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姓氏地图 >

第15部分

中国姓氏地图-第15部分

小说: 中国姓氏地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芈姓魏氏起源于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魏冉是芈姓之后裔,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其后代即为芈姓魏氏。    
    一、魏姓迁变    
    由于魏姓得姓较早,而且开始时即为名门望族,所以到先秦时期,魏姓已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两汉至唐朝,魏姓家族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唐朝以后,魏姓南迁,进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和福建。到了明末,台湾也有了魏姓人。    
    魏姓自古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各朝各代名人颇多。春秋时的魏武子,被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他的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大名鼎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到了汉朝,有大臣魏相、教育家魏应、炼丹家魏伯阳;唐朝时有“人镜”魏征;宋朝时有诗人魏野、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清时有散文家魏禧、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和思想家魏源。他们个个名垂青史,是魏姓人的荣耀。    
    二、魏姓名人    
    “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市井无赖,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为了能一朝发迹,他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凭借其阿谀奉承的本领,他不久便做上了司礼秉笔太监,成为明朝惟一的一位文盲司礼秉笔太监。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东厂,控制内阁,一时间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面对魏忠贤的滥权和恶行,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以顾宪成为首,聚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形成一股巨大的势力,被魏忠贤称做“东林党”。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后,开始整治朝纲,成为魏忠贤实现其野心的主要障碍。魏忠贤及其党羽开始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剿杀东林党人。他们开出黑名单,将不肯同流合污的官员指为东林党人,然后逐个罗列罪名,打入东厂大狱,使用种种酷刑,将他们折磨至死。许多领袖人物如杨涟、高攀龙等,均惨死在魏忠贤手下。“东林党”在魏忠贤的铁腕重击下,被扼杀了。    
    魏忠贤的种种恶行,使得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即位后,开始积蓄力量,预备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在时机成熟之后,他将魏忠贤贬到皇陵当差,而后又派兵追杀。魏忠贤看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在被贬的路上悬梁自尽。一代巨奸,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陶 尧舜后裔

    据《姓苑》所载,陶姓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尧曾经以制陶为业,现在的山东定陶县便是他当年制陶的地方。后来,他的子孙迁到现今河北的唐县。因此,其后代有姓陶的,也有姓唐的。舜禅位于禹后,禹封其后裔商均于今河南虞城,因此,其后世子孙就以虞为姓,舜也被称为虞舜。后来,舜有一个叫虞阏的后代,专治陶冶之事,他的子孙便以官为姓,改为陶姓。    
    因此,陶姓应发源于山东定陶、河北唐县以及河南虞城。后来,经过繁衍播迁,陶姓在今江苏镇江南部以及今江西九江成为望族。在中国历史上陶姓名人非常多。春秋时期有以节义而流传千古的烈女陶婴;东晋有征西名将陶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陶渊明;南朝梁有“山中宰相”陶弘景;宋有画家陶裔;元明之交有文学家陶宗仪;现代则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陶姓名人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    
    陶渊明(公元?~427年),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曾担任彭泽县令。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了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对陶渊明说:“您应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一口气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当天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只当了85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再未做官,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活。他归隐后,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株柳树,并自称为“五柳先生”,解释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了归隐。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崇尚自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社会,逼得他不得不这么做。    
    归隐后的陶渊明知道,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他只能祈求在自己那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寻求心灵的安宁。他高唱“归去来兮”,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生活。    
    陶渊明嗜酒成癖,一天都离不开酒,在他的诗文中,几乎篇篇都有酒,他甚至还专门做了20首《饮酒》诗。据传,江州刺史王弘一直很仰慕陶渊明,想尽办法要结识他,却总是请不到他。一次,陶渊明去游庐山,王弘听说后,便请来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并在半道中准备好酒宴邀请他。当时,陶渊明正患脚病,王弘派他的下属和两个儿子用肩舆抬着他。他们正在路上走时,碰到了庞通之,陶渊明便欣然下舆,和老朋友推杯换盏。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很欢迎他,两人立即成了好朋友。    
    2。“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是南朝齐梁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本为南朝齐左卫殿中将军,入梁以后,他便隐居在茅山炼丹修道。梁武帝早年曾与陶弘景颇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礼有加,经常派使者给他送信。只要碰到征讨之类的大事,梁武帝都要向陶弘景咨询请教,经常是一个月中传信数封。因此,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思想。他跟着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在茅山整理道经,创立了茅山派,并形成了茅山道宗教理论。他认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本便是“道”,“道”存在于万物之先,超越元气,是神秘的精神本体。这便是茅山派道教的理论基础。他还主张,只有将儒、释、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才能成为形、神、道兼具的真正悟道的真人。据说,陶弘景妙解术数,早就知道梁朝将要覆没。他曾做了一首预言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这首诗一开始密存在一只书箱中,一直等到陶弘景死后,他的门人才将它取出。当时,士大夫不习武事,只知虚谈玄理。不久以后,侯景篡位,果真是在昭阳殿。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本草学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系统整理了南北朝以前的本草著作,并增收了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他还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来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草学的发展,使中国主流本草学著作的结构大体定型。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姜 姜水为姓

