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订人间词话 广人间词话-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社会生活在演进,审美领域在不断扩大,定型化的文学形式(所谓
“习套”)终究适应不了新的繁复多样的内容,这时文学的革新就成为
不可避免,并且常常先在民间,从文体上开始突破。“每一代的美都是
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
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
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的。”(车尔尼舍夫斯摹《生活与美学》)
王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点与此颇相接近。他不提“一代的美”
的“消逝”,而讲“吾人睹其遗迹,不觉有遗世之感随之”(《古雅之
在美学上之位置》)。他肯定这“一代之美”对后代人们所显示的那种
一去不返的“永久的魅力”。“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所谓
“豪杰之士”不过是这种历史的要求、“新的美”的要求的产儿。王氏
对南宋词与明以后戏曲的过度贬抑,几乎可以断然剔除而无所顾惜,从
积极的一面看,恰正为了促进新的一代的“新的美”的诞生。这里所包
含的一种相当激进的艺术革新派的意识与气概,后来被胡适等人接了过
去。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提八点(后称“八不主义”),跟王
氏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刍议》中还曾两处引用王氏诗句而加
以赞誉,可见胡适对王氏倾倒之深。在一定程度上,王氏的理论为后来
的新文学运动作了先导。
王国维在诗学研究上的建树究竟如何,自以跟他的前辈以至同辈相
较,在解决诗词和艺术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两大方面,他所提供的“新
的东西”,且对当时及往后业已产生实际影响者为准。举其大者言之,
我以为,有如下三项:一曰新的比较先进的方法论,二日新的诗的本质
说,三曰新的诗的发展观。王氏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终于赢得自己的无
可取代的地位,至少跟这三项是分不开的。这些,除第一项外,已都在
前面考察过了。
至于王氏诗论的内在矛盾与局限问题,我以为,主要在于:他的唯
心的悲观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往往限制着、阻碍着他诗论中孕含着
的先进的富于启蒙意义的因素之有力发挥。关于这,过去的研究文字中
已谈得够多,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人间词话》的补校、增辑与重编
上面我们就王国维诗论及其总的框架,作了一番仔细的综合考察。
这本《新订:(人间词话)》与《广(人间词话)》,正是依据这一总
的框架设计重编与增辑,又经过一次重新校订,整理而成的。在《人间
词话》一书的编校、补辑的历史过程中,这是一次新的尝试。
现在简略谈谈本书的内容和体例。
甲、补校
以王氏《人间词话》手稿为底本,以王幼安编《人间词话》本(1960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膝咸惠《(人间词话)新注》本(1981 年、1986
年齐鲁书社版)、陈杏珍、刘恒《(人间词话)重订》本(1982 年第5
期《河南师大学报》,为对校本,作一极其详尽的校订。在《新注》《重
订》的基础上,又补校出200 余处。(详见本书附录)经此补校,《人
间词话》的真实的全貌,它的原始面目与修订过程,将获得进一步完善
的反映。
乙、增辑
如前所述,《人间词话》本不限于论词,本已涉及诗、曲、戏剧以
至整个文学。本书从王氏《静安文集》及《续编》,《观堂集林》,《观
堂别集》,《二牖轩随录》与《东山杂记》原刊稿,诗词创作,有关戏
曲论著,批校评点,书信,遗墨,以至整部遗书中,王氏当年主编的《教
育世界》杂志内可确定为王氏所作的秩文中,凡属有关论艺的语、句、
段落,均适当予以摘录,共得236 条,作为原词话155 条的辅翼,名之
为《广(人间词话)》。“广”者,扩大之意。这对人们研究王氏词话
以至他的整个诗学来说,都将是比较方便而有利的。
丙、重编
就《人间词话》条目的编排次序,予以适当的调整。大抵分两大类:
一、凡属通论性条目,按性质、有层次地归并一起,即分成(一)诗的
本体论,(二)诗的创作论,(三)诗的鉴赏论,(四)诗的发展论,
统称“通论之部”。二、具体品评的条目,则依所评作品作家的时代为
序排列,统称“分论之部”。每条之前,均按其基本内容、意义,以提
要的形式加上标题,如此较便于依类寻索。就材料看,包括如下四种,
计:
甲 手槁中已刊部分(定稿) 64 则
乙 手槁中未刊部分50 则
丙 手稿中自删部分13 则
丁 附录(据王幼安本) 28 则
按上述分两大类的原则,将四个部分的所有条目重新排列。每一条目之
后均标明甲或乙丙丁的记号,以示来源方面的区别。其中标甲号者,均
以幼安本为底本,就手稿对校。其标乙丙号之见于幼安本者,则以手稿
为底本,就幼安本对校;其不见于幼安本者,全以手稿为难。其标丁号
者,除若干条可查对原文者外,均以幼安本为准。重编条目本身不再编
号,只在每一标题后面,附加手稿序号与幼安本序号,中间用一破折号
间隔,外加括号,如(31—1),31 为手槁序号,1 为幼安本序号。(附
22),“附22”为幼安本附录号,如此便于对照检索。
《广<人间词话>》的条目,亦各按“通论”部分及其所属四项,
与“分论”部分及其时代顺序,分别作出安排;并于各条前,——冠以
标题。
本书意在:经此“补校”、“增辑”、“重编”,将80 年来《人间
词话》这部诗学名著的整理、补辑、编校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疏漏讹谬之处(包括这篇序言在内),尚祈读者、专家不吝教正。
佛雏 于1987 年夏
新订《人间词话》
通论之部
(一)诗的本体论
“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附22)丁
去岁夏,王君静安集其所为词,得六十余阕,名曰《人间词甲稿》,
余既叙而行之矣。今冬,复汇所作词为《乙稿》,丐余为之叙。余其敢
辞!乃称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
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
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
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
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
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自夫人不能观古人之所观,
而徒学古人之所作,于是始有伪文学。学者便之,相尚以辞,相习以模
拟,遂不复知意境之为何物,岂不悲哉!
