炽烈歌咏。这既是爱情诗,又是哲理诗,既隐含着意象本身的美感,又蕴藏着
哲理的睿智。
    组诗开篇的一首就神情飞动、光彩照人,时间、地点、背景、情绪乃至抒情
主人公的处世态度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我旧日的伤痛平复了,酒疯吞噬不了我的
心房。
    我用德黑兰的蓝色鲜花,在茶馆治疗心灵的创伤。
    一位膀大腰圆的老板,为了让俄罗斯人把茶馆赞扬,亲身用红茶把我款待,
当葡萄酒、伏特加斟上。
    老板,款待吧,但不必殷勤,你花园里有不少玫瑰在争春,她们轻撩起身上
的黑披纱,不是无端地朝着我挤眼睛。
    我们俄罗斯对春天般的姑娘,并不像拴狗似的拴上铁链,我们学接吻不凭靠
金钱,不争风斗殴和巧用短剑。
    ……①这里,从风俗习惯、自然景色的传达来看,也纯属波斯地方色彩,给
人以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觉。这开篇实际上是诗人踏上人生旅程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借助对诗国波斯的神游,医治旧日恋情所带来的心灵创伤。那诗国是一个洋溢
的玫瑰花温馨的国度,是一个以浓浓的红茶代替伏特加烈酒招待宾客的礼仪之邦。
那“茶馆”、“黑披纱”、“玫瑰”、“地毯”等等都突出了异国的特点,使诗
富有异国情调。抒情主人公不仅仅是波斯那落后的旧风俗的揭露者,也不只是想
从①波德莱尔:《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25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主人花园里摘走玫瑰花的一个“浪子”,而且还是一个东方寻求真理和爱情
的“游人”。
    组诗第2 首《我今天问一位银钱兑换商……》颇富浪漫气息,艺术上也别具
一格。诗的前半部的“三问”将一颗童稚般纯洁的痴情心灵之爱倾泻得一览无遗
;诗的后半部的“三答”将“爱的哲学”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地显现了出来。这是
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爱情诗,其中既有含而不露的细腻的心理活动,又有主人公
对爱情的炽烈而大胆的追求。
    爱情只可悄悄地叹息,双眸如宝石一般发光。
    ……
    爱情无需乎拍胸担保,有了它却可喜忧分尝。
    这是东方式的心心相印、同患难共甘苦的那种“爱的忠诚”!
    脍炙人口的第3 首《莎戛奈呀我的莎戛奈》是最有名的一首,陶醉过一代又
一代青年读者的心。把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极其自然地融合和传达出来的音乐
结构,使这首诗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全诗的五节一环扣一环,首尾回环往复,
奠定了诗的完整基调。而每个诗节又都是五行,也是首尾回环。从第二诗节开始,
每一诗节的第一行依次与第一诗节递进的相应诗行对应,即第二诗节的第一行重
复第一诗节的第二行,依次类推,使全诗的思想层层递进,所有诗行都各就其位,
丝丝入扣。
    这是集音乐美和建筑美于一身的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在古今俄罗斯诗歌中
都是罕见的,是苏联屈指可数的名诗名曲。无怪乎帕斯捷尔纳克认为,叶赛宁是
继普希金之后最具有“莫扎特式天赋”的诗人!大自然与爱情、故乡与祖国,是
叶赛宁爱写的题材,也是他灵感的源泉。即使身与心爱的姑娘相偎,心也没有失
去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而想象与思念中的“故国”又是那么熟悉和亲切。“生
在北国”而“心向北”是很自然的:游子离家愈远,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就会愈浓。
“那里月亮要大上一百倍”,——是啊,“月是故乡明”!从“月光下黑麦像浪
一样起伏”
    就可以看出故乡的沃土是多么肥美。古今中外有多少热恋故土的仁人志士和
海外赤子或在远行归来时亲吻故土,或在远行千里之时珍藏一捧故乡的泥土,那
故乡之情实难形诸笔墨。对一个羁旅他乡的诗人来说,那思乡之情往往会不知不
觉充溢在自己的诗中。身在异乡而夸自己的家乡美,似乎从未有人指责其为“思
想狭隘”,而面对一位美人儿却夸赞另一位美人,在生活中倒似乎应该忌讳。要
不是对“北国姑娘”思念之情深,诗人是不会置这种“忌讳”于不顾的。毫无疑
问,从诗人对祖国和“北国姑娘”的这种思念之情,读者是能体会出诗人的真挚
感情的。但这“祖国”并不是当时的苏维埃俄罗斯,而是诗意的“遥远的蓝色的
地方”,是“梁赞的千里沃野”,是“月光下黑麦像浪一样起伏”的地方。
    这温柔而纯洁的感情是既对波斯女郎又对酷似波斯女郎的“北国姑娘”
    而发的。波斯与俄罗斯这两个形象时而重叠,时而分离,但同时再现在诗的
国度里。纯真的“初恋”永远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相反,那是留在心
灵上最清晰的印记,任何时候都会唤起最美好的回忆。诗人
    以简洁明朗的笔法把读者从现实生活带进一个想象中童话般美丽的世界,抒
发了对故乡和情人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是的,痴情和情重本是富有浪漫
主义激情的诗人的共同气质和性格特点。而在“忧郁型”
    的叶赛宁身上,这痴情和情重的特点就更加突出,并显得缠绵。诗中的“北
国姑娘”到底是谁——这当然会使读者感兴趣。然而,艺术欣赏毕竟与“艺术考
证”不同,前者有读者广泛联想的艺术空间,后者则必须与“历史真实”相符。
如果在艺术欣赏的同时,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与“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叠合
了起来,那么审美的对象便是清晰的,艺术所产生的美感也就是“确定”了的。