    姜姓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个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之一的炎帝时。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而其后人以水命姓为姜。从此之后,作为炎帝神农后裔的姜姓,就在此地繁衍生息,传之于后世。    
    姜姓自得姓之后,主要在甘肃和山东一带活动。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发展为大族,后西迁充实关中,其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姜姓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姜姓在鲁皖江浙地区蔓延开来,唐宋时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和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一、姜姓名人录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姜姓名人层出不穷。最早的当数太公姜子牙,他助武王伐纣,立下了盖世奇功。汉朝时,高士姜肱因“姜被”而名扬天下;三国时,西蜀大将姜维,文武双全;唐有宰相姜恪、姜公辅;宋朝时出现了一位大词人姜夔和抗元将领姜才;明有书法家姜立纲;清朝有参与修纂《明史》、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的文学家姜宸英;近现代有姜镜堂等。这些姜姓名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二、姜姓名人    
    1。渭水垂钓的姜子牙    
    姜子牙,名尚,年过七十,家道依然没落,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排兵布阵之术,但生不逢时,遂甘守清贫而不求仕。    
    那时正是纣王当政,恣行强暴,残虐生民,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姜子牙于是徙居东海之滨,终日在海滨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他妻子十分生气。姜子牙却说:“我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是因为我不钓鱼鳖,只钓王侯。”后他又迁至渭水蟠溪,仍然终日垂钓,不觉已过三年,须眉尽白,并无贤士往来,却与樵牧之徒和睦相处,做了一些歌韵清绝的词调,让他们传唱,一时间颇有名气。当时,西伯侯姬昌胸怀大志,想推翻纣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于是,他遍访名士。一日出访,他见一白发老翁在江边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深以为奇,认为是名士,便请他出山相助。姜子牙被西伯的真诚所打动,认为他是一个明君,值得辅佐,便投靠西伯。“姜太公钓鱼”的典故便由此传播开来。    
    西伯后来自立为王,即周文王。他拜姜子牙为丞相,后起兵讨伐商纣。姜子牙虽已年逾八十,仍然亲率大军,打败纣王,帮助武王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    
    2。智勇双全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肃谷东)人。蜀汉后期大将。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他喜读诗书,尤其敏于军事,而且武艺高强。他出仕时,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用计收复了姜维。诸葛亮与姜维交谈之后,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将他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侯。这时,姜维年仅27岁。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最大收获。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任辅汉将军,统率三军,晋升为平襄侯。姜维多次率军伐魏,但由于后主昏庸,加上连年征战使得民怨沸腾,始终未能取得成功。而此时,魏国却趁蜀国国势日衰,屡屡进犯蜀国边境。不久,大将邓艾率军直抵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并降旨命令姜维率部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得暂时诈降钟会,准备伺机而动。    
    后来,钟会与邓艾争功,设计陷害邓艾,并在成都起兵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想利用钟会重兴汉室,不料事情泄露,被魏国所杀。据说,魏兵事后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胆像斗一样大。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戚 祖先叛乱,避祸改姓

    戚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后人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卫献公喜欢游乐,不理政事。孙林父想内结贵戚,外通晋国,企图趁机操纵卫国朝政。卫献公对此有所耳闻,但又束手无策,两人矛盾日渐加深。孙林父知道卫献公对他心怀猜忌,就联合他人之力赶走了献公,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