苟持此以观占今入之词,则其得失可得而言焉。温、韦之精艳,所
以不如正中者,意境有深浅也《珠玉》所以逊《六一》,《小山》所以
愧《淮海》者,意境异也。美成晚出,始以辞采擅长,然终不失为北宋
人之词者,有意境也,南宋词人之有意境音,唯一稼轩,然亦若不欲以
意境胜。白石之词,气体雅健耳,至于意境,则去北宋人远甚。及梦窗、
玉田出,并不求诸气体,而惟文字之是务,于是词之道熄矣。自元迄明,
益以不振。至于国朝,而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其所
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杰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
矣。同时朱、陈,既非劲敌;后世项、琢,尤准鼎足。至乾嘉以降,审
乎体格韵律之间者愈微,而意味之溢于字句之表者愈浅。岂非拘泥文字,
而不求诸意境失欤?抑观我观物之事自有天在,固难期诸流俗欤?
余与静安均夙持此论。静安之为词,真能以意境胜。夫古今人词之
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全意境两浑,则惟太
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
至其合作,如《甲稿》《浣溪沙》之“天未同云”、《蝶恋花》之“昨
夜梦中”、《乙稿》《蝶恋花》之“百尺朱楼”等阕,皆意境两忘,物
我一体,高蹈乎八荒之表,而抗心乎千秋之间。骎骎乎两汉之疆域,广
于三代,贞观之政治,隆于武德矣!方之侍卫,岂徒伯仲,此固君所得
于天者独深,抑岂非致力于意境之效也。至君词之体裁,亦与五代北宋
为近。然君词之所以为五代北宋之词者,以其有意境在。苦以其体裁故,
而至遽指为五代北宋,此又君之不任受,固当与梦窗、玉田之徒,专事
摹拟者,同类而笑之也。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山阴樊志厚叙。
雏按:《人间词乙稿序》,原载《教育世界》杂志“丁未十月
上旬第19 期”,总第161 号。此序与《甲稿》序实均为静安自作。
参看本书“附录”。
“词以境界为最上”(31—1)甲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五代北宋之词
所以独绝者在此。
①“自成”二语,手稿原作“不期工而自工”。
雏按:静安《二牖轩随录》(1913 年)中选录本条。
境界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32—2)甲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①必邻于理想故也。
①“亦”,手稿无。
雏按:静安(二牖轩随录》中选入本条,“邻于”作“邻乎”。
文学美术为“写实”与“理想”的统一(37—5)甲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①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
②,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③。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
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
写实家也。
①此句下手稿有“故不能有完全之美”。②“然其”。原作“然”,
曾改为“而”。“及美术”,手稿无。③“处”,原改为“全体”,
下原有“或遗其一部”。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33—3)甲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①,故物皆②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③不知何
者为我,何旮为物。④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⑤,然未始⑥不能
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①四字手稿无,②“故物皆”,作“物”,“物”前原有“外”。
③以上五字手稿无。④此句下原有“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
也”。⑤原作“多写有我之境”。
⑥“未始”,作“非”。
两境的构成与审美属性(36—4)甲
无我之境,入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
优美,一宏壮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憎者,谓之有境界”(35—6)甲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①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①四字手稿作“感情”
雏按:静安《二牖轩随录》选录本条,”喜怒哀乐”改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