如果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与“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不相吻合,那么,审美的
对象便是朦胧的,艺术所产生的美感便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后一种情况
下的审美范围比较宽泛,读者拥有广泛联想的余地,艺术更耐人寻味。不消说,
《莎戛奈呀我的莎戛奈》中的“北国姑娘”曾在叶赛宁的脑海里闪过具体的形象。
然而,读者在读这首诗时,也许会联想到诗人故乡女庄园主卡申的女儿安娜,也
许会联想到那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叶赛宁的事业,并为叶赛宁殉情的加丽娜。
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有的读者也许还会联想到与叶赛宁有过恋情的别的女性。
    第4 首《你曾说过那位萨迪……》相当典型,显示了叶赛宁狂放不羁的性格
方面。诗人大胆追求爱情,根本不理会异国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而遵
循“诗人式的生活法则”,任激情迸发和倾泻:既然我生来就是个诗人,就要像
诗人一样接吻。
    不难看出,诗人的热情是由于波斯女郎的魅力而激发出来的。至于这波斯女
郎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诗人那炽烈的激情将会怎样迸发,读者在此前的诗行里
似乎已隐隐约约地预感到了:我真想剪去这些玫瑰,因为我只有一种快慰,叫普
天下没有一种东西,比我可爱的莎戛奈更美。
    因为这是诗,是情感的结晶,人们才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然而,在20年
代的苏联,受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这类诗情洋溢的真挚爱情诗却成为批判“非无
产阶级感情”的所谓“叶赛宁情调”的靶子。
    第5 首《我从未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题旨是:我在你的明眸里看见
了大海,它正闪射着浅蓝色的光芒。
    只要读了这两行诗,你就可以驰骋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俯瞰迷人的博斯
普鲁斯海峡风光了。那浅蓝色浪花的闪耀,既来自深邃的大海,又来自女郎的内
心。此时你是在波斯女郎的明眸中看见了大海,还是在大
    海那“浅蓝色的光芒”里看见了波斯女郎的明眸?诗人已在诗的开头明确告
诉读者,他未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在诗的结尾一节又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而
这都为了烘托波斯女郎那深沉的、充满了智慧的眼睛之美。
    我们不妨把第6 首《番红花的国度里暮色苍茫……》的主题归纳为对波斯女
郎的劝导:莫把天赐的花容月貌遮掩,因为生命短暂、生活易逝,人“享受的福
分”本来就“少得可怜”。如果主题仅限如此,诗的思想也是十分明确而又符合
生活规律的,可说诗人已达到了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然而,诗人并未使
主题思想的展开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深化,从而迫使女主人公思想上“就范”
:如果把“花容月貌”蒙起来不让人看见,那就“将会是一种罪过”。在这种情
况下,被戒律束缚的波斯姑娘将会何去何从?也许,就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刻,诗
人进一步展开了“心理攻势”,把自己“梦见”的“另一个国邦”(实际上是自
己的祖国和故乡)的风俗习惯赞美歌唱。在那里见不到姑娘们用面纱把容貌遮起
来的习俗,无形中又与组诗的第一首遥相呼应:我们俄罗斯对春天般的姑娘,并
不像拴狗似的拴上铁链,我们学接吻不凭靠金钱,不争风斗殴和巧用短剑。
    第7 首《天空澄清而又蔚蓝……》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童话般的迷人的
月色世界:天空澄清而又蔚蓝,草地上野花色艳,习习的微风拂来馨香,疲惫的
“旅人”怀中依然是那波斯女郎……不同的是,先前(《我从未到过博斯普鲁斯
海峡……》)女郎的明眸里是大海,此刻,女郎的明眸里泛出了月儿的清光。人
与景的和谐融合,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慰藉。
    在第8 首诗里,面对“清冷的月色金子般橙黄/ 夹竹桃、紫罗兰竞相飘香”
这现实世界,诗人对波斯女郎发出了“尽情地生活,尽情地爱吧”
    这样热烈的呼吁。追求爱情,热爱人生本是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而那些连青
春年华之时也无所追求的人,你只会对他产生“可怜”这种情感。
    诗人在歌颂爱情的同时,也道出了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真理:岁月易逝,现
实难再。至此,诗的潜在题旨——珍爱生活,也就跃然纸上了。
    细细品味第9 首诗《霍拉桑有那么些门户……》,你会再次体会出叶赛宁诗
歌固有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基调。这“基调”取决于炽烈情感与冷静理智的
冲突:此时诗人不得不理智地对待自己那“一厢情愿”
    的情感,返回祖国和故乡的怀抱。然而,只缘诗人的“多情”,即使对方对
其炽热的恋情已无所谓了,他却还是那么痴情:波斯,我难道该离开你?
    难道我和你将永远分离